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8篇 |
免费 | 55篇 |
国内免费 | 7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12篇 |
废物处理 | 5篇 |
环保管理 | 374篇 |
综合类 | 814篇 |
基础理论 | 104篇 |
污染及防治 | 38篇 |
评价与监测 | 27篇 |
社会与环境 | 82篇 |
灾害及防治 | 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110篇 |
2013年 | 89篇 |
2012年 | 110篇 |
2011年 | 116篇 |
2010年 | 79篇 |
2009年 | 99篇 |
2008年 | 111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80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51.
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因素有组织结构、活力、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护、管理选择、对相邻系统的影响、减少投入、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其类型有健康、较健康、亚健康、不健康、患病五级;其相应的生态恢复类型为生态预防、自然恢复、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相应的生态工程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封育、补播与放流、人工林、人工草场、人工湿地等. 相似文献
152.
153.
通过开展小尺寸实验以及FDS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纵向通风对不同高度竖井的排烟影响并确定最佳通风风速。通过分析纵向通风风速、竖井高度对吸穿现象、边界层分离的影响规律,讨论了吸穿现象的临界条件。小尺寸实验中纵向通风风速考虑了0.096 m/s、0.226 m/s、0.356 m/s、0.485 m/s、0.629 m/s五种工况,竖井高度考虑了0.133 m、0.2 m、0.333 m、0.533 m四种工况。实验结果表明:当纵向通风风速为0.096 m/s、0.226 m/s、0.356 m/s(对应实际风速0.37 m/s、0.87 m/s、1.38 m/s)时,可抑制吸穿现象,但烟气边界层分离现象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加剧。吸穿现象临界判据F_(critical)=1.5在本文所测试的纵向通风条件下不再适用,但Ri′_(critical)=1.5依然适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竖井高度为1 m、1.5 m、2 m时,排烟量随纵向通风的增加而降低,而当其为3 m、4 m、5 m时,排烟量先上升后降低,在测试风速为1.5 m/s时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54.
安装太阳能烟囱后的建筑具有效果优良、节能环保的自然通风系统。室内通风口高度是太阳能烟囱建筑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提出通过改变太阳能烟囱建筑室内通风口高度位置,使太阳能烟囱既可用于建筑的日常自然通风,也能实现室内火灾场景下的自然排烟。利用缩比例实验台研究了不同室内通风口高度对太阳能烟囱建筑自然通风与自然排烟效果的影响,发现自然通风和自然排烟效果随通风口高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最佳室内通风口高度位于窗户上檐位置附近。研究结果对太阳能烟囱建筑的建筑结构关键参数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5.
为研究不同煤层煤自然发火特征的异同性及规律,以淮南矿区1号、3号、6号、13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发火实验,对不同煤层煤的自然发火期周期、煤样70℃时放热强度和R70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不同煤层煤样自燃性由强到弱依次为:3煤>6煤>1煤>13煤;变质程度相近的4个煤层,3煤自然发火期最短,这与煤体中硫分和水分含量高有关;13煤变质程度较高,且前期放热强度、耗氧速率增长缓慢,其自燃性较弱;4个不同煤层煤的耗氧速率、CO,CO2产生率,以及C2H4/C2H6值随煤温升高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煤中CH4气体大量解吸出现于煤温60℃之前,煤中灰分在80~120℃开始逐渐吸热融化,解析和融化均会抑制煤氧接触并且减小煤氧反应放热总量。 相似文献
156.
基于遥感资料的中国东部地区植被VOCs排放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充分基于遥感资料获取中国东部地区叶面积指数和叶生物量的最新信息,并广泛调研了植被VOCs排放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以2008—2010年的植被和气象的平均状态为背景,基于MEGAN排放模型,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植被VOCs(BVOCs)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BVOCs年排放总量为11.3×106t(以C计,下同),其中异戊二烯(ISOP)、单萜烯(MON)和其它VOC(OVOC)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44.9%、31.5%、23.6%.BVOCs排放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占全年的11.2%、71.8%、14.1%和3.0%.空间分布上,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秦岭大巴山脉、东南丘陵、海南等植被茂密的区域,年均排放强度一般在1500~6000kg·km-·2a-1之间,福建、广东、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等省份BVOCs的排放总量与平均排放强度均较高.本研究所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的BVOCs排放清单,可以为区域环境与气候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7.
158.
阿什河丰水期氮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阿什河丰水期典型时段进行采样监测,研究了阿什河氮的污染特征,并采用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解析了河水中氮的来源。结果表明:阿什河丰水期氨氮总的来说浓度较低,总氮的浓度较高,溶解态的硝酸盐氮对总氮的贡献较大。阿什河22个采样点δ15N-NO3-值集中分布在1.94‰~3.27‰、4.62‰~7.80‰、8.38‰~9.89‰、15.17‰~15.35‰4个区间。经分析上游部分点受大气沉降和人工化肥影响较大,部分点受畜禽养殖和生活污水的影响;中游主要受人工化肥影响较大;下游主要受土壤有机氮和工业污水的影响。无论从氨氮、总氮和硝酸盐氮的污染特征,还是从氮素的来源解析中,均体现出降雨造成的非点源氮污染对阿什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9.
160.
基于农业自然风险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规模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当前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论文从分析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入手,将农业生产自然风险综合评价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在识别区域主要风险类型的基础上,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借助GIS 方法,划分综合风险等级,根据风险强度和整治可行性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结合对关中地区的实例分析,研究表明:①使用可变模糊集理论,综合考虑各单因子风险差异,可减少风险定量化的模糊不确定性;②综合风险由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共同决定,风险评价结果可为筛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区提供依据;③综合风险等级、集中连片程度和整治潜力共同确定土地整治时序,可为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和确定整治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