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56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531篇
基础理论   269篇
污染及防治   62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柴立伟  刘梦娇  蒋大林  樊灏  曹晓峰  黄艺 《环境科学》2016,37(12):4806-4814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是一种菌根真菌产生的耐热糖蛋白,因其与微生物密切联系而常用来表征土壤的健康状况.由于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提取过程中容易产生干扰物质,影响了这个指标在土壤状态评估方面的进一步应用.本研究采集了北京北部山区,中部城区以及南部郊区的土壤样品,使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模型技术解析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中可溶性有机物的荧光特征,将土壤类球囊霉素蛋白分解为5个荧光组分,分别为微生物源UVC腐殖质类物质、UVA人为来源腐殖质类物质、微生物来源的氧化醌物质、土壤富里酸类物质和类蛋白物质,蛋白质在其中所占比例为0~20%.不同采样区域的荧光特征比较显示,球囊霉素土壤相关土壤蛋白的5个荧光组分总体稳定,与山区相比较,城区和郊区的类蛋白质组分受人类活动影响降低,氧化醌类物质组分含量升高.不同采样点的理化特征结果显示,以城市建设和耕作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减少了土壤中的含水率、有机质含量以及总氮含量.比较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荧光特征与土壤理化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球囊霉素土壤相关蛋白浓度、UVA腐殖质组分、UVC腐殖质组分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显著相关,具有表征土壤健康状况的潜力.  相似文献   
22.
镧-铅复合污染下AM真菌对玉米生长和镧、铅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常青  郭伟  潘亮  王起凡  周昕南  杨亮  李娥 《环境科学》2017,38(9):3915-3926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的方法,模拟不同程度的镧-铅复合污染土壤(50、200、800 mg·kg~(-1)),研究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和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对玉米(Zea mays L.)菌根侵染率、生物量、矿质营养元素吸收、C∶N∶P生态化学计量比、稀土镧(La)和重金属铅(Pb)吸收、转运的影响,旨在为稀土-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AM真菌CE和RI均与玉米建立了共生关系,平均菌根侵染率为26.7%~95.8%;随着La-Pb复合污染含量的增加,玉米植株菌根侵染率、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以及N、P、K、Ca、Mg这5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显著降低,而玉米植株C∶P和N∶P以及地上部和根部La、Pb含量显著增加.接种2种AM真菌使玉米植株生物量显著提高了17.8%~158.9%,地上部和根部P含量显著提高了24.5%~153.8%,降低了C∶P和N∶P,符合生长速率假设.在3种程度La-Pb复合污染含量土壤上,AM真菌使玉米植株根部Pb含量显著增加了51.3%~67.7%,地上部Pb含量显著降低了16.0%~67.7%,Pb从玉米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率降低了31.5%~54.7%;同时,接种AM真菌显著增加了轻度LaPb复合污染土壤上玉米植株的La含量,在中度La-Pb复合污染土壤上却显著减少了玉米地上部的La含量,增加了玉米根部的La含量,抑制了La从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重度La-Pb复合污染土壤上均没有显著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证明,AM真菌具有促进稀土-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潜力,对于稀土-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植物对纳米颗粒的吸收、转运及毒性效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杨新萍  赵方杰 《环境科学》2013,34(11):4495-4502
随着工程纳米颗粒的广泛使用,这些纳米材料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对环境造成未知影响.植物是高等生物暴露于纳米颗粒的一条主要途径,工程纳米颗粒可能通过食物链使其在高营养水平生物中积累.植物与纳米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已有的文献表明纳米颗粒能被植物选择性地吸收并引起植物毒性,但纳米颗粒进入植物体内的机制仍不明确.多数关于植物吸收纳米颗粒的研究是在理想条件如水培实验下开展,并且集中在植物的种子发芽或是幼苗生长阶段.描述纳米颗粒在植物体内的生物转化和在植物体内分配的报道较少,而且这方面的机制没有阐述清楚.目前有许多研究者关注纳米颗粒的植物毒性效应,但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4.
