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27篇 |
免费 | 168篇 |
国内免费 | 38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3篇 |
废物处理 | 7篇 |
环保管理 | 405篇 |
综合类 | 1996篇 |
基础理论 | 785篇 |
污染及防治 | 81篇 |
评价与监测 | 66篇 |
社会与环境 | 258篇 |
灾害及防治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111篇 |
2022年 | 112篇 |
2021年 | 124篇 |
2020年 | 86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82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75篇 |
2014年 | 143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59篇 |
2011年 | 178篇 |
2010年 | 149篇 |
2009年 | 186篇 |
2008年 | 155篇 |
2007年 | 155篇 |
2006年 | 135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218篇 |
2003年 | 141篇 |
2002年 | 88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93篇 |
1999年 | 75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75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生物多样性公约》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为:“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于此定义,各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想应运而生,并且产生了以保护思想为基础的保护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2.
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估算和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贡献,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交换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我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在数据剔除、校正和差补的基础上,对瞬时CO2通量值进行计算求得日CO2通量值和年CO2通量值,并对CO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光合吸收CO2通量(GPP)、呼吸排放CO2通量(Reco)和净吸收CO2通量(NEE)的季节变化均呈6~9月较高,1~5月和10~12月较低的对称分布.其中5~9月水稻生长时期的NEE总量占年总量的80%以上,对年NEE总量起决定性作用.光合有效辐射(PAR)和日平均气温(Ta)是GPP与NEE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子,二者与GPP和NEE分别存在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年净吸收CO2总量为2475.6g/(m2·a),这表明我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是大气CO2的汇. 相似文献
103.
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图形信息特征分析——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影像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和Costanza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1996~2005年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转化过程以耕地-林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林地为主,其中耕地-林地相互转换最为剧烈,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具有较高的保留率,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具有较高的转换率;1996~2005年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加314.543×107元,大面积的耕地、草地转化为生态价值系数较高的林地和水域是其主要原因;生态环境增值区域,耕地转化为水域的贡献率最大,为27.61%,生态环境减值区域,林地转化为耕地的贡献率最大,为3.761%。 相似文献
104.
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方式,如果经营规范,将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反哺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在生态旅游发展中保护生物多样性,使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从而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近几年,基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文化功能,旨在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得到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方式,如果经营规范,将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反哺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反之则将对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5.
田间条件下,淹水稻田由于上覆水中溶解氧的扩散作用,使其表层土壤存在约1 cm厚的微氧层,这个特殊层次中碳氮转化的特征尚未明晰.以亚热带典型稻田土壤为对象,采用100 d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结合13C稳定同位素示踪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研究稻田土壤微氧层(0~1 cm)和还原层(1~5 cm)外源新鲜有机碳(13C-水稻秸秆)和原有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氮肥施用[(NH4)2SO4]的响应规律及其微生物过程.结果表明,氮素添加使土壤总CO2和13C-CO2累积排放量分别提高11.4%和12.3%;培养结束时,氮素添加下还原层比微氧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13C回收率分别降低2.4%和9.2%.培养前期(5 d),氮素添加提高还原层微生物总PLFAs,且细菌和真菌PLFAs响应一致,但对微氧层微生物丰度无显著影响;氮素添加对微氧层和还原层总13C-PLFAs丰度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6.
107.
山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荒漠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社会环境问题,它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山地系统在景观上为农林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具有内生型脆弱性、对植被的依附性、景观过渡性以及落后的生产力等方面,荒漠化较严重。作者通过对坡面级联系统以及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分析,讨论了山地荒漠化的运行机制,并进一步就荒漠化的防治提出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08.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51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当前国际上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近年来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取得了较快进展。为了全面认识与介绍国内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状况与成果,促进国际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论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4个时期,并简要概括了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应该尽快由当前的概算式研究转向更深层次的研究,尤其要重点关注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理论研究、评估指标与方法的标准化、生态服务价值动态评估模型研究、评估结果在决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市场化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09.
110.
由William 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已经成为近年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度量工具,但是该模型仅考虑了土地的基本生产功能,忽视了土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文章借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改进了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当量因子引入生态足迹模型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计算中,改进后的模型体现了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同时,文章以江苏省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改进模型计算了其2010年生态压力指数,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压力指数达到1.495,其安全状况已经超过了极不安全边界,处于极不安全状态;最后利用灰色理论GM(1,1)模型对其2011-2015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预测,发现江苏省未来5年生态压力指数快速增大,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89%,表明江苏省未来5年生态安全状况将继续恶化,这将严重影响其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