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基础理论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21.
铅污染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形式之一,并且人为活动引起铅污染问题在日益增多。由于铅的污染来源复杂,准确、快速地识别污染源并弄清其迁移路径是土壤铅污染防治的关键问题。随着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重金属污染的溯源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根据铅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其在示踪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理论基础,以铅同位素的示踪原理与测定方法为切入点,参考国内外大量研究案例,重点论述了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溯源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不足,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2.
通过137Cs示踪技术,并采用相关的土壤侵蚀定量模型,对红壤丘陵区江西丰城市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式以及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137Cs的本底值为1 992.45±145.63 Bq/m2;试验区典型坡地不同地貌部位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土壤侵蚀,且侵蚀强度总的变化趋势为坡底部>坡中部>坡顶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下的坡面侵蚀强度亦呈现一定的分异现象,从大到小依次为耕作土坡面>退耕30年+退耕1年混合坡面>退耕30年坡面>荒坡。  相似文献   
23.
CFCs地下水年龄示踪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李发东  宋帅  张妍  蔡文静  张芳 《生态环境》2012,(8):1503-1508
CFCs是一种合成的含氯离子和氟离子的有机化学品,主要组成包括CFC-11、CFC-12与CFC-113等。其自1930年以来开始被大量生产,年生产量达106t。由于其具有挥发性与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通过量化地下水中CFCs的平衡分压,将该平衡分压与大气CFCs浓度变化标准曲线进行对比,即可确定目标区域地下水的年龄。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首次尝试利用CFCs用于研究地下水年龄以来,国际上日益重视,广泛开展了其在确定地下水年龄、揭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确定地下水各种来源水的混合比例等地下水循环演化方面的研究,但目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CFCs的特性、生产及环境释放入手,阐述CFCs测试技术的关键环节——地下水的野外采样、CFCs的提取、测定及CFCs方法测定地下水年龄的原理与计算方法,并以全球视角对CFCs年龄示踪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进行综述。在比较分析目前测定地下水年龄测定的主要方法中,指出CFCs环境示踪技术相比SF6、3H/3He等其它环境示踪技术具有分析便捷、价格适中、精度较高的显著优点,特别是在已经做过历年大气CFCs浓度监测等相关研究的地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24.
青铜峡灌区水稻田化肥氮去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青铜峡灌区是我国古老的特大型灌区和粮食主产区之一,灌区农田氮肥的过量施用已经导致化肥氮向水体流失.用15N示踪微区试验方法研究了青铜峡引黄灌区习惯灌溉量条件下水稻田化肥氮素去向.结果表明,施氮量为当地习惯施氮300kg.hm-2时,水稻吸收的化肥氮在籽粒中最多,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45.93%,吸收的土壤氮约占52.63%;作物中的回收率为27.90%,在0~90cm土壤中的残留率为23.31%,作物-土壤体系中的回收率为51.21%,氮肥的损失率为48.79%;氮肥除了被当季作物吸收和部分以矿质氮残留在土壤中外,灌区19×104hm2的水稻田化肥氮年流失量为2.78×104t,生产1000kg水稻(净籽粒),排放纯氮20.17kg;在0~90cm土壤层中均有化肥氮残留,残留化肥氮主要富集在表层0~30cm,在60~90cm检测到化肥氮,说明青铜峡引黄灌区在习惯灌溉量条件下,水稻田当季的化肥氮淋溶到90cm以下,成为浅层地下水的潜在污染源.  相似文献   
25.
The biokinetics of Cu in Daphnia magna, including dissolved uptake, assimilation and e ux, has been determined using a gamma 67Cu radiotracer methodology. However, this gamma emitting radioisotope is not readily available due to its very short half-lif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mployed a stable isotope tracer (65Cu) to determine the Cu biokinetics and compared our results to those determined using 67Cu. The dissolved uptake rate constant of 65Cu was 3.36 L/(g day), 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67Cu (1.32 L/(g day)). With increasing food concentrations from 2 104 to 1 105 cells/mL, the Cu assimilation e ciency (AE) decreased from 46% to 11%, compared to a decrease from 27% to 16% when determined using 67Cu. The e ux of Cu from Daphnia magna was quantified following both dissolved and dietary uptake. The e ux of waterborne Cu was comparable to that of dietborne Cu and the e ux rate constant (0.32–0.52 day??1) was higher than that determined by 67Cu (0.19–0.20 day??1). By considering di erent water properties and handling procedure between the two experiments, we believe that these di erences are reasonable. Overall,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enriched stable isotope tracer technique is a powerful tool to investigate metal bioavailability and maybe a good alternative to radioactive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26.
论文以藏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15N 同位素标记技术,野外原位定量研究高寒藏嵩草草甸7 个主要植物种对土壤有机氮(甘氨酸)和无机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吸收,以证明不同植物对土壤氮素吸收的生态位分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高寒藏嵩草草甸7 种植物δ15N天然丰度值为0.840‰~5.015‰,变异范围为4.175‰,地上组织氮浓度为14.38~23.31g·kg-1;② 从7 种植物吸收土壤甘氨酸、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看,草地早熟禾偏好吸收土壤有机态氮,其体内氮的36%来源于土壤甘氨酸。冷地早熟禾和雅毛茛吸收土壤无机氮的能力最强,其体内氮的41%~43%来源于铵态氮。溚草偏好吸收土壤硝态氮,其体内氮的35%来自于硝态氮。③ 优势植物藏嵩草、华扁穗草和黑褐苔草对15N-Gly、15N-NO3-15N-NH4+的吸收均较低,仅为0.085~0.475 μmol 15N·g-1 DW,表明这3 种莎草科植物不能有效吸收土壤中的甘氨酸和无机氮源。④ 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种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存在差异和多元化的特点,其中莎草科植物对土壤氮的利用较低,而早熟禾、溚草禾本科牧草及双子叶植物雅毛茛以土壤无机氮和可溶性有机氮作为氮源。  相似文献   
27.
针对目前土壤侵蚀状况判定方法比较单一的特点,将137Cs示踪技术与RS、GIS技术相结合,以密云水库周边地区为例进行了土壤侵蚀状况判定.结果显示:水库周边地区存在着不同强度的土壤侵蚀,总体表现为微度侵蚀,而中度侵蚀面积较1990年有所增加,因此其土壤侵蚀具有潜在危险性.将不同的土壤侵蚀判定方法结合起来应用,进行验证分析,对提高判定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