李佳  林建伟  詹艳慧 《环境科学》2013,34(11):4266-4274
通过实验考察了镧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和铵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低溶解氧情况下镧改性沸石覆盖控制底泥溶解性磷酸盐和铵态氮释放的效率.镧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和铵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镧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平衡数据可以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加以描述,对水中铵的吸附平衡数据可以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温吸附方程加以描述.当pH 7时,镧改性沸石吸附水中磷酸盐的机制包括配位体交换、路易斯酸碱反应和静电吸引,吸附水中铵的机制是阳离子交换.镧改性沸石覆盖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溶解性磷酸盐从底泥向上覆水的释放,而且可以明显降低铵态氮从底泥向上覆水迁移的速率.镧改性沸石覆盖量越多,控制底泥铵态氮释放的效果越好.镧改性沸石覆盖层吸附从底泥中释放出来的溶解性磷酸盐后主要以较为稳定的形态存在,低溶解氧情况下不容易重新释放出来.上述结果表明,镧改性沸石适合作为一种覆盖材料用于控制低溶解氧情况下溶解性磷酸盐和铵态氮从底泥向上覆水的释放.  相似文献   
25.
普光气田净化厂地处山高路险的四川东北部山区,山区道路弯多、弯急,加之汶川地震后桥梁受损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大型设备安全运输及吊转难度巨大,操作稍有不慎,将导致重大事故,给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提出了挑战. 1大件转运风险分析 1.1大件梳理 目前国家对大件货物分为4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大件:①单体长度超过20 m;②单体高度超过4m;③单体宽度超过4.5 m;④单体重量超过80t.其级别按长、宽、高及重量4个条件中最高者确定.  相似文献   
26.
对比介绍了华东某城市的生活垃圾运输现状及即将实施的城市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运输系统,分析指出后者在工作效率、环境、社会等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7.
亚硒酸盐对四种蔬菜生长、吸收及转运硒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添加不同含量外源亚硒酸盐对小白菜、芥菜、生菜和菠菜的生长、吸收及转运硒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含量硒(<3.81 mg·kg-1)对供试的4种蔬菜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而高含量硒(>29.91 mg·kg-1)却显著抑制蔬菜的生长,并对供试蔬菜的茎、根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同等硒添...  相似文献   
28.
利用PCR-DGGE溯源典型农村塘坝饮用水中的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南地区典型农村塘坝饮用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大肠杆菌的两种特异性基因(β-D-葡萄糖苷酶编码基因uidA和膜外周磷通道蛋白编码基因phoE)的群体差异分析(PCR-DGGE),对饮用水中的污染情况进行了溯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富集培养的混合菌体DNA作为模板扩增大肠杆菌特异性基因更加实用.uidA和phoE的引物均...  相似文献   
29.
三峡库区悬移质泥沙对磷污染物的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三峡库区悬移质泥沙对磷污染物的吸附解吸特性从野外同步监测和室内试验研究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选取长江干流、嘉陵江和乌江共7个监测断面于2002年和2003进行野外同步监测,测试结果表明:水中的悬移质泥沙对水中各种覆存形态的磷污染物浓度具有显著影响,单位重量泥沙对磷的吸附量与水体总泥沙含量、泥沙粒径有密切关系。采集寸滩断面泥沙对磷酸盐吸附解吸特性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并根据Langmuir吸附动力学方程对吸附解吸过程进行了拟合,发现吸附速率常数k随着泥沙粒径的增加而呈递增变化,而磷酸盐初始浓度对k值的影响并不明显,同时,磷酸盐解吸量随着泥沙浓度的增加和粒径的增加呈递减变化,k值随着泥沙粒径的增加而呈递增变化,泥沙浓度对k值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0.
Phosphate removal from aqueous waste streams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control the eutrophication downstream bodies of water. A Fe(III) coordinated amino-functionalized silicate adsorbent for phosphate adsorption was synthesized by a post-grafting and metal cation incorporation process.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the adsorbent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 raction, N2 adsoropion/desoprotion technique,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data were well fitted to the Langmuir equation.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modified silicate material was 51.8 mg/g. The kinetic data from the adsorption of phosphate were fitted to pseudo second-order model. The phosphate adsorption was highly pH dependent and the relatively high removal of phosphate fell within the pH range 3.0–6.0. The coexistence of other anions in solutions has an adverse e ect on phosphate adsorption; a decrease in adsorption capacity followed the order of exogenous anions: F?? > SO2?? 4 > NO??3 > Cl??. In addition, the adsorbed phosphate could be desorbed by NaOH solutions. This silicate adsorbent with a large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relatively high selectivity could be utilized for the 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aqueous waste streams or in aquatic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