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2篇
安全科学   95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99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分别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海相沉积物母质土壤的表层土和心层土为例,考察了其对重金属Cu的吸附、解吸及固定特性,目的是了解其在不同土壤结构的存在形态和迁移特性。研究表明:不同表层土和心层土的铜吸附容量可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吸附等温方程拟合,其中以Langmuir方程吻合度最高,回归计算出的最大吸附容量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而其解吸动力学大部分符合指数方式。研究发现,大多数土壤的心层土的最大吸附容量大于表层土,解吸量小于表层土;表层土中对Cu的固定吸附量最大的是滩涂泥,最小的是滩砂泥;心层土中对Cu的固定吸附量最大的是滩潮土,最小的是滩砂泥。不同土壤对Cu的固定吸附量存在差异性,这与土壤自身的pH、OM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般pH值大、OM值高的土壤对Cu的固定吸附量越大.  相似文献   
472.
白腐菌对氯丹的降解性能及降解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2株多氯代二苯并二噁英高效降解白腐菌Phlebia lindtneri及Phlebia brevispora对氯丹的降解能力.在2个不同的液体培养体系中,2菌株对于高浓度(25μmol/L)的反式氯丹展现了较高的代谢能力,经6周培养后其降解率均达到50%以上.用GC/MS对其降解产物分析表明,氯丹的降解存在脱氢,脱氯化氢,羟基化以及氯原子的羟基置换4条不同的初始降解途径,除七氯,环氧七氯及氧化氯丹等常见初始代谢产物外,还发现3-羟基氯丹,氯代六氯醇,七氯二醇,羟基六氯,二羟基六氯等大量的羟基化代谢产物.尤其是P. lindtneri可以将曾被认为是终端代谢产物的氧化氯丹进行降解,并通过氯原子的羟基置换作用将其转化成羟基化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473.
采用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磺胺二甲氧嘧啶(SDM),4 d后SDM的去除率达74%,降解速率达3.24 mg·L-1·d-1.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降解SDM后的菌株与对照组菌株进行测序,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能显著富集到与降解相关的“氧化还原酶活性”途径,及与应激反应有关的“ABC转运体”路径.通过对高表达高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得到了耐受和降解SDM的功能基因.水通道蛋白、ABC转运蛋白及甲基转运酶基因等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环境的耐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乙醇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和糖苷水解酶等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SDM的降解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从转录组水平分析了SDM的降解机制,为黄孢原毛平革菌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74.
林刚  文湘华  钱易 《环境科学》2003,24(4):41-47
通过试验发现,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木材、玉米芯、土豆浸出液,对于白腐真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的产量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外加碳源为10g/L葡萄糖的条件下,经过3d培养,添加浸出液的培养基的小球产量均能够达到80g/L以上,是未添加浸出液的基础培养基的小球产量的5倍.在外加碳源为5g/L葡萄糖时,添加了外源天然浸出液后,3d后小球产量均能达到69.5g/L以上,在未添加任何浸出液的基础培养基中,小球产量很低,并且在葡萄糖浓度1g/L~20g/L时,3d产量在12.5g/L~14.5g/L范围内.添加土豆浸出液的样品容易染菌,添加玉米芯浸出液的样品培养较长时间后容易发生小球膨胀,添加木材浸出液的培养基用于培养白腐真菌小球,产量高、耐其它微生物污染能力强,能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良好的泥水分离能力,是较好的液体培养生长促进添加剂.木材、玉米芯、土豆浸出液相互混合有利于白腐真菌的生长.用添加木材浸出液的培养基培养白腐真菌,在不同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小球产量的差别在初期并不明显,随着培养时间增加,小球产量差别逐渐增大.木材浸出液对采用培养基培养菌丝小球的作用是刺激生长,并不是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475.
本文基于悬架三自由度简化模型进行了路面传递函数的计算,并选择了典型特殊路面--随机比利时路面、非随机离散低频扭曲路面和非随机高频离散路面振动路对轮心载荷进行了计算。各路面轮心理论计算结果与VPG路面分析结果对比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了简化模型及轮心载荷理论公式的可用性和指导性。基于此公式,计算了车身柔性体变化导致的轮心载荷变化情况,从理论上看到各特征路面均有此规律:车身柔性体刚度越大则轮心载荷越大,因此,为更真实模拟车身变形情况,建议使用完整的TB柔性体模型。  相似文献   
476.
谢兴华 《劳动保护》2022,(4):102-106
本文主要调查伊拉克某油田利什曼病传播媒介“白蛉”的习性和环境特点,选择当地白蛉爆发季节,通过职业卫生调查的常用方法,完成对当地白蛉生存环境及活动时间的实际情况分析,以此为基础,调整油田在白蛉爆发季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并且在针对预防白蛉的措施上,采用对比研究的试验方法,改变固有的预防方式,制定明确的实验方式和目的,完成对白蛉叮咬预防措施的优化,从而得到最适宜本油田内员工的预防措施,并跟踪优化预防措施后两年的利什曼病例确诊现状,保证预防措施的有效性,极大程度保证现场人员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77.
疲劳引起的人为失误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为准确识别矿工疲劳状态,降低作业风险,利用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 SSA)优化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BP)神经网络,构建疲劳识别模型。首先,通过模拟日常作业进行疲劳诱发试验,将OpenBCI Cyton开发套板作为心电信号的采集装置;其次,借助MATLAB对所采集心电信号(Electrocardiogram, ECG)数据进行预处理,基于疲劳等级形成初始样本数据集;进而利用Pan-Tompkins算法进行特征提取;最后,针对特征间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假设检验,从而获得优选指标并用于模型训练,经疲劳识别模型得出结果。结果表明,与传统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优化BP神经网络相比,模型准确率分别提高6.25百分点、22.92百分点、2.78百分点,从而为企业作业人员休息制度的制定及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对于相关便携式精神状态监测硬件研发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78.
采用白腐菌和纳米零价铁(nZVI)联合体系强化去除水中Cd (II),并考察pH值、Cd (II)初始浓度、温度、nZVI投加量对Cd (II)去除的影响,分析nZVI对白腐菌胞内外富集镉的影响特性,同时结合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三维荧光光谱等手段分析联合体系对Cd (II)的强化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在pH=6,Cd (II)初始浓度为50mg/L,温度为30℃,nZVI投加量为0.1g/L的条件下反应180min后,Cd (II)的去除率可达到99.5%以上.联合体系对Cd (II)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主要去除机制为白腐菌对Cd (II)的胞外络合吸附,添加nZVI能促进白腐菌对Cd (II)的胞外吸附,FTIR和XPS分析表明,羟基、羧基和氨基参与了Cd (II)的吸附,白腐菌胞外聚合物(EPS)能与铁发生内层配位形成P-O-Fe键,加速富含羟基官能团的纤铁矿、磁铁矿等铁矿物形成,从而促进对溶液中Cd (II)的吸附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