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10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284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基于全球监测与建模组(GIMMS)1982~2015年第三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GIMMS NDVI 3g数据集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累计NDVI的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提取锡林郭勒草原植被枯黄期,并结合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植被枯黄期对干湿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82~201...  相似文献   
72.
73.
畜禽粪便是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重要的储存库.为揭示宁夏肉牛养殖场牛粪和养殖场周边土壤中抗生素及ARGs的分布特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高通量荧光定量法对不同规模的养牛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牛粪中优势抗生素为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不同养殖期牛粪中抗生素含量差异显著;育肥前期和哺乳期抗生素含量较高,犊牛期相反.②土壤中以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为主,喹诺酮类抗生素检出率和含量都最高.养殖场对周边土壤中抗生素的分布无影响;施用牛粪的土壤中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含量显著增加.③牛粪中共检测到ARGs亚型79~142种,其中氨基糖苷类ARGs数目最多.育成期ARGs数目最多且相对丰度最高,犊牛期相反.所有养殖期牛粪中共存ARGs是tetQermFtetO-01.④土壤中ARGs亚型有35~79种,主要是多药类和氨基糖苷类ARGs.养殖场对周边土壤中ARGs的数目和相对丰度无影响;施用牛粪的土壤中ARGs数目和相对丰度都显著高于其他土壤.⑤磺胺类和氯霉素类ARGs在牛粪和土壤中都有水平移动的风险.牛粪中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ARGs相对丰度与其对应抗生素含量呈极显著相关.⑥对牛粪和土壤中各类ARGs相对丰度而言,氨基糖苷类与磺胺类和氯霉素类、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与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大环内酯类与万古霉素类则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肉牛不同养殖期抗生素的使用和牛粪施用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磷形态转化过程是决定消落带土壤磷素向三峡水库释放的关键.以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潮土为研究对象,在落干和淹水条件下对土壤进行培养,采用修正的Hedley连续分级提取法分析土壤磷形态含量变化,探讨落干和淹水条件下消落带土壤磷形态转化速率及转化过程.结果表明:落干期,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和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NaOH-Pi)的转化速率分别由-6.27和-1.78 mg/(kg·d)逐渐增至-0.69和-0.21 mg/(kg·d),其在非残渣态磷中的占比分别减少了21.58%和5.95%;相反,水溶态磷(H2O-Pi)和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NaHCO3-Pi)的转化速率分别由2.07和1.74 mg/(kg·d)逐渐减至0.43和0.42 mg/(kg·d),其占比分别增加了13.50%和13.41%.淹水期,NaHCO3-Pi、NaHCO3-Po和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Po)的转化速率分别由-1.84、-4.98和-1.72 mg/(kg·d)逐渐增至-0.26、-0.55和-0.12 mg/(kg·d),其占比分别减少了9.12%、19.33%和4.03%;相反,H2O-Pi、NaOH-Pi和盐酸提取态磷(HCl-Pi)的转化速率分别由4.51、2.00和0.47 mg/(kg·d)逐渐减至0.63、0.22和0.05 mg/(kg·d),其占比分别增加了28.83%、2.46%和1.18%.可见,落干期NaHCO3-Po和NaOH-Pi均向H2O-Pi和NaHCO3-Pi转化;淹水期NaHCO3-Pi、NaHCO3-Po和NaOH-Po均向H2O-Pi、NaOH-Pi和HCl-Pi转化.落干期和淹水期,NaHCO3-Po均是消落带H2O-Pi的主要来源.因此,降低NaHCO3-Po含量能够有效减小消落带土壤磷素在雨水淋溶及淹水条件下向三峡水库的释放.   相似文献   
75.
