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222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铜绿微囊藻是中国湖泊、水库及其它水域生态系统发生、形成富营养化危害的主要藻类。采用了直接显色法对单细胞铜绿微囊藻(〖WTBX〗Microcystis aeruginosa〖WTBZ〗)蓄积正磷酸盐的浓度进行测定,并与传统测定方法进行比较。直接显色法测定的磷浓度值减去溶液中可溶性磷浓度值即得到铜绿微囊藻蓄积的磷浓度值。对用不同处理方式处理过的铜绿微囊藻藻液进行过滤显色和直接显色测定,结果表明聚磷酸盐(正磷酸盐)在铜绿微囊藻体内不是游离存在,而很可能是与细胞内某一活性部分结合。在确立测定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以修改了的MⅢ培养基为基本培养条件,改变氮磷浓度对产毒铜绿微囊藻(FACHB942)蓄积正磷酸盐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氮磷比不变时,随着起始磷浓度的增加,铜绿微囊藻对正磷酸盐蓄积量也逐渐增加,成明显正相关;②氮浓度不变时,铜绿微囊藻对正磷酸盐的蓄积效果与磷浓度正相关;③而同一磷浓度下,铜绿微囊藻对正磷酸盐的蓄积效果与氮浓度负相关,但氮浓度超过21 mg/L时,氮浓度对于铜绿微囊藻蓄积磷的效果影响变得不规则。  相似文献   
28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传感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使得分析测试手段更加完善,结果更准确。本实验应用氢离子玻璃电极酸度计测定0.25M磷酸盐缓冲溶液的PH值,并套用德拜一龙格尔公式计算理论pH值,从中发现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当符合,突破了德拜一尤格尔公式适用于稀溶液0.1M以下的范围,扩大到0.25M左右。这样我们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和实测pH,控制加入的NaOH固体量,或计算出pH=7时Na_2HPO_4和KH_2PO_4的称取量来配制0.25M高浓度磷酸盐缓冲溶液,为监测分析方法相关章节的…  相似文献   
283.
铁铝盐基离子对土壤中水溶性氟环境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物或粘土矿物可吸附氟离子,但磷酸根离子与氟离子存在竞争吸附效应,造成氟的环境存在量、存在形态及生物效应更加复杂,影响了环境中氟污染的治理.试验选用典型贵州黄壤和石灰土,通过向模拟高氟污染土壤中添加铁铝盐基离子和磷酸盐,采用两因素最优设计,研究外源物质对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影响.结果表明,FeCl3·6H2O或AlCl3·6H2O都能降低土壤中水溶性氟,而KH2PO4使土壤中水溶性氟增加,对黄壤和石灰土中水溶性氟影响效果大小依次为FeCl3·6H2O(AlCl3·6H2O)、KH2PO4.同时表明,采用铁铝盐基离子改变黄壤性质,达到降氟效果仍有很大潜力,而石灰土环境在高添加铁铝盐基离子水平下继续添加FeCl3·6H2O或AlCl3·6H2O降低土壤中水溶性氟的作用较弱.从土壤pH看,黄壤水溶性氟受试验因子影响复杂,土壤pH低水溶性氟不一定低,pH在4~6时,氟元素的形态及有效性尤其复杂,而石灰土中水溶性氟基本随pH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284.
改性沸石同步深度脱氮除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以氯化铝、硫酸镁为活性剂,采取高温活化,对天然沸石进行改性,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改性工艺。以模拟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改性沸石同步去除水样中氮磷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不同温度下改性沸石对磷酸盐和氨氮的吸附平衡和吸附热力学,以及脱氮除磷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5 min后改性沸石脱氮除磷过程基本完成,其pH值范围与实际污水相符,最佳pH值为8;当投加质量浓度为0.8 g/L时,出水中氨氮浓度和总磷浓度均达到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1-2002)。改性沸石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热力学参数ΔG0、ΔH0分别为正值和负值,表明该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285.
聚磷菌胞内多聚物的分析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HA、糖原和多聚偏磷酸盐这三种多聚物在聚磷茵(PAOs)体内的代谢和生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同时也影响污水处理强化生物除磷系统的处理效果,因此需要对胞内聚合物进行分析测定。本文介绍了监测PHA、糖原和多聚偏磷酸盐的常用定量和定性方法,以及部分方法的提取手段、预处理过程、测定原理以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86.
