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7篇
  免费   502篇
  国内免费   2121篇
安全科学   180篇
废物处理   110篇
环保管理   198篇
综合类   4483篇
基础理论   692篇
污染及防治   823篇
评价与监测   172篇
社会与环境   76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351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78篇
  2014年   426篇
  2013年   305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溶解性有机氮乙酰胺氯化生成饮用水THMs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氯化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细菌,但同时会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的消毒副产物(DBPs).溶解性有机氮(DON)是DBPs的重要前体物,为考察DON对THMs的影响,首次选取乙酰胺(AcAm)作为前体物DON的代表物质,采用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方法设计试验,考察了AcAm初始浓度、加氯量、pH、温度、溴离子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三卤甲烷(THMs)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cAm生成THMs的过程中,AcAm初始浓度、pH和反应温度3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小,溴离子、有效氯和反应时间3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中溴离子的影响最为显著.溴离子浓度一定时,改变有效氯的含量,生成的THMs总量变化不大,溴离子对THMs的生成有一定的催化作用,控制溴离子的浓度是减少AcAm生成THMs的有效措施.在有效氯为8.77 mg/L、溴离子为0.77 mg/L及接触时间为6.20 h的条件下,THMs存在最大生成量为45.82 μg/L.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溴分配系数n呈上升趋势,控制消毒反应时间,是减少THMs致癌风险的有效方法.同时探讨了AcAm生成THMs的反应路径,表述了溴离子的催化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12.
EGSB反应器中实现完全自营养脱氮与运行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宏洋  张代钧  丛丽影 《环境科学》2009,30(5):1454-1460
同时接种好氧氨氧化污泥和厌氧氨氧化污泥启动EGSB反应器,培养完全自营养脱氮颗粒污泥,总氮去除速率达0.101 kg·(m3·d)-1.基于边界层假设模拟颗粒污泥与液相主体间的传质过程,并将其与颗粒污泥内传质过程以及好氧氨氧化、厌氧氨氧化和亚硝酸盐氧化过程相耦合,建立了颗粒污泥完全自营养脱氮模型,应用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根据模拟结果对EGSB反应器运行条件进行优化,总氮平均去除效率由52%提高到61%,平均去除速率由0.103 kg·(m3·d)-1提高到0.114 kg·(m3·d)-1.  相似文献   
913.
通过细菌筛选、载体分析、固定化氮循环菌制备,获取了高效固定化氮循环细菌;采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对镇江金山湖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了治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固定化氮循环细菌释放试验,金山湖示范工程区水体和水生植物根区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明显增加,重建的金山湖示范工程区水体水质明显改善,TN、NH+4-N、NO-3-N和NO-2-N平均比示范工程前分别降低44.70%、 67.17%、 31.79%和74.21%,氨氮达到Ⅱ类、总氮达到Ⅳ类水标准.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对于荒漠化水体生态重建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4.
碳源类型对A~2O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2.5 L的A2O反应器,以乙酸和丙酸分别作为进水唯一碳源,系统研究了进水碳源类型对脱氮除磷和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50 mg/L左右,NH+4-N为52 mg/L左右的条件下,原水碳源类型对TN的去除影响不大,系统TN去除率均在65%左右.进水碳源类型对TP的去除及相应污泥中PHA的类型、含量和代谢及糖原的变化影响较大.乙酸为唯一碳源时,厌氧区放磷浓度较高,污泥中PHA的成分主要为PHB和PHV,两者在厌氧区的合成量差别不大,PHB在随后的反应过程中变化较大,对除磷代谢过程起主要作用,而PHV的变化较小.丙酸作为进水唯一碳源时,厌氧区的放磷浓度偏低,主要合成PHV,几乎不含PHB,PHV在随后吸磷过程中浓度变化较大,对除磷代谢起主要作用,而且出水TP浓度偏低.碳源类型对污泥中糖原的代谢也有影响,乙酸为碳源时糖原的含量高,变化范围也较大,丙酸为碳源时糖原的变化幅度较小.在同步脱氮除磷系统中,与乙酸相比,丙酸是一种更合适的碳源.  相似文献   
915.
废水生物脱氮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分段进水生物脱氮3种污水生物脱氮新工艺的原理和特点,并对每一种工艺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为废水生物脱氮工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16.
流量分配对分段进水A/O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段进水A/O中试脱氮系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为充分利用原水碳源,采用流量分配系数法对进水流量进行分配.在高、低负荷,进水COD/TKN分别为3、 5、 7、 9、 11、 13下,研究流量分配比对分段进水A/O工艺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负荷、低C/N(COD/TKN<5)下,按流量分配系数分配流量,会造成系统硝化容量浪费,导致氨氮去除效果下降.而在高负荷、高C/N(COD/TKN>9),由于首端氨氮负荷过高,氨氮不能完全氧化,导致后段反硝化电子受体不 足,造成系统碳源浪费,结果随C/N提高,总氮(TN)去除率却逐渐降低.而低负荷下,由于不存在硝化限制,系统TN去除率随进水C/N升高而升高,当C/N为13时,出水TN<2 mg/L,最高TN去除率可达976%.高、低负荷,不同C/N下的试验结果证明,高C/N污水(C/N>α),采用流量分配系数分配流量,可充分利用原水碳源,提高TN去除效率,但需保证各段硝化完全.而低C/N污水(C/N<α),C/N是决定TN去除率的关键因素,从保证硝化效果、利于硝化菌生长的角度考虑,不宜采用流量分配系数法分配流量,各段等负荷分配流量是一个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17.
