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39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70篇
基础理论   93篇
污染及防治   68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亚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李培军  胡筱敏  王新 《化工环保》2006,26(5):366-369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6株亚硝化细菌,筛选出亚硝酸盐氮积累速率较高的两株菌Y8和Y16,初步鉴定Y8菌株为亚硝化球菌(Nitrosococcns.sp),Y16菌株为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sp),并对其生长曲线进行了测定。通过氨氮去除率或业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来验证亚硝化细菌的活性,考察了生成的亚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与培养时间的关系、亚硝化细菌的活性与培养温度的关系、亚硝化细菌的活性与培养基pH的关系。Y8和Y16菌株在30℃、培养基pH为7.5、130r/min的条件下振荡培养5d,氨氮去除率分别为81.12%,75.36%。  相似文献   
402.
左禹  朱琳  吴占松 《环境保护》2004,(10):34-38
利用TGA-TFIR联用技术分别对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纸张及树叶等五种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的热解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分子聚合物热解的一次反应速度快,焦炭产率低,热解产物的组成比较复杂,轻质气体的产率不高。  相似文献   
403.
以焦化厂污水处理车间的剩余污泥为材料,经过质子化处理制备生物吸附剂,进行了吸附活性红4(RR4)的研究. 考察了吸附平衡时间,溶液pH,染料质量浓度,NaCl浓度等因素对RR4吸附的影响. 结果表明:生物吸附剂对RR4的吸附所需平衡时间为48 h;溶液的pH对吸附过程有较大影响,酸性条件利于吸附,碱性条件下发生解吸附(解吸附率大于70%);吸附等温曲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 pH=1的条件下最大吸附量为(72.33±5.59) mg/g;ρ(RR4)为100 mg/L时,NaCl浓度对RR4的吸附不产生可见影响,ρ(RR4)为500 mg/L时,NaCl的存在对吸附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404.
二苯并噻吩脱硫微生物菌种的筛选与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1株能对二苯并噻吩(DBT)进行高效脱硫的微生物菌种,初步鉴定为红串红球菌USTB-03(RhodococcuserythropolisUSTB-03).该菌种可以按特异性脱硫途径(简称4S途径)将DBT转化为2-羟基联苯(2HBP)和亚硫酸作为最终脱硫产物.在葡萄糖、甘油和乙醇分别作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碳源时,葡萄糖是支持该菌生长和提高其脱硫比活性的较好碳源,使培养出的微生物对DBT的脱硫比活性达到了68.63mmol2HBP/(kg·h).该菌株还可以对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进行脱硫.  相似文献   
405.
降解DBP菌株CQ0302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垃圾填埋场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细菌 CQ0302.经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以及 16S rRNA 序列分析,该菌株初步鉴定为深红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该细菌利用 DBP 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30.0~35.0℃,最适 pH 值为 7.0~8.5. DBP 浓度低于 1500mg/L 时的降解动力学方程为 ln C=-0.02735t+A,半衰期为 25.34h.菌株全细胞蛋白 SDS-聚丙烯酰胺电泳结果显示,菌株在 DBP 诱导前后的全细胞蛋白组成有明显的差异.测定了降解途径中相关酶的活性,表明芳环的裂解是由邻苯二酚 1,2-双加氧酶催化的.  相似文献   
406.
一株溶藻细菌的溶藻特性及其鉴定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海绵固定化微生物系统中分离获得1株溶藻细菌P15,对其溶解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栅藻(Scenedesmus)及小球藻(Chlorella)的效果、溶藻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法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初始菌浓度大于2.4×107个/mL时,P15菌具有理想的溶藻效果,48h后铜绿微囊藻去除率可达到65.84%,栅藻及小球藻也能很好地去除.P15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可运动;能利用乳酸胺等32种常见碳源.P15菌株与多株红球菌的16SrDNA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9.7%以上,归属于红球菌属.  相似文献   
407.
针对染料废水色度高、难生物降解等问题,提出了用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GDEP)技术降解染料废水阳离子红XL-GRL的方法。研究了放电电压、溶液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测定了GDEP产生的活性物质以及降解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pH和TOC去除率的变化;分析了降解中间产物成分。结果表明,在600 V电压下,GDEP产生了HO?、H?、O?等高活性物质,他们可使染料分子在130 min内的脱色率达到93.32%,在120 min内TOC去除率达到了65.80%。降解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带电离子及酸性中间产物。推测可能的降解机理是,阳离子红XL-GRL分子在HO·作用下双键断裂,生成酚类等产物,接着继续降解为中间产物醌,并进一步氧化为小分子有机酸,最终矿化为CO_2、H_2O和简单的无机离子。GDEP在有机染料废水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08.
对灵芝菌Ganoderma sp. SYBC L48漆酶进行了纯化和酶学性质分析,并利用该漆酶对偶氮染料酸性红1进行脱色处理;考察了脱色体系中各因素对脱色效率的影响;采用小麦种子和水稻种子对酶处理后的染料进行了毒性测试。结果表明,以ABTS为底物时,该酶的最适pH为2.5,最适温度为60℃,在pH5~9和20~6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Co2+、Cr~(3+)和Fe~(3+)离子对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染料浓度100 mg·L-1,酶浓度0.5 U·mL-1,介体HOBT浓度0.25 mmol·L-1,pH为4,50℃的条件下反应30 min后,该漆酶对酸性红1的脱色率可达90.3%;1 mmol·L-1的Cr~(3+)、Cu~(2+)、Al~(3+)和Ni~(2+)存在下,漆酶仍能催化酸性红1脱色;脱色后染料的植物毒性下降。上述结果表明该漆酶在纺织废水处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09.
饮用水病原微生物污染是公共卫生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微生物监测在水质监测中的必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通过检测指示微生物间接反映病原微生物的存在。通过调研国内外各组织、机构颁布的水质标准发现,近年来,我国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于指示微生物的选择有从总大肠菌群向粪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E.coli)转变的趋势,而美国环保署、欧盟、世界卫生组织、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疗研究委员会等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证据,强调了大肠埃希氏菌(E.coli)、肠球菌(Enterococci)与粪便污染的相关性更强,可用于替代大肠菌群。建议我国在后续水质标准中对微生物指标进行增补修订时,参考国外经验,形成集成多种指示微生物与多种特定病原体的监测指标体系,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功能和民众健康。  相似文献   
410.
根据盐酸介质中亚硝酸根对甲基红的溴酸钾氧化反应的催化作用,建立了测定水中痕量亚硝酸根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实验结果表明,当盐酸溶液的加入量为1.0mL、溴酸钾溶液的加入量为0.2mL、甲基红溶液的加入量为3.5mL、加热时间为5min、加热温度为50℃时,方法的检出限为1.0×10-7g/L,线性范围为5.0×10-7~1.0×10-5g/L,回收率为97.8%~103.3%,相对标准偏差为1.8%~2.6%。该法已用于废水水样中亚硝酸根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