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5篇
  免费   528篇
  国内免费   1335篇
安全科学   420篇
废物处理   102篇
环保管理   330篇
综合类   3601篇
基础理论   692篇
污染及防治   353篇
评价与监测   170篇
社会与环境   267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179篇
  2023年   415篇
  2022年   428篇
  2021年   385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239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405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11.
<正>Hem Eng,2014-12-01美国伊利诺伊州的Lanza Tech公司与印度高级生物能源研究IOC-DBT中心之间合作,开发出一种碳捕获工艺。该工艺可在藻类中合成ω-3脂类。经由一种在专门的气体发酵反应器中进行的连续发酵步骤,专有微生物将捕获到的废气(CO2和H2)转换成醋酸酯。任何CO2源均可使用。由于需要与H混合,该工艺最好使用高度浓缩的CO2(体积分数大于50%)。醋酸酯是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唯一代谢物。所得富含醋酸酯的发酵液以及藻类被容纳在  相似文献   
212.
PW_(12)/g-C_3N_4光催化降解甲基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磷钨酸(PW12)/g-C3N4复合光催化剂,并将其用于溶液中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运用IR技术对使用前后的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PW12和g-C3N4的结构未在浸渍负载中发生改变,且PW12和g-C3N4结合牢固。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PW12负载量(光催化剂中PW12的质量分数)为50%;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优化反应条件为初始甲基橙质量浓度5 mg/L、光催化剂加入量0.6 g/L、初始溶液p H=7;在优化条件下,分别采用紫外光、模拟太阳光、可见光照射120 min后,甲基橙的降解率分别为96.59%,82.23%,42.78%;该光催化剂固载良好,使用中不易发生溶脱,稳定性好,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13.
针对煤气脱硫废料(简称废料)的成分(硫、碳、萘及少量其他有机物),提出了一种处理废料的新工艺,先用乙酸乙酯提取废料中的萘和少量其他有机物,再用复合溶剂B加热溶解废料,热过滤得碳粉,最后将溶液冷却结晶分离出硫。实验结果表明:在乙酸乙酯与废料的质量比(R1)为3.75,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4h的条件下,萘回收率为98%,纯度大于等于70%,在复合溶剂B与提取剩余物的质量比(R2)为2.69,过滤温度为100℃的条件下,硫回收率接近100%,纯度大于等于99%,碳回收率和纯度为100%。  相似文献   
214.
京西门头沟区自然植被滞尘能力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006年夏季实地测量的植物叶片滞尘数值,得出常绿乔木、落叶阔叶乔木、灌木以及草地4种不同植物类型的平均滞尘能力,再将其与用遥感方法估算出的叶面积指数以及植被统计数据相结合,评估了门头沟区自然植被总体的滞尘能力、滞尘量与滞尘效益.结果表明: 自然植被具有明显的滞尘功能,门头沟区自然植被的年滞尘量为39.47×104 t,由此带来的滞尘效益价值为67.10×106元;灌木林和落叶阔叶林2种植被类型,是研究区自然植被滞尘能力和年滞尘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常绿乔木的滞尘时间长于其他任何植物种类,其年滞尘量与滞尘能力所占比例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15.
采集渭河河床沉积物,研究了反硝化条件下有机碳低丰度的河床沉积层中苯胺降解.结果表明,反硝化条件下,苯胺在有机碳低丰度的河床沉积层中可生物降解.使该环境中苯胺(约50 mg/L)降解近95%,当硝酸盐为30.69、184.16、245.54 mg/L时,降解时间分别约为20、45、70 d.在上述环境中另加35.98 mg/L乙酸盐后,苯胺降解速度在硝酸盐为184.16 mg/L时最大,硝酸盐为30.69 mg/L时最小.当硝酸盐为30.69 mg/L,不加乙酸盐,27 d苯胺降解约95%;添加35.98 mg/L乙酸盐后,实验进行了47 d还仍有近13 mg/L苯胺残留,说明外加碳源(乙酸盐)对苯胺降解具有抑制作用.但当硝酸盐为184.16、245.54 mg/L时,外加碳源(乙酸盐)则强化苯胺降解.水合金属氧化物对苯胺降解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16.
