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46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性畸变疣荔枝螺体内保护酶系统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为研究材料,取不同程度性畸变雌性个体,以生存于同一生境中的雄性个体为对照,检测了性畸变个体与正常雌性和雄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差异,探讨TBT对性畸变个体SOD、LPO及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疣荔枝螺性畸变程度愈严重,以上生化指标的差异愈明显,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22.
吸烟烟气的细胞毒性作用和茶多酚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体外培养的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为模型,用分光光度法和ESR自旋标记方法研究了吸烟烟气对细胞的损伤以及抗氧化剂茶多酚(GTP)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吸烟烟气能引发V79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导致细胞死亡,使膜浅层的流动性增加,但对膜深层的动态性质没有明显改变。加入GTP后能抑制烟气引起的膜脂过氧化和膜流动性的改变以及细胞死亡,且这种抑制作用与GTP的浓度呈量效关系,而GTP本身对细胞膜浅层的流动性无明显作用,但对深层的流动性则有一定的影响。此外,还用马来酰亚胺自旋探针研究吸烟烟气对细胞膜膜蛋白巯基结合位点局部构象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烟气作用增强,ESR波谱的强弱固定化比值(S/W)增大,表明膜蛋白上巯基结合位点处结构变得紧密,这说明吸烟烟气改变了膜蛋白的构象,GTP本身在高浓度(>0.1mg/mL)时也能使S/W增大,当低浓度(<0.05mg/mL)则没有影响。当GTP浓度为0.01mg/mL时就可以抑制烟气引起的S/W的增大。  相似文献   
223.
为了采用非实验的方法对安全物质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进行初探,基于定量结构-性质关系法,选择13种与有机过氧化物热危险性的影响因子密切相关的描述符,分别对起始分解温度T0和分解热△H的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和支持向量机回归分析,从而获得3种相应的预测模型。对比T0与△H的实验值和预测值,结果发现:SVM预测模型的精度高于PLS预测模型,MLR预测模型的精度最低;同种预测模型对分解热的预测结果均优于起始分解温度。此外,分析各预测模型的稳定性数据发现:MLR模型的预测过程发生了过拟合现象,不具备预测能力;PLS模型的交互验证系数均大于0.5,具备较稳定的预测能力;SVM模型的交互验证系数均大于0.9,具备非常稳定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224.
我国近岸局部海域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吡啶硫酮铜(CuPT)和吡啶硫酮锌(ZnPT)在海洋防污和化工产品中的应用近来逐年增加,对其生态毒性及其机理进行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我国南海常见多毛类——华美盘管虫(Hydroides elegans Haswell)为受试生物,研究了CuPT和ZnPT对华美盘管虫的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CuPT和ZnPT胁迫下,华美盘管虫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GSH)和丙二醛(MDA)含量发生与暴露毒物种类、浓度和时间相关的变化。SOD、CAT和GR的活性在较低浓度(25μg·L~(-1))的CuPT胁迫6 h后呈显著上升趋势,但随暴露时间延长(12 h和24 h),GR的活性显著下降;而暴露于较低浓度(50μg·L~(-1))的Zn PT中,仅SOD活性显著升高,CAT和GR的活性都显著下降。在较高Cu PT(100μg·L~(-1))或Zn PT(200μg·L~(-1))浓度中,CAT和GR的活性都显著下降。GSH含量对Cu PT或Zn PT胁迫的响应呈现明显的时间效应,即随暴露时间的延长,通常由显著上升转为显著下降。MDA含量在Cu PT(100μg·L~(-1))或Zn PT(200μg·L~(-1))高浓度组中呈显著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225.
