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5篇
  免费   434篇
  国内免费   1328篇
安全科学   184篇
废物处理   88篇
环保管理   270篇
综合类   3139篇
基础理论   592篇
污染及防治   340篇
评价与监测   161篇
社会与环境   225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94篇
  2023年   452篇
  2022年   472篇
  2021年   392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天津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管控需要,针对天津市汽车喷涂、家具喷涂、人造板生产、包装印刷4类典型溶剂使用行业排放的VOCs进行采样监测,测定了其排放组分,评估不同处理设施对VOCs组分的影响,并对其臭氧生成潜势(OFP)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汽车喷涂行业VOCs组分主要为烯烃和含氧VOCs(OVOCs);家具喷涂...  相似文献   
72.
为了探究环杭州湾区域PM2.5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9年10月16日至12月27日在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6个城市同步采集PM2.5样品,测定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结果表明,PM2.5中OC和EC表现为绍兴(11.5、2.3μg/m3)与杭州(10.0、2.4μg/m3)>宁波(8....  相似文献   
73.
生物质常被添加至富营养水体中以调节碳氮比(C/N),促进脱氮,但不清楚生物质的粒径和投加方式对富营养水体中营养物质浓度和比例的影响。通过机械粉碎制得20~40、40~80、80~160目稻壳颗粒,并选取直接投加和无纺布包裹投加2种投加形式,以不添加稻壳或无纺布包裹砖块作为对照组。以超纯水为水样研究不同粒径和投加方式下稻壳的3 d碳氮磷释放特性;以成都市府河下游河段水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粒径和投加方式下稻壳的21 d静态脱氮特性。结果表明,在超纯水中,稻壳释放出CODMn(5.5~16.5 mg·L−1)、TP(0.18~0.45 mg·L−1)、TN(0.39~0.95 mg·L−1)、CODMn/TN(8.5~19.7)、CODMn/TP(27.9~37.5),前四者均呈现出80~160目>40~80目>20~40目的规律,仅CODMn和CODMn/TN呈现直接投加>无纺布包裹投加的规律。在静态脱氮实验中,21 d后,添加了稻壳的水样CODMn含量由28.1 mg上升至71.7~143.0 mg,TP含量由1.2 mg下降至0.2~0.5 mg,CODMn/TN由0.9上升至8.5~16.5,CODMn/TP由24.2上升至170以上,这4个参数的变化情况与稻壳的碳氮磷释放规律相同;TN含量由30.04 mg下降至7.64~8.68 mg,低于对照组(13.2~13.9 mg),但粒径和投加方式仅对实验初期水中氮的存在形态有影响。粒径决定稻壳的比表面积,投加方式决定稻壳的间隙,并影响微生物的附着效果,进而影响稻壳的碳氮磷释放效果。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生物质粒径和投加方式,以调节水中营养物质浓度和比例。  相似文献   
74.
浆粕废水组分较为复杂,废水治理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采用两相厌氧、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和物化处理组合工艺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生产运行表明:两相厌氧工艺对CODCr、BOD5的去除效率分别达67%~78%,和82%~87%,生物水解使挥发酸提高了2.3~3.4倍。根据水质和水量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其操作参数可使水解池维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75.
煤气化技术的应用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煤气化炉渣,亟需研究可批量消纳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煤炭灰分中各种矿物相在气化炉内会随温度发生变化,通过对该变化的研究和总结,描述了煤炭灰分中各种矿物相在气化炉内的物化反应过程,并指出煤炭灰分对煤气化炉渣的最终形态特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煤气化炉渣中残碳的组成及其变化特点的研究表明,残碳对煤气化炉渣的最终利用途径具有重要影响;此外,通过分析煤气化炉渣利用技术研究现状,指出建材化利用技术和掺烧循环流化床原料技术是目前的主流途径;最后,展望了煤气化炉渣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煤气化炉渣用于混凝土和水泥原料以及井下回填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6.
以农业废弃物核桃青果皮为原料、F127为微结构调控剂、硝酸铝为中心配位离子,通过中心组合设计,螯合辅助共组装策略制备了系列铝基多孔碳材料并对制备参数进行优化分析。选择硝酸铝浓度、铝基复合材料与F127的质量比和碳化温度作为优化因素,研究各因素的不同水平对系列碳材料比表面积的影响。得到制备的最优条件为硝酸铝浓度1 mol·L-1,铝基复合材料与F127质量比为2.5及碳化温度850 °C。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碳样品的比表面积为1 505.86 m2·g-1,与预测值1 503.77 m2·g-1接近,说明与响应方程模型高度拟合。  相似文献   
77.
以城市污水厂脱水污泥为原料,通过添加尿素等辅助材料碳化制备污泥基吸附剂。采用比表面积孔隙分布测定仪、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吸附剂表面组成及其结构进行表征,对比研究了掺入添加剂前后碳化污泥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C/N共掺杂碳化污泥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性能较直接碳化污泥吸附剂明显提高,2种吸附剂的最佳吸附时间分别为2 h和4 h,pH是影响污泥基吸附剂吸附去除Cr(Ⅵ)的关键因素,其最适pH值均在1.0~2.5范围内。室温下C/N共掺杂污泥吸附剂吸附Cr(Ⅵ)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2种碳化污泥基吸附剂的吸附行为。热力学研究表明,C/N共掺杂污泥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78.
为了保障再生水水质生物稳定性,控制再生水在储存、输配和利用过程中微生物生长,对再生水臭氧氧化处理工艺水质生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臭氧氧化对再生水厂二级出水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去除效果有限,对UV254和荧光强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可导致水样AOC水平升高,水质生物稳定性降低。分析臭氧氧化后不同有机物组分的变化情况,发现臭氧氧化对分子量为0.5~20 kDa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分子量小于0.5 kDa有机物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9.
郝晓地  唐兴  曹达啓 《环境工程学报》2016,10(12):6809-6818
污水处理厂碳中和运行目标使得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产CH4途径重获新生。然而,剩余污泥量取决于进水中有机物(COD)浓度,而我国污水碳源低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仅靠剩余污泥转化能源便完全满足碳中和运行目标。研究显示,多种外源有机废弃物与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可以取得“1+1>2”的能量转化效果,这就为我国污水处理厂碳中和运行提供了一种潜在能量来源。在简述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技术特性的基础上,对7种典型外源有机废弃物与剩余污泥共消化试验研究进行了归纳,同时列举国外6个业已实现碳中和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共消化应用实例,充分说明外源有机废弃物与剩余污泥共消化的工程应用前景。虽然我国目前环境政策限制了污泥厌氧共消化的工程化进程,但污泥与餐厨垃圾、市政修剪花草/树木、旱厕粪便等几种基质共消化将会是共消化的未来研究方向,更是综合解决市政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0.
快腐剂对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腐熟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牛粪、菌糠和鸡粪等为材料按照两种比例调配为混合基质,在添加或不添加快腐剂的条件下在发酵桶中进行为期38 d的堆肥发酵实验,通过对发酵产物的温度、pH值、总有机碳、C/N、硝铵态氮含量和种子发芽指数等指标变化的研究,揭示了快腐剂对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快腐剂对有机物料的温度、C/N比无显著的影响,但可以促进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在16 d时使发酵产物NH4+-N/NO3--N比值降为0.15,达到腐熟标准(0.16);提升种子发芽指数,在腐解29 d时使种子发芽指数达到82.76%,达到完全腐熟指标(0.8),比不添加快腐剂的处理提前了4 d左右。快腐剂的作用效果受腐解物料配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