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8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898篇
安全科学   165篇
废物处理   132篇
环保管理   159篇
综合类   1664篇
基础理论   224篇
污染及防治   679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71.
High salt concentrations can cause plasmolysis and loss of activity of cells, but the salt-torlerant bacterium can endure the high salt concentrations in wastewater. In this research 7 salt-torlerant bacteria, which could survive in dry powder products and could degrade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saline wastewater, were isolated from a membrane bioreactor. The strain NY6 which showed the fastest growth rate, best property for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and could survive in dry powder more than 3 months was selected and characterized. It was classified as Bacillus aeriu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the 16 S rRNA sequence and Neigh borjoining tree. The strain NY6 could survive in the salinity up to 6% and the optimal growth salinity is2%; it belongs to a slightly halophilic bacterium. The capability of its dry powder products for COD removal was 800 mg COD/(g·day) in synthesized saline wastewater with salinity of 2%. According to salt-tolerant mechanism research, when the salinity was below 2%, the stain NY6 absorbed K+and Na+to maintain osmotic equilibrium, and when the salinity was above 2%, the NY6 kept its life by producing a large amount of spores.  相似文献   
972.
住宅小区雨水资源化利用与中水回用是建设节水型城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小区的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将雨水收集、雨水分散处理、雨水集中利用、雨水渗透等技术进行集成优化,具有处理效果好、雨水利用率高、管理方便的优点。住宅小区中水回用属于封闭式污水再生回用系统,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作为小区中水回用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少、工艺流程短、处理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73.
张小赛  倪卫红 《环境工程》2013,31(6):108-111
介绍了近几十年来陶瓷膜的发展状况,并对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耐生物侵蚀等优良特性的陶瓷膜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预测了陶瓷膜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4.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盐废水膜面污染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李彬  王志伟  安莹  吴志超 《环境科学》2014,35(2):643-650
研究MBR在低有机负荷条件下处理高盐废水的膜面污染物特征.结果表明,稳定运行121 d后,MBR对有机物和NH+4-N去除率稳定,出水效果良好;污泥性质发生较大变化,挥发性固体含量(VSS)/固体含量(SS)的下降,污泥体积指数(SVI)下降,表明污泥中无机成分含量增加,絮体更为紧密,沉降性能变好;污泥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和胞外聚合物(EPS)成分发生较大变化,蛋白质所占比例降低,腐殖酸所占比例增加;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SEM-EDX)结果表明膜面存在无机污染物,其主要组成元素为Na、Al、Mg、Ca、K、Fe、Ti、Cr、W、Si和Cl;凝胶过滤色谱(GFC)分析表明,SMP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被膜截留并累积是形成膜污染的原因之一;傅立叶红外(FTIR)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EEM)分析表明,膜面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糖类、蛋白质和腐殖酸;膜污染物组分质量分析说明在处理高盐废水时无机膜污染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975.
以自制的五孔支撑中空纤维膜为研究对象,采用五孔和单孔膜的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印染废水,在次临界通量的运行下考察膜污染特性。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5 h,MLSS为4 g/L,曝气量为200 L/h的操作条件下,采用通量阶式递增法测得五孔膜和单孔膜的临界通量区域分别为18~21 L/(m2·h)和15~18 L/(m2·h);在10 L/(m2·h)的次临界通量下运行两组膜组件,五孔膜和单孔膜的稳定运行时间分别为13 d和9 d;通过对膜阻力的计算分析,发现五孔膜和单孔膜的总阻力值分别为57.04×1011m-1和68.45×1011m-1。膜阻力主要由浓差极化阻力和滤饼层阻力造成,且五孔膜的浓差极化阻力所占的比例大于单孔膜,而滤饼层阻力的比例小于单孔膜,因此五孔膜较单孔膜耐污染。  相似文献   
976.
本文研究了孔雀绿与磷(砷)酸钼的离子对膜的形成条件。并依此与共存元素分离,进行痕量磷酸根、亚砷酸根和砷酸根的浮膜分光光度法测定。选用硫酸为介质,考察了25种共存离子对测定的影响。拟定了天然水中痕量磷酸根、亚砷酸根和砷酸根的分析方法.操作简便,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77.
一、回收现状 塑料绝大部分是热塑性树脂,约占85.7%;其余是热固性树脂,约为14.3%。聚乙烯(PE)最多,占塑料总量的22.5%,聚丙烯(PP)占17.1%,聚氯乙烯树脂(PVC)为16.2%,再次为聚苯乙烯(PS),ABS树脂(烷基苯磺酸盐树脂),PET(聚苯二甲酸乙二脂)。  相似文献   
978.
中空纤维超滤装置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水处理装置,该文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一装置与其它技术组合后的处理效果、成本、运行费用及操作情况,对地表水净化和工业废水处理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79.
淀粉聚乙燃膜在受控条件下的好氧生物降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连爽  杜予民 《环境科学》2000,21(3):107-109
采用土埋、真菌生长和CO2释放试验分别测定了几咱淀粉聚乙烯膜的生物降解性。试验结果表明,膜的生物降解性与膜中的淀粉含量正相关,并受膜比面积大小的影响。在受控条件下,含淀粉6%~30%的经28d降解后,降解质量变化率在0.6%~12.4%范围内,其CO2释放量为0.02~0.15mg/mg膜,中的聚乙烯组分不仅本身难被生物降解,而且还抑制微生物对其淀粉组分的降解。CO2是淀粉聚乙烯膜好氧生物降解的降  相似文献   
980.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的水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刘锐  黄霞  王志强  钱易 《环境科学》2000,21(5):47-50
以研究一体式膜 -生物反应器的水动力学特性为目的 ,通过试验测定了反应器中膜间液体错流流速的分布和大小 ,建立了描述错流流速的计算模型 ,并考察了曝气量和反应器结构对错流流速的影响 .曝气量为 40 m3/h时 ,膜组件中部的错流流速为0.36~ 0.43m/s,比膜组件 2边的流速约大 6.2%~ 21%.错流流速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吻合良好 .曝气量为 20~50 m3/h时 ,错流流速随曝气量的升高而增大 ,当曝气量大于 50 m3/h后错流流速逐渐趋向平稳 ;反应器高度越高 ,上升流通道越窄、下降流道和底部流道越宽 ,在同样曝气量条件下 ,可获得越大的错流流速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