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8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408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884篇
基础理论   234篇
污染及防治   118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21.
污泥有机质(特别是胞外聚合物,EPS)高值产品回收将会推动污水/污泥资源化.然而,EPS典型提取方法效率较低、回收产物成分复杂,限制了 EPS目标物质的高效提取、降低了回收物的潜在高值应用.为此,探究高值、高效EPS提取/回收技术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改变目前典型的"笼统"EPS提取方法,将"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这样的...  相似文献   
822.

开发利于微生物富集和优异导电性能的电极是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性能的关键。通过碱活化和酸活化方式制备螺旋藻生物炭(简称藻炭)并将其修饰于阳极炭毡(CF),以硝基苯为难降解污染物代表,通过检测电极电化学性能和污染物降解过程,探究基于藻碳MFC产电及转化污染物的性能。结果表明:在700 ℃-NaOH改性藻炭修饰炭毡的电极体系(NaOH-AC700/CF),MFC电压最高可达670 mV,比CF体系高26%,且驯化时间由7 d缩短至2 d。修饰电极体系产电的同时高效降解污染物,阴极对硝基苯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9.9%;相比于CF体系,NaOH-AC700/CF体系的降解效率提高了22.1%,苯胺生成率提高了123.3%。微生物种类分析结果表明,电极表面的产电菌主要为弧形杆菌属(Arcobacter)和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且在NaOH-AC700/CF阳极表面产电菌丰度最高,因而利于MFC产电以及硝基苯的还原。

  相似文献   
823.
广州市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以广州市双岗涌黑臭水体整治为案例,从水环境问题识别、整治思路与措施、治理成效3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分析。针对双岗涌流域污水未有效截排、小微水体污染严重、河道被侵占、管理缺失等问题,提出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的技术路线,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其中,采用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对双岗涌周边3个鱼塘进行修复,构建了食藻虫+沉水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达到水质净化和恢复水体自然生态系统双重目的。双岗涌整治后,不仅消除了水体黑臭,还恢复了岭南水乡的河涌风貌。  相似文献   
824.
为进一步提升电催化氧化除藻效果,制备出钢渣粒子电极,构建了三维电催化氧化系统并用以处理普通小球藻藻液,进而对除藻机理进行了探索。利用钢渣、蒙脱石和锯末在高温煅烧条件下制备钢渣粒子电极,通过制备条件的优化,获得了具有良好除藻性能的钢渣粒子电极。考察普通小球藻经过三维电催化氧化后,藻细胞密度、SOD、光合活性和叶绿素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钢渣、蒙脱石、锯末的配比为60%∶28%∶12%,在800 ℃煅烧60 min制备出的钢渣粒子电极在三维电催化氧化系统8 V、60 min条件下,对初始浓度为4×109~6×109 cells·L−1小球藻的去除率为97.10%;处理1 m3藻液的耗电量为3.78 kWh;经过10 min三维电催化氧化处理的藻细胞,其SOD活性会出现短暂升高,藻细胞的光合活性减弱、叶绿素a浓度下降,藻细胞的光合系统的抑制效应可维持较长时间。综合上述结果,应用钢渣粒子的三维电催化氧化系统能够高效除藻,并可长久抑制藻细胞的光合活性。  相似文献   
825.
采用DAX-8树脂和732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将山口湖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氮(DON)分成亲水组分和疏水组分,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其对羊角月牙藻的可利用性。结果表明:通过DAX-8树脂后,N4和N14沉积物DON回收率分别为98.96%和104.34%。原水和亲水DON组分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后会吸附类蛋白物质,降低藻类生物量。培养过程中,N4原水和亲水组分DON消耗量分别为0.34 mg·L-1和0.36 mg·L-1,低于N14原水和亲水组分DON消耗量0.94 mg·L-1和0.82 mg·L-1,表明N14亲水组分藻类可利用较N4亲水组分多。由于阳离子交换树脂对N4原水和亲水组中DON去除率较高,其藻类的生物量低于N14原水组和亲水组。N4疏水性组分DON的利用量和藻细胞生物量分别为0.80 mg·L-1和15×104个·mL-1,高于N14组,这是因为N4接收了长水河农场生活污水和周围农田径流中易降解DON。利用PARAFAC模型对培养过程中三维荧光光谱数据解析出1种类蛋白物质和2种类腐殖质物质。培养初期,类蛋白物质先被藻类所利用导致其含量降低,而随着藻类生长进入对数期,释放到水体中类蛋白物质导致其相对荧光强度的增加。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类腐殖质物质相对荧光强度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死亡藻类的释放。  相似文献   
826.
为了探明湖泊蓝藻在腐烂与藻水分离过程中污染物的释放及去除规律,研究了3种温度下蓝藻腐烂过程中叶绿素a衰减与污染物释放过程,以及混凝沉淀藻水分离工艺尾水水质。结果表明,蓝藻叶绿素a浓度在35℃下培养60h快速下降78.1%,30℃下培养84h下降68.0%,25℃下培养180h下降67.0%,叶绿素a降解衰减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25、30、35℃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06、0.011、0.027h-1。35℃时,蓝藻污染物24h内快速释放,溶解性总有机碳(DOC)、COD、总溶解性氮(TDN)、总溶解性磷(TDP)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8.83、35.25、1.00、0.104mg/(g·h)。30℃时,0~48h污染物释放速度稍慢,之后加快,在84h时接近最大释放量,DOC、COD、TDN、TDP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2.61、10.53、0.26、0.027mg/(g·h)。25℃时,污染物释放表现出明显的3个阶段,第1阶段(0~48h)为小幅释放期,释放量占总释放量的10%~30%;第2阶段(48~120h)为平台期,污染物鲜有释放;第3阶段(120~180h)为快速释放期,释放量...  相似文献   
827.
用水生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生态毒理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和明亮发光杆菌T3(Photobacteriumphosphoreum)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进行生态毒理评价,结果表明,斜生栅藻的生长繁殖率和发光菌的相对发光度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相关,并且随重金属投加量的增加,其生长繁殖率和发光度逐渐降低。对3种测试参数进行比较可知,斜生栅藻细胞数增长率是最敏感的土壤毒性检测指标。土壤的毒性在复合污染的条件下比在单一污染的条件下高很多。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污染土壤的优先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8.
饮用水中蓝藻毒素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藻类及藻毒素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水处理难度。对饮用水中蓝藻毒素去除技术进行了具体的论述,系统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去除效果和局限性,并对藻毒素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29.
玉米叶对我国几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玉米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筛选新的、无污染的、廉价高效的除藻剂提供思路,为不同的有害赤潮的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玉米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海洋卡盾藻、赤潮异弯藻、东海原甲藻和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明显不同.玉米叶可显著抑制塔玛亚历山大藻、海洋卡盾藻和赤潮异弯藻的生长,但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影响不大,对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些结果表明,玉米叶对赤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与藻的种属与细胞结构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30.
氟铃脲降解菌FLN-1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药厂废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1株能降解氟铃脲的菌株,命名为FLN-1.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FLN-1初步归类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能在含氟铃脲(50mg·L-1)的基础盐液体培养基中降解氟铃脲,5d降解率达85%,降解最适pH为6.0~9.0,最适温度为25~40℃,降解速率随初始接种量的增加而增大;100mg·L-1的葡萄糖、酵母膏和蛋白胨对菌株降解氟铃脲具有促进作用.酶的定域试验表明,降解氟铃脲的酶为胞内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