为识别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的演变趋势,揭示呼伦湖水体氟化物浓度畸高的原因,于2015—2020年对呼伦湖入湖河流、湖周地下水、湖泊水体中氟化物(以F-计)浓度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结合2005—2014年历史数据分析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8—2019年,呼伦湖全湖水体氟化物浓度平均值在2.27~2.42 mg/L之间,年均值为2.36 mg/L,4个季节平均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表现为四周低、中间高的分布趋势,冬季则相反.3条主要入湖河流克鲁伦河、乌尔逊河和呼伦沟河水体中氟化物浓度显著低于湖体,分别为(1.14±0.36)(0.84±0.14)和(0.33±0.08)mg/L,氟化物入湖通量分别为236.41、396.31和301.29 t/a,地下水和入湖河流输入是呼伦湖水体氟化物的主要来源.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浓度主要在特殊气候地理条件引起的高自然本底环境下,受pH、湖体蓄水量和冰封作用的共同影响.研究显示,入湖河流、地下水等输入的氟化物在强蒸发作用下富集浓缩且缺少氟化物出湖途径是造成呼伦湖水体氟化物浓度畸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6.
<正>劳动能力鉴定是我国社会保险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完善劳动能力鉴定制度,公正、准确地实施劳动能力鉴定是工伤职工享受正当的伤残等待遇的前提,也是完善我国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的必然要求,对化解和协调与人身损害有关的劳动争议、民事损害赔偿争议也具有重要意义。《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施行,对于我国工伤劳动能力鉴定制  相似文献   
77.
<正>夏季大部分水果都属于寒性水果,吃多了容易加重体寒,甚至造成腹泻。夏季如何做才能健康摄入水果呢?水果干是水果脱水后,将营养素凝缩的产物。在水果逐渐脱水的过程中,水果也从"寒性食材"向"温性食材"转化,对于大多数有体寒特征的女性来说,水果干是能更安心摄入的食材之一。  相似文献   
78.
<正>人多摊位少,不够分配,怎么办?2013年年末,吉林市昌邑区安监局在马年春节烟花爆竹摊点的分配问题上就遭遇了现实版的僧多粥少。不过,由于他们不徇私情,阳光操作,不仅难题得到化解,也让老百姓看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向社会传递了浓浓的正能量。按照吉林市的统一要求,昌邑区2014年春节前后烟花爆竹零售摊位的总量被一再压缩。往年生意最火的上海路众人觊觎上海路  相似文献   
79.
《民防苑》2014,(12)
正"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又至岁末,冬季的劲风撼动大地,寒冷的夜晚大雪漫天。它似乎在提醒着我们,一波波的寒潮将和着劲风、寒夜的节奏侵袭地球的北部。影响中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极,那里比西伯利亚地区更冷,寒冷期更  相似文献   
80.
中国华南地区持续干期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华南地区46个地面气象站1960-2012年逐日降水数据,分析该地区各季节持续干期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近53年来,华南地区春季和夏季的持续干期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042和0.108 d·(10 a)-1;秋季和冬季的持续干期日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1.911和0.118 d·(10 a)-1。广东省春季和夏季持续干期日数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171和0.243 d·(10 a)-1;秋季和冬季持续干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1.737和0.32 d·(10 a)-1。广西省春、夏和秋季持续干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0.109、0.046和2.117 d·(10 a)-1;冬季为减小趋势,减少速率为0.106 d·(10 a)-1。2)华南地区持续干期日数在春季呈从北向南逐渐增多的趋势,夏季呈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趋势,秋季呈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冬季呈从北向南逐渐增多的趋势。冬季的持续干期日数是4个季节中最长的,大致在20~44 d。3)华南地区春季持续干期日数变化倾向率在-1.20~1.00 d·(10 a)-1之间,增加趋势最明显的区域是广西省的南部地区,减少趋势最明显的区域是广东省的沿海地区;夏季在-1.00~0.60 d·(10 a)-1之间,呈增加趋势的区域主要位于广西省的中部和南部,呈减少趋势的区域位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省的东部;秋季在0~3.50 d·(10 a)-1之间,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广西省的中部和广东省的东北部沿海地区;冬季在-1.50~2.00 d·(10 a)-1之间,呈增加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的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以及广西的东部边缘,呈减少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的北部以及广西的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持续干期日数增加趋势最明显的季节是秋季。4)持续干期日数与降水量表现出负相关性,与气温和无降水日数表现为正相关性。降水量和无降水日数的变化对持续干期日数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温度对持续干期日数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