污泥投配率对污泥中温厌氧消化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装置采用半连续流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反应器,污泥培养接近成熟后开始每天按不同污泥投配率加泥和排泥.结果表明:污泥投配率在3%~10%时,有机物分解率先增大后减小,去除率均在30%以上;污泥投配率在15%和20%时,污泥的有机物去除率非常小;污泥投配率在5%时,有机物分解率最大为41.2%;单位VSS产气量随污泥投配率的增大而呈先急剧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当污泥投配率为5%时,单位VSS产气量为0.60 L/g,符合美国污水处理厂设计手册标准,其他污泥投配率下该指标均小于0.4 L/g.因此,认为实验用污泥中温消化的最佳污泥投配率为5%,这时污泥的可消化性较好.  相似文献   
217.
非点源污染河流的水环境容量估算和分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丁江  吕军  金树权  沈晔娜 《环境科学》2007,28(7):1416-1424
通过河流相应集水区内氮磷的各污染源分析(包括农地、畜禽养殖和生活排污等),利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各非点源的氮磷投(排)放量和入河量;采用河段氮磷输入-输出平衡关系分析方法,估算河流对氮磷的每月自净量.以此为基础,参照水功能区划所要求的水质目标,提出了水质未超标河段相应集水区的氮磷剩余水环境容量按月估算模型,和水质超标河段相应集水区内氮磷投放削减量的按月估算模型,及其在各污染源之间的分配方案.结果表明,长乐江的总氮和总磷自净量分别达到775.9 t·a-1和30.9 t·a-1,自净率分别为28.8%和51.2%.河流对氮磷的自净量不仅受水文生态条件的影响而表现出较大的季节性变化,而且随着污染负荷量本身的增加而提高.按照水功能区划中Ⅲ类水的水质要求,长乐江总氮含量全年超标;各非点源的总氮投(排)放量均须不同程度的削减,削减总量应达到1 581.0 t;氮源削减量分配结果表明,化肥是应削减的最大氮源,要求在河流相应集水区内的化肥氮投放削减量为1 047.4 t·a-1;而与各种氮源的投排放现状相比,要求削减比例最高的是畜禽养殖的氮排放量,达32.4%.长乐江流域尚有一定的总磷剩余水环境容量(2 335.7 t·a-1).根据目标水质要求,平水期是各污染源总氮投放需要削减的量最大的时期,丰水期则是总磷剩余水环境容量最小的时期.  相似文献   
218.
涂成龙  刘丛强  武永锋 《环境科学》2007,28(9):1912-1917
在贵州喀斯特区域一块典型的退耕弃荒洼地中央和周边坡面采集了4个土壤剖面,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δ13Corg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坡面不同土壤层次SOC的变化范围为6.0~92.3 mg·kg-1,并沿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迅速降低,变化幅度远远大于洼地土壤剖面(6.3~26.7 mg·kg-1).坡面土壤δ13Corg 介于-25.103‰和-23.666‰之间,但各剖面土层内部δ13Corg变化趋势不一致.洼地土壤δ13Corg 介于-23.495‰和- 20.809‰之间,并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δ13Corg逐渐增加.洼地土壤剖面层次内C4-C占SOC的比例随土壤层次的加深逐渐增加,与林-农生态系统转变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相反;土壤δ13Corg与C3-C之间呈显著相关性(R2=0.7806,n=7),对δ13Corg起到主要影响作用的是退耕弃荒后新加入的C3-C.  相似文献   
219.
为合理预测中国民航运输业的碳达峰时间,首先采用Kaya恒等式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解中国民航运输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其次,建立Tapio解耦模型分析民航运输碳排放量与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强度,运用改进可拓展的STIRPAT模型实现中国民航运输碳排放量的预测。最后,设置基准、发展、远距、节能、浅绿、深绿情景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深绿情景下中国民航运输业可以在2045年实现碳达峰。因此,基于这一情景设计了多种可将碳达峰时间提前至2030年的碳汇方案。  相似文献   
220.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国今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明了方向。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完善低碳政治制度、完善低碳市场制度、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建立人口均衡制度、建立资源节约制度、健全低碳法治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制度保障安排;通过突出碳技术创新、搭建碳技术实践平台、政府加大碳技术创新推广力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创新实践;重视低碳文化引领、加强低碳文化生活养成、加强低碳文化产业养成、加强低碳文化行政养成,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文化养成。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全球合作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核心,世界各国应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享降碳减排技术,互相监督,形成共识,应对全球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