洞庭湖平原典型水稻土氮素固持动态及氮的残留形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洞庭湖平原2个典型水稻土(红黄泥和紫潮泥)为对象,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淹水培养条件下稻草+硫铵配施(S+15NA)和单施硫铵(15NA)土壤微生物和粘土矿物对化肥氮的固定与释放及氮的残留形态.结果表明,淹水培养条件下BN(SMBN)总体变化趋势是在培养前期达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固定态铵在整个试验期间变化相对较小,但也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淹水培养条件下, BN 以原有BN为主.标记底物BN的比例红黄泥为0.30%~6.67%;紫潮泥为1.00%~3.47%.微生物同化的标记底物硫铵氮的比例红黄泥为0.15%~20.65%,紫潮泥为2.06%~15.93%;有机无机配施处理(S+15NA)均大于单施化肥(15NA),红黄泥S+15NA处理平均为6.78%,高于红黄泥15NA处理;紫潮泥S+15NA处理(10.78%)也高于紫潮泥15NA处理.粘土矿物对标记底物氮的固定率,红黄泥为2.48%~10.57%,紫潮泥为12.55%~30.04%.红黄泥S+15NA处理平均为7.14%,低于红黄泥15NA 处理;紫潮泥S+15NA处理(21.53%)也低于紫潮泥15NA处理.淹水培养条件下底物硫铵氮的残留率均大于30%,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提高了无机氮的残留率.红黄泥底物氮的残留形态主要为酸解有机氮(>72%),而紫潮泥以酸解有机氮(44.0%~53.2%)和固定态铵(35.2%~37.5%)为主,两种土壤底物氮矿质氮形态残留在10%~20%之间.研究表明土壤对外源无机氮的固定与释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施肥方式和土壤粘土矿物组成对该过程有重要影响.化肥和秸秆配合施用能增强微生物对无机氮的同化,降低土壤粘土矿物对无机氮的固持.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在降低化肥氮损失的同时提高了酸不溶性氮态的残留率,降低了无机氮形态(固定态铵和矿质氮)的残留.  相似文献   
918.
以FA与FNA为控制因子的短程硝化启动与维持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11  
为了实现污泥消化液旁侧脱氮,降低主处理区进水氮负荷,试验采用A/O工艺研究消化污泥脱水液短程硝化启动与维持,在常温、长SRT、较高DO条件下,逐步提高进水ALR(以N计)从0.23 kg/(m3·d)到0.78 kg/(m3·d),强化FA对NOB的抑制作用,成功启动了短程硝化.针对废水碱度不足的水质特征,利用FA与FNA的联合抑制使短程硝化得到稳定维持,在稳定运行的30 d内NO-2-N积累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在此期间反应器平均DO浓度一直保持在2 mg/L以上,即使平均DO浓度提高到4.8 mg/L左右,也未出现NO-2-N积累率降低,说明利用上述手段维持的短程硝化具有抵抗高DO冲击能力.通过降低进水ALR,导致反应器后段FNA浓度增加,强化了FNA的抑制作用,虽然FA的抑制作用降低,短程硝化仍然连续运行达2个月,当反应器后段FNA的抑制作用撤除后,短程硝化在3 d后被彻底破坏,充分证明了FNA对NOB抑制作用及其对维持本系统短程硝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19.
低碳氮比猪场废水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脱氮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针对低碳氮比猪场废水传统脱氮法碳源不足的问题,采用SBBR反应器进行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联合脱氮.实验表明,短程硝化反硝化预处理可为厌氧氨氧化创造良好的进水条件;经预处理的猪场废水厌氧氨氧化脱氮效果显著,氨氮、亚硝态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8%、 99.3%、 84.1%,废水中残留有机物未对厌氧氨氧化效果产生明显影响,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平均变化量之比为 1∶1.21∶0.24.色质联用分析结果显示,猪场废水中有机物成分在厌氧氨氧化反应前后未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化合物为酯类和烷烃类物质;特殊功能菌种检测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的微生物系统是一个厌氧氨氧化菌与硝化菌、亚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共存的系统,厌氧氨氧化菌是该系统主要脱氮功能菌.  相似文献   
920.
SBR法短程深度脱氮过程分析与控制模式的确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实现稳定的SBR法短程深度脱氮技术,考察了实际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pH值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生物脱氮过程机制和碳酸平衡过程的分析可知,pH值在氨氧化结束和反硝化结束时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点,对于采用SBR工艺处理有机物浓度较低、碱度适中的生活污水或城市污水的过程来说,采用pH值作为控制参数一方面可以保证出水水质达到TN<1 mg/L的深度脱氮效果;另一方面防止了过度曝气引起短程硝化率降低,对于短程深度脱氮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SBR法短程深度脱氮过程的实时控制策略,在控制策略中设置了18个可调节的变量,以适应不同的水质并保持控制策略的准确性.该控制策略的建立为开发短程深度脱氮的控制软件和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