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8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926篇
安全科学   263篇
废物处理   175篇
环保管理   214篇
综合类   2204篇
基础理论   413篇
污染及防治   536篇
评价与监测   138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201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采用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AL)微气泡催化臭氧化(MAL/MB/O3)体系深度处理实际制药废水,考察了该体系对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深度去除性能及DOM组分的变化特性,并与普通气泡臭氧化(CB/O3)、普通气泡催化臭氧化(MAL/CB/O3)、微气泡臭氧化(MB/O3)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AL/MB/O3处理性能优于CB/O3、MAL/CB/O3和MB/O3,在臭氧投加总量与处理废水初始COD值之比为0.6、气流量0.5 L·min−1、催化剂投加量0.5 mg·L−1的条件下,整体COD去除率可达49.79%,COD去除量与臭氧消耗量的比值为0.83,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了一定改善,生物毒性显著下降。废水DOM中疏水性组分氧化去除率高于亲水性组分。臭氧直接氧化可去除疏水性组分,而亲水性组分去除主要依赖HO·氧化。MAL/MB/O3对DOM的去除效率最高,可达到52.51%,其中疏水性组分整体去除率56.67%,亲水性组分整体去除率46.93%。废水DOM在氧化处理中存在官能团向酸性基团转化、类腐殖质向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转化、其他组分向亲水性酸(HIA)组分转化的趋势。MAL/MB/O3强氧化能力对于DOM组分不饱和结构和荧光结构的破坏作用最为显著。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制药废水深度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2.
低温季表流湿地脱氮效果下降是业内公认的难题,长期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但针对大型表流湿地处理微污染水体的相应研究开展较少。综述了表流湿地脱氮机理及低温季限制因素,同时以盐龙湖工程的表流湿地单元为实例,分析了其在低温季对微污染水体中各形态氮素的净化效果,从优化湿地运行角度出发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季表流湿地进水的TN平均值为1.16~3.35 mg/L条件下,TN、NH3-N、硝态氮、Org-N的平均去除率为13%、35%、15%、-14%;显著影响表流湿地出水TN浓度的因素为湿地运行面积、进水负荷、温度以及进水浓度(p 湿地运行面积(负相关)> 进水负荷(负相关)> 温度(负相关)。显著影响表流湿地NH3-N出水浓度的因素为温度与进水浓度(p温度(负相关);当HRT从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由6%、26%提升到17%与41%。  相似文献   
953.
为探究A/A/O微曝氧化沟深度脱氮除磷工艺的性能,根据深圳市某水质净化厂长期监测数据,分析了进水污染物浓度、生物池沿程脱氮除磷性能和微生物相。结果表明:进水可生化性一般,生物脱氮可行,但生物除磷效果有限,需借助化学除磷增强除磷效果,投药浓度与进水BOD5/TP值变化趋势呈负相关;生物池好氧段微生物的氨氧化速率和亚硝酸盐氧化速率能满足硝化反应的正常进行;但缺氧段反硝化速率较低,是生物脱氮的限制因素,可通过降低内回流DO和增加缺氧段碱度来增强微生物的反硝化速率;生物池中有大量的累枝虫、钟虫、盾纤虫和轮虫,且成熟期菌胶团数量较多,结构紧密;深度处理对TP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60.3%和33.71%。物料平衡分析结果显示,被同化的氮含量和反硝化的氮含量各占43%和57%,通过微生物合成和吸附被去除的磷含量和与除磷药剂形成化学沉淀的磷含量各占49.06%和50.94%。本研究结果为水质净化厂深度脱氮除磷提供了思路,可为提高出水水质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4.
河岸排污是引起河流水环境微塑料升高的主要途径。摸清沿河两岸排污水体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及其环境风险,是进行微塑料污染控制的前提。以黄河支流沁河 (焦作段) 为研究对象,采集7个入河排污口的污水样品,采用体视显微镜对微塑料丰度和形貌特征 (包括尺寸、形状及颜色等) 进行分析,发现微塑料在所有样点均有检出,尺寸为500~2 000 μm,颜色以透明和蓝色为主,纤维状是微塑料在各个样点的主要形状。进一步借助显微红外光谱仪对各样点污水中的聚合物类型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排污口水体中微塑料种类以聚乙烯为主,其可能与周边区域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排放有关。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段整体处于低风险水平;排污口微塑料引起的环境风险不仅与其丰度有关,还依赖于微塑料的种类,有聚氯乙烯检出的样点1和6均呈现较高的环境风险。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及其支流微塑料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5.
陈骁  漆新华 《环境工程学报》2017,11(4):2041-2046
针对传统铁碳微电解工艺中填料易板结的问题,在较低的烧结温度800 ℃条件下,将铁、活性炭、粘结剂和催化剂按一定配料比混合烧结4 h制备了一种铁碳微电解填料。将印染废水中的染料成分亚甲基蓝作为目标污染物,探究溶液pH、铁碳材料添加量和亚甲基蓝起始浓度等反应条件对亚甲基蓝降解效率的影响。在pH=3,铁碳投加量30 g·L-1,亚甲基蓝浓度10 mg·L-1的条件下,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到55%左右;相同条件下对于微电解填料的循环使用实验中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能维持在50%以上,证明了该微电解填料具有连续运行的能力。另外,通过微电解与芬顿反应联用的初步实验发现联用效果对于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能大幅度提升至90%以上,证明微电解与芬顿反应联用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56.
铁-碳微电解法预处理老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由于老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属于难降解废水,直接生物处理效果不佳。用微电解法预处理老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后,结果表明,其COD、NH3-N和色度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74%、79%和97.5%,可生化性也有很大提高,BODs/CODCr从0.04提高到0.29,为后续的生化处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957.
重金属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污染土壤修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阐述了微生物与重金属间的相互作用,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微生物活性、生物量,且重金属对微生物具有一定的生态毒性。可通过微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生物吸附富集和溶解作用,达到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目的。  相似文献   
958.
针对发电机定冷水系统传统水质处理方法所出现的水质 pH 值较低、铜离子含量高、 换水量大等问题,通过分析论证,提出了微碱化加药处理方法。实施后,系统水质指标有了明显的好转,符合定冷水标准要求。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实施、水处理方式可人工控制、稳定有效,设备安装方便、占地面积小,适用于机组定冷水系统水质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   
959.
挥发性有机物是我国污染场地地下水中高频检出的污染物,在地下水中多以非水相液体(NAPL)形式存在,成为持久的污染源,具有较高的环境和健康风险。监测自然衰减技术以成本低,扰动小,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关注。概述了目前国外主要的地下水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自然衰减能力评价方法。60个污染场地的应用情况表明,污染物浓度趋势分析和水文地球化学指标方法的应用频率最高,简单的污染场地使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准确评价地下水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自然衰减能力,复杂的污染场地需要综合多种手段(微生物学方法,微宇宙实验,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提高自然衰减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既能指示污染物的降解途径,也能量化自然衰减的速率,是目前地下水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自然衰减评价研究最受关注的技术。  相似文献   
960.
低等动物的微核试验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久以前Dawson(1933,1935)就报道过饲养水中含有微量的铅,能使鱼类循环血液中的红血细胞发生损防。Ostroumova(1957)报道了在低等脊椎动物中,血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