改性给水污泥对高磷酸盐废水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磷,以自来水厂给水污泥为基础原料,按O∶1、0.2∶1、1∶1、2∶1的比率添加Al(OH)3,采用静态吸附法对改性给水污泥的吸附磷酸盐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了Al(OH)3投加量、磷酸盐初始浓度、初始pH值、停留时间等对污泥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l(OH)3与污泥的添加比为O.2∶1、反应时...  相似文献   
287.
电镀污泥中铜镍回收方法及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电镀污泥中铜、镍的回收方法及工艺,采用硫酸浸出,浸出液在电压为2.4 V时电解3.5 h,铜的总回收率在99%以上,同时将Fe2 氧化成Fe3 ,电解余液(电解铜之后的溶液)加热至90℃,用磷酸盐调节pH至3.0,磷酸钠投加倍数为形成磷酸盐沉淀理论用量的1.4倍,99%的铁、铝、铬被去除.镍的总回收率约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288.
将不同摩尔比Fe3+与OH-([Fe3+]:[OH-]=1:0、1:1、1:2和1:3)反应获得原位水解生成的羟基氧化铁(insituFeOxHy),研究了具有不同水解程度的羟基氧化铁对凝聚吸附除磷效能与机制。研究显示,InsituFeOxHy对磷的去除率随铁投量增大而升高,且均在中性pH范围内具有最佳除磷效果;在相同铁投量条件下,磷去除率随着[OH-]:[Fe3+]的升高而降低;当体系碱度较低时(pH〈6),引入OH-可促进Fe3+水解而提高除磷效果。4种羟基氧化铁均可在15s内可快速吸附磷,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模型均可很好地描述磷在4种羟基氧化铁表面的吸附行为。磷酸盐吸附后,InsituFeOxHy表面Zeta电位明显降低,且[Fe3+]:[OH-]为1:0的羟基氧化铁降低最为显著。结合MINITEQ计算软件磷酸盐、铁盐形态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碱度较低的体系,通过投加一定量OH-可促进Fe3+水解,进而使得其更易与水中H2PO4-与HPO2 4-结合,生成具有多核羟基的磷酸铁络合物,进而提高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289.
粉煤灰砖块对磷酸盐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超  杨永哲  宛娜 《环境工程学报》2014,8(5):1711-1717
以建筑废料粉煤灰砖块为吸附剂材料,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其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以及磷酸盐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pH等因素对吸附反应的影响。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温模型的分析发现,Langmuir等温式方程最适合描述吸附过程,对磷酸盐的理论饱和吸附容量为44.62 mg/g。利用伪一级动力学模型、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考察了吸附过程特征,其中伪二级动力学模型为最适于描述粉煤灰砖块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通过颗粒内扩散模型、Bangham方程及Boyd模型对吸附动力学机理进行的探讨表明,颗粒内扩散速率不是粉煤灰砖块吸附磷酸盐反应的惟一速率控制步,膜扩散速率和颗粒内扩散速率共同影响着吸附反应速率。磷酸盐浓度较低时主要是膜扩散限制吸附反应速率,而磷酸盐浓度较高时则颗粒内扩散成为速率控制步。研究证明,粉煤灰砖块粉末作为湿地基质具有对磷酸盐很强的吸附能力,在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数量的同时又可以实现水污染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90.
原位水解生成的羟基氧化铁凝聚吸附除磷效能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不同摩尔比Fe3+与OH-([Fe3+]:[OH-]=1:0、1:1、1:2和1:3)反应获得原位水解生成的羟基氧化铁(in situ FeOxHy),研究了具有不同水解程度的羟基氧化铁对凝聚吸附除磷效能与机制。研究显示,In situ FeOxHy对磷的去除率随铁投量增大而升高,且均在中性pH范围内具有最佳除磷效果;在相同铁投量条件下,磷去除率随着[OH-]:[Fe3+]的升高而降低;当体系碱度较低时(pH<6),引入OH-可促进Fe3+水解而提高除磷效果。4种羟基氧化铁均可在15 s内可快速吸附磷,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模型均可很好地描述磷在4种羟基氧化铁表面的吸附行为。磷酸盐吸附后,In situ FeOxHy表面Zeta电位明显降低,且[Fe3+]:[OH-]为1:0的羟基氧化铁降低最为显著。结合MINITEQ计算软件磷酸盐、铁盐形态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碱度较低的体系,通过投加一定量OH-可促进Fe3+水解,进而使得其更易与水中H2PO4-与HPO42-结合,生成具有多核羟基的磷酸铁络合物,进而提高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