通过控制培养基中Mn2+的浓度获得只含有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或锰过氧化物酶(MnP)的单一酶培养物,用于比较LiP和MnP对染料降解脱色的条件和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LiP对橙Ⅰ降解脱色的最佳条件为h2O20.15 mmol/L,pH 3.0,温度40 ℃;MnP为h2O20.15 mmol/L,pH 3.5,温度40 ℃.最佳条件下,考察LiP和MnP作用下染料浓度和染料类型对脱色的影响,发现LiP作用下脱色率明显高于MnP作用下的脱色率,表明LiP可作用的染料浓度比MnP高,可作用的染料范围比MnP大.由此认为LiP具有比MnP更强的脱色能力.   相似文献   
226.
二氧化硫吸入对大鼠脑组织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低浓度二氧化硫(SO2 ) 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毒理作用的机理,以及SO2 (28mg/m3)吸入对大鼠脑组织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SO2吸入可引起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明显改变以及脑组织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升高.这些结果意味着SO2通过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引起脂质及其他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可能是低浓度SO2毒理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27.
2,4-二氯苯酚诱导鲫鱼肝脏自由基的产生和脂质过氧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α-苯基-N-叔丁基甲亚胺-N-氧化物(α-phenyl-N-tert-butylnitrone,PBN)为自旋捕获剂,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研究了2,4-二氯苯酚(2,4-dichlorophenol,2,4-DCP)腹腔注射24h后,引起鲫鱼(Carassius auratus)幼体肝脏内自由基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剂量2,4-DCP(0.025,0.05,0.5,5,25 mg/kg)腹腔注射24h后可引起鲫鱼肝脏内自由基信号明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由基的产生与2,4-DCP注射剂量呈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回归方程为:y=1189ln(x)+9220,r2=0.9856.EPR波谱的3组双重峰分裂谱线为典型的PBN捕获羟自由基形成PBN/'OH的EPR波谱,经谱图解析表明,PBN捕获自由基形成加合物的超精细分裂常数aN=13.7 Gauss,aH=1.8Gauss,g因子为2.0058.与文献报道的PBN捕获羟自由基的特征参数一致.研究发现,2,4-DCP腹腔注射引起鲫鱼肝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对2,4-DCP诱导鲫鱼肝脏自由基的产生与脂质过氧化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28.
流动注射免疫分析及其在环境中农药残留分析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流动注射免疫分析、顺序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方法及其流动注射脂质体、荧光、化学发光、电化学等检测技术分析环境中的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229.
脂质是生物体的重要代谢分子,参与重要的细胞生物功能,已有报道表明环境中污染物会干扰生物体正常循环及代谢机制,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基于数据非依赖型(DIA)采集质谱技术,通过优化UPLC-QTOF MS(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液相分离方法,开发了少量人体血液样品中脂质代谢分子的高通量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57个普通人群的血液样品分析,在10μL人体血液样品中检出2 598个信号,经脂代组学质谱库匹配解析鉴定出八大类1 780个脂质分子,其中分子数目占比最大的脂质为甘油磷脂类(37%),其次依次为脂肪酸类(23%)、固醇脂类(13%)、甘油脂类(10%)、鞘脂类(9.0%)、孕烯醇酮脂类(4.8%)。上述研究建立的脂质分子高通量分析方法为以脂质代谢为毒性终点的污染物毒性筛查和毒理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230.
环氧氯丙烷生产废水的资源化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帅晓丹  曹国民  洪芳  盛梅 《化工环保》2013,33(6):518-522
采用催化湿式过氧化物氧化法(CWPO)处理环氧氯丙烷生产废水,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pH、双氧水和FeSO4#x000b7;7H2O加入量及投加方式等因素对TOC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WPO工艺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90℃,反应pH2.0~3.0,FeSO4#x000b7;7H2O2加入量7.50~8.75g/L,双氧水加入量75mL/L,反应时间100min;双氧水和Fe2+分多次投加时的TOC去除效果明显优于一次性投加;优化条件下,环氧氯丙烷废水经CWPO工艺处理后,TOC由1790mg/L降至138mg/L,符合氯碱厂隔膜电解槽进槽盐水的要求,可以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