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4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43篇
安全科学   237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579篇
基础理论   147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116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埃米莉—罗马格纳沿岸富营养化水体的营养限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沛雯 《环境科技》1989,2(3):38-43,48
埃米莉—罗马格纳沿岸水域的富营养化可以认为是整个地中海最关切的水质问题。为保护水质,自1976年开始,人们提出了一个全面的研究计划。本文提出了两种不同途径和研究结果,它们确定了限制藻类生长的因子,一是生态水平上(观测N/P比值),一是在种群水平上(用单种培养和自然混合种群对海水的生长潜力的生物测定)。还研究了维生素和影响活性污泥处理厂的其它生长因子的作用。结果表明了磷的有效性为主要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22.
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作用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东南沿海自晚侏罗世到白垩纪火山活动分为二期、四个旋回,在空间上有迁移性,在时间上与侵入活动呈交替式演变。建立火山碎屑流等五种岩相模式,岩浆爆发占主导地位,同时存在蒸气岩浆爆发。确定破火山口、火山穹隆和锥火山为火山构造基本类型。由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作用、沉积作用控制形成火山沉积洼地、火山构造洼地和火山构造隆起。提出不同类型火山构造组合形式和相互演化关系。火山岩系列属高钾钙碱系列,晚期则具双模式性质。它们的地球化学型式兼具大陆边缘和大陆板内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23.
在对大背坞地区双桥山群变质岩中“斑点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同生碎屑-一种发育于沉积岩中反映动荡沉积环境的典型沉积构造,为进一步证实双桥山群属于半深海-深海的浊流相沉积环境特点提供重要依据,通过详细的构造变形分析,确认双桥山群主要经历了区域紧闭褶皱和韧性剪切两期构造变形,运用平衡剖面方法和应变测量估算双桥山群褶皱变形的地壳缩短量为71.6%,双桥山群地层层内压扁变形压缩率为23.1%~45.3%,在对大背钨韧性剪切带进行系统研究后,建立了一套浅变质碎屑中进变质韧性剪切带的识别标志,进而对该区韧性剪切带进行 划分和厘定,同时依据韧性剪切带中同生碎屑和同构造变斑晶的应变测量结果(Kxz值),估算出大背坞韧性剪切带剪应变(γ)为1.01~2.13、最大剪位移量为0.6~0.8km。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双桥山群褶皱变形形成于晋宁期,韧性剪切变形发生于燕山期,前者是扬子地块基底岩系形成时期,后者是鹅湖花岗岩侵位和隆升过程中引发的花岗岩外围地区变质岩的以垂向剪切运动为特征的韧性剪切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24.
以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为供试植物,采用三室装置对不同接种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磷营养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混合茵根真菌的侵染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接种单一菌根真菌的处理.接种菌根对植物生长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促进作用均较为明显,三种接种处理植物之间的生物量差异不大,接种AM菌根促进了细茵和放线茵数量的增加,对真菌数量略有促进.接种菌根对根际土壤磷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植被的生长,为进一步的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5.
26.
赖来展 《环境》1997,(5):6-7
人类依靠饮食而生,又在生存中创造新饮食。随着生命科学、营养科学、环境科学、医学、农学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类饮食结构千万年以来经历了四次改革之后,又在迈向第五次革命一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方向升华,人类的饮食观念又一次更新。五次饮食革命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是: “熟食”技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饮食第一次革命的开始。达尔文主义揭示,人类的始祖  相似文献   
27.
章根据广州荔湾湖清淤截污前后水质监测结果、水生物藻类和鱼类鉴定及荔湾湖周边植被调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荔湾湖水质有了一定的好转,生物多样性也有明显改善,但湖水水质仍处于富营养状态,部分污染物浓度仍较高。因而,荔湾湖的环保工作应进一步加强,使该湖区水质达到广州市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28.
从动力地质作用原理探讨沙漠化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规模沙漠化从岩石记录中可以追溯到中生代中期,第四纪以来南北两半球各存在一条中纬度沙漠带,中国的沙漠化是这个全球沙漠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沙漠化是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联合控制的地质事件。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生物圈及水圈强烈作用在地壳表层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质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与演化是漫长的和具有周期性的,不会因为局部的条件变化而发生整体意义上的突变。人类活动是局部的,在整个地球沙漠化进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加速剂的作用。沙漠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物理风化与沙源积聚阶段、风沙作用阶段和沙漠化阶段。沙漠期后沙丘沙经过固化生草、胶结成岩阶段后即形成风成砂岩。  相似文献   
29.
未熟-低熟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全岩光片镜鉴和显微荧光分析方法 ,对我国不同地区 5 0 0余块未熟 低熟烃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岩石学研究。未熟 低熟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具有显著的非均质性 ,不同地区显示出陆源组分与水生生源组分不同的“配比”关系 ,反映出其有机质组成的复杂性 ,并确认藻类体、孢子体、树脂体、木栓质体、壳屑体和矿物沥青基质等组分是其最常见的生烃组分。基于对镜质组反射率Ro和孢子体荧光变化等演化指标特征的分析 ,认为未熟 低熟烃源岩有机质早期热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一般都表现为“二段式”变化 ,其变化界限大致以Ro等于 0 .5 0 %~ 0 .5 5 %为界。  相似文献   
30.
东湖各湖区水质营养与水域功能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调查东湖的点、面源污染和水质营养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各湖区水域功能的优化以及饮用水功能与养殖功能兼容的设想与方案,调查结果显示,东湖的汤林湖,牛巢湖,菱角湖和后湖等4湖区的水质尚能维持在Ⅲ类标准,属于中营养向富营养过渡型水体;其余湖区部分水质指标波动在IV-V类之间,个别指标达到V类,均已进入富营养阶段,甚至达到极富营养的水平,从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考虑,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治理东湖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