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2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1270篇
安全科学   186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107篇
综合类   1652篇
基础理论   1073篇
污染及防治   210篇
评价与监测   114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发光菌监测浑河(抚顺段)底泥的生物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环境监测》2000,16(Z1):103-105
利用发光茵对浑河(抚顺段)底泥进行了生物毒性测试.结果表明,浑河(抚顺段)主断面底泥均为低毒性,七条支流中以将军河底泥毒性最大,为重毒级,其它支流为低毒级.  相似文献   
992.
应用斑马鱼和凡纳对虾诊断污染场地污水的生物毒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和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对某废弃有机污染场地中有毒有机废弃物堆积产生的污水(1号塘污水)和场地及周边地表径流积水(2号塘污水)的生物毒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1号塘污水对斑马鱼和凡纳对虾96 hLC50分别为46.2%和59.6%, 2号塘污水的毒性试验中两种试验生物的死亡率皆为0.化学检测表明,1号塘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苯酚类和酞酸脂类物质,而2号塘污水中均未检出有机污染物.化学检测结果与毒性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3.
城市化对上海河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城市化河网水系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使城市化地区水系的界定变得模糊。基于水利片这一城市集排水的基本单元,借鉴上海水务部门河流等级管理系统,探讨了上海河网的结构特征以及城市化对河网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上海河网发育基本符合水系发育的一般规律;城市化已经成为改变城市地区河网结构发育趋势的主导因素,其影响集中地表现为河网长度发育能力的弱化、河网结构简单化和河道形态的人工化;河网结构与水网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水面率、河面率、平均分枝比、平均长度比、单位面积槽蓄容量和单位面积可调蓄容量是上海城市河网结构和功能的主要表征指标。  相似文献   
994.
王斌  余刚  黄俊  胡洪营 《环境科学》2007,28(8):1774-1778
应用种间相关估算(ICE)方法预测50种硝基芳烃缺失的生物毒性数据,对通过ICE计算获得的各种生物毒性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计算综合毒性因子(ITI),进行综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除了黄瓜种子发芽抑制毒性以外,其他各种生物毒性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硝基芳烃的这些生物毒性机制基本相似,因此应用ICE方法预测其毒性数据是可行的.QSAR分析表明,ITI与分子最低未占轨道能Elumo有显著的相关性,r=0.869,表明亲电反应性是硝基芳烃的各种生物毒性所综合反映的主要致毒机理.基于ICE和PCA方法计算得到的ITI与基于QSAR和PCA方法计算得到的ITI的大小趋势具有一致性,ICE与PCA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成功地评价和预测硝基芳烃的综合毒性.  相似文献   
995.
鱼肉结合态MCLR的亚慢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帆  肖邦定  陈晓国  吴幸强  刘旻 《环境科学》2007,28(12):2811-2815
为了揭示含有微囊藻毒素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以雄性BALB/C小鼠为模式生物,通过为期13周的灌胃染毒实验,研究了鱼肉结合态MCLR对小鼠的亚慢性毒性作用,并与水溶态MCLR的毒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68.75 μg/kg (以单位体重计)剂量水溶态MCLR可引起小鼠肝脏显著系数增加(P<0.05),ALT、AST活性增强(P<0.01),引起肝细胞出现有空泡状病变;而肾脏酶学指标BUN、Cr及肾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与之相比,同剂量鱼肉结合态MCLR对小鼠各项指标的影响并不明显,仅在实验第1周出现小鼠肝脏肿大(P<0.05)、ALT活性增强(P<0.01).由此推断,鱼肉结合态MCLR的毒性低于水溶态MCLR.  相似文献   
996.
环境中全氟有机物的毒性、检测分析及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全氟有机物广泛使用50多年以来,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一定浓度的全氟有机物,各国研究人员针对该类物质特别是全氟辛酸(PFOA)、全氟辛烷基磺酸(PFOS)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介绍了该类物质的污染现状,阐述了全氟有机物的毒性、检测分析技术及降解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7.
阿散酸及其降解产物对鱼和蚯蚓的遗传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评价有机胂制剂阿散酸对水生生物和土壤生物的遗传毒性效应,文章分别以红鲤鱼和赤子爱胜蚓为生物材料,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从细胞水平上研究了阿散酸降解前后对鲤鱼肾细胞和蚯蚓体腔细胞DNA的损伤。鲤鱼肾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表明,阿散酸降解之前和降解的第4周阿散酸对鲤鱼肾细胞DNA有显著损伤,表现出明显的遗传毒性作用,但第二周却不引起鲤鱼肾细胞DNA的任何损伤。蚯蚓体腔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表明,阿散酸降解之前不能诱导蚯蚓体腔细胞DNA的明显损伤,不表现遗传毒性效应,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阿散酸降解开始后,各浓度的降解混合物体系都能引起蚯蚓体腔细胞DNA的明显损伤,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卤代酚对斑马鱼的急性联合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了探讨卤代酚等毒性二元混合物联合毒性效应和评价其联合毒性效应的最佳方法,依次测定了6种卤代酚对斑马鱼的单一急性毒性和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其中联合毒性作用类型采用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分别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单一卤代酚的生物毒性随着卤素原子数目在化合物中的增多呈增强趋势;卤代酚等毒性二元混合物的联合作用方式以部分相加和协同作用为主;毒性单位法(TU)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可以较精确地评价卤代酚联合毒性作用类型.   相似文献   
999.
卤代酚复合污染对鲤科金鱼的生化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卤代酚复合污染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探究较为可靠的检测方法,根据所选6种卤代酚化学结构的相似程度和48 h LC50值,将其分为3组二元混合物进行急性暴露实验, 毒性单位比为1∶1,每组分2个浓度级别观察金鱼生物学行为的变化,同时检测金鱼肝脏中3种抗氧化酶(SOD,CAT和GSH-Px)活性以及酶活性影响率的变化. 结果表明:3组卤代酚对金鱼肝脏中3种抗氧化酶的酶活性影响率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抗氧化酶中仅SOD在1/2LC50剂量暴露组中均表现为明显升高的酶活性激活率或酶活性抑制率,提示SOD较适合作为卤代酚低浓度复合水污染情况监测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00.
多环芳烃对海洋硅藻中肋骨条藻的光毒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生态毒理学研究尤其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表明,阳光中的紫外辐射(UV)能够促进多环芳烃的生物毒性. 以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中的常年主要优势种之一——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实验材料,选择2个环的萘,3个环的菲和蒽,4个环的荧蒽和芘5种寡环多环芳烃,在实验室内比较了它们在没有UV辐射和有UV辐射下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效应. 结果表明:在没有UV照射下,萘、菲、蒽、荧蒽和芘对中肋骨条藻的72 h EC50值分别比有UV照射下时高约1.9,8.4,13.0,6.5和5.7倍,其中蒽相差的倍数最大.在没有UV照射情况下,5种多环芳烃对中肋骨条藻种群生长的抑制作用强度表现为荧蒽>芘>蒽>菲>萘;而当系统中加入UV照射后,毒性强度变为荧蒽≈蒽>芘>菲>萘,表明UV照射不仅能够促进多环芳烃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也能够改变它们对中肋骨条藻的相对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