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314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455篇
基础理论   217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卤代芴是近年发现的新型环境污染物,目前尚无其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报道。以~(125)I-2-碘芴(~(125)I-2-IFlu)作为2-碘芴(2-IFlu)的放射性示踪剂,研究了2-IFlu在鲮鱼(Cirrhina molitorella)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同时,以2-溴芴(2-Br Flu)作为2-IFlu的质谱示踪剂,进一步对2-IFlu在鲮鱼体内的生物转化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鲮鱼对2-IFlu的积累表现为波浪式增长,浓集系数在积累7 d时达到1 251.13。2-IFlu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积累在鲮鱼的胆囊部位,峰值时所占比例超过生物总吸收量的60%,此时胆囊的浓集系数达78.85×103。鲮鱼对2-IFlu的排泄具有清晰的快、慢两个排泄阶段,排泄实验开始后短时间内拥有较快排泄速度,残留率降至19.20%,之后转入慢速排泄。快排泄期2-IFlu及其代谢物仍主要分布于胆囊部位,慢排泄期时分布于其余内脏和剩余组织中。对胆汁的甲醇提取物进行薄层层析-放射自显影分析发现,积累4 d时鲮鱼胆汁中的2-IFlu全部以其代谢物形式存在,主代谢产物为3种大极性物质。经质谱确认,鲮鱼胆汁中的2-IFlu代谢主产物为2-IFlu-硫酸酯、2-IFlu-(OH)-硫酸酯、2-IFlu-葡萄糖醛酸和2-IFlu-(OH)-葡萄糖醛酸。表明2-IFlu进入鲮鱼体内后,很快被转化为一相代谢氧化产物,随之发生后续的二相代谢过程进一步转化为极性基团加合的代谢产物,最终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642.
藻毒素对鱼类肝脏的毒理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鱼类肝脏为靶器官,研究了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藻毒素在注射和口服两种不同的染毒方式下,均可引起受试鱼类发生急性中毒死亡.对中毒鱼类进行解剖分析发现,受试鱼类的肝/体重比高于对照组.说明无论哪种给药方式,藻毒素都会迅速地、专一地作用于鱼类肝脏,引起鱼类肝脏充血红肿,出现血斑.通过对鱼类肝脏组织碱性磷酸酶(ALP)同功酶谱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两种不同染毒条件下藻毒素各剂量组的ALP同功酶谱与对照组相同,均有ALP11~ALP55条带,只是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ALP1~ALP3 3条带的着色深,并可使ALP同功酶各组分的相对活性上升.试验结果显示,藻毒素具有极高的细胞选择性和专一生物活性,其在生物机体内所引发的许多细胞学变化主要是对生物体肝脏酶系统的破坏所致,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643.
新农药吡虫啉及其代谢产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评价吡虫啉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用直接吸收法测定土壤呼吸强度,比较了吡虫啉浓度为0、10、40和100μg/g及40μg/g水解、光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吡虫啉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较强,水解产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小于吡虫啉,10min光解产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要略强于吡虫啉,但30min光解产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大大降低.13d后各处理的土壤呼吸强度基本恢复.吡虫啉及其代谢产物均属于低毒或无实际危害的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44.
物质代谢与循环经济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义了循环经济的内涵,提出了循环经济的5条标准和4个发展阶段.研究了近30多年来工业化国家物质消费量的演变规律,提出了人类物质消费总量的上升多峰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盟国家物质消费总量中,可再生物质、可循环利用的不可再生物质和不可循环利用的不可再生物质的比例大约为15%、24%和61%,同期美国这一比例大约为10%,16%和74%.  相似文献   
645.
Fe~(3+)离子催化与微生物代谢在烟气脱硫中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酸性条件下(pH=2.0~2.8),Fe3+对SO2显示了良好的催化氧化作用。Fe2+对反应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电院微生物1在其繁殖过程中,以Fe2+为能源,能有效地将Fe2+转化为Fe3+。将这一功能与上述反应相结合,能够维持Fe3+浓度,使反应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646.
647.
针对当前城市群发展中所映射出的高碳排放现状,选取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及产业部门两个层面的网络模型.结果发现,在区域层面,北京、天津、河北隐含碳排放量均呈稳步增加趋势,其中,北京受减排政策影响隐含碳排放量增长幅度较小且排放强度最小,而河北作为城市群主要工业生产区,排放量及排放强度依然居高不下.在产业部门层面...  相似文献   
648.
以猪粪、鸡粪、玉米秸秆、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等5种农业固体废物为底物,采用修正的Gompertz模型,研究了典型农业固体废物暗发酵产氢动力学和代谢产物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温度和初始pH条件下的主要产氢代谢途径。结果表明:温度和初始pH对农业固体废物暗发酵产氢具有显著影响;高温组累积产气量和氢气百分含量显著高于中温组。在55℃高温且pH为6.0的条件下,餐厨垃圾暗发酵产氢效果最佳,累积产气量和氢气百分含量最大,为1 100 mL和73.58%,最大产氢速率和产氢潜力分别为37.11 mL·h~(-1)和660.30 mL;厨余垃圾暗发酵产氢效果次之,鸡粪产氢潜力最差。在暗发酵产氢末期,以鸡粪为底物的代谢产物的氨氮浓度最高,过高的氨氮浓度可能抑制了产氢过程。VFA分析表明:不同底物和条件下丁酸浓度均最高,且含有少量乙醇、乙酸、丙酸等;暗发酵产氢代谢途径是以丁酸型发酵为主的混合型发酵。通过温度、初始pH等非生物性控制因素的优化调控,显著提高了农业固体废物暗发酵产氢潜力和底物利用效率,为生物制氢的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9.
脂质是生物体的重要代谢分子,参与重要的细胞生物功能,已有报道表明环境中污染物会干扰生物体正常循环及代谢机制,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基于数据非依赖型(DIA)采集质谱技术,通过优化UPLC-QTOF MS(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液相分离方法,开发了少量人体血液样品中脂质代谢分子的高通量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57个普通人群的血液样品分析,在10μL人体血液样品中检出2 598个信号,经脂代组学质谱库匹配解析鉴定出八大类1 780个脂质分子,其中分子数目占比最大的脂质为甘油磷脂类(37%),其次依次为脂肪酸类(23%)、固醇脂类(13%)、甘油脂类(10%)、鞘脂类(9.0%)、孕烯醇酮脂类(4.8%)。上述研究建立的脂质分子高通量分析方法为以脂质代谢为毒性终点的污染物毒性筛查和毒理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650.
元元 《防灾博览》2012,(1):85-85
健康身体来自科学的养生习惯,而所谓“科学养生”,即“顺时养生”,惟此,才能“和谐共生”。春季常发流感、流脯等各种传染病,也是高血压、冠心病、胃肠病和肝脏病的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