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09篇
基础理论   31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温州市近岸海域具齿原甲藻密度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4年5月温州市洞头列岛附近海域赤潮发生过程相关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COD、PO4-P和Chl-a的温州市近岸海域赤潮优势种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密度线性预测模型,并以2003年该赤潮监控区相关监测数据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和可靠性,预测值最大相对误差为16.90%、最小仅为2.10%.  相似文献   
72.
大亚湾五角多甲藻赤潮发生的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根据现场监测资料 ,分析 2 0 0 0年 5月 4~ 19日在大亚湾澳头海域发生的五角多甲藻 (Protoperidiniumquinquecorne)赤潮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 :海水温度急升和盐度的骤降是赤潮发生的刺激因素 ;由风引起赤潮生物细胞的物理聚集是赤潮发生的重要条件 ;五角多甲藻对各种营养盐都有明显的需求 ,而对无机氮的需求则以吸收NO3 - N为主 ;赤潮初期拟菱型藻可伴随其迅速繁殖 ,而到后期则存在明显竞争作用 ,拟菱型藻细胞的繁殖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73.
大亚湾澳头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于2001年8月采集了大亚湾澳头海域3个采样点约20cm柱状沉积物样品,研究了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该海域孢囊种类较丰富,共分析鉴定出20个属的38种孢囊类型。孢囊数量十分高,3个站位上表层12cm沉积物中孢囊的平均数量分别为4 13、2 02、1 14×104/g,最高达1 12×105/g。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孢囊是压倒性优势种类,在大部分样品中该孢囊的数量超过了50%,上表层甚至超过了90%。孢囊的H′为0 15~3 51,3个站位平均分别为0 78、1 66、2 72。结果显示大亚湾澳头海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受到污染,90年代后污染加重,而近5a来则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74.
大鹏湾海水环境要素与反曲原甲藻增殖的灰关联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反曲原甲藻种群增殖态势与环境要素的比较,建立关联度的排列顺序,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灰色模型{GM(1,n)}。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关联空间、光滑离散函数等概念,定义了灰导数和灰微分方程,进而用离散数据列建立灰色微分方程的动态模型。其结果是,浮游动物、DO、Fe和Mn对反曲原甲藻种群增殖态势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5.
镉和酚对多刺裸腹蚤的联合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镉和酚广泛存在于工业废水中,对环境和人类有着严重的危害。为了研究这两种物质对水生生物的作用,本文在研究了镉和酚两种单一因子对多刺裸腹蚤急性毒性作用基础上,采用联合指数相加法,研究了联合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锟对多刺裸腹蚤24h的LC50为0.042mg/L,苯酚对多刺裸腹蚤24h的LC50为0.044mg/L。苯酚和镉对多刺裸腹蚤的联合毒性为小于相加作用,既存在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76.
东湖“赤潮”的成因分析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3月下旬东湖水质发生了异常现象,为找到水质明显变化的原因,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通过及时布点取样分析,监测分析水中的生物群落结构,确认东湖发生了"赤潮",并找出了污染源头。通过跟踪监测,了解多甲藻的变化趋势,并提出对涉及外来物种等海洋馆类建设项目的强化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7.
营养盐对东海浮游植物生长影响的现场培养实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5年6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通过现场培养实验探讨了NO3-N和PO4-P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期间,初始浓度NO3-N 11.98 μmol·L-1,PO4-P 0.16 μmol·L-1以上时,总细胞数可以达到赤潮数量.培养期间主要优势种为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NO3-N和PO4-P的初始浓度为23.82 μmol·L-1及 0.41 μmol·L-1以上时,东海原甲藻最大细胞数可以达到106·L-1,当NO3-N和PO4-P浓度分别增至50.34 μmol·L-1和2.32 μmol·L-1时,米氏凯伦藻和中肋骨条藻最大细胞数也可达到106·L-1.初步判定几种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需求不同,其中中肋骨条藻与米氏凯伦藻要求较高,东海原甲藻次之,双角多甲藻要求最低.  相似文献   
78.
光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赤潮藻种生长和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5月底至6月中旬在东海赤潮高发区通过现场培养实验探讨了光照对赤潮藻优势种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期间,SZM站的优势种为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RB12站的优势种为硅藻中的中肋骨条藻、角毛藻和拟菱形藻.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适生长光照为5.0 MJ/m2·d,中肋骨条藻和角毛藻的最适生长光照均为23 MJ/m2·d.浮游植物优势种发生了明显的演替现象.SZM站,各光照条件下优势种的演替规律相似,由实验初期的米氏凯伦藻演替为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共存,中肋骨条藻的相对含量随着光照增强而逐渐增大,培养末期东海原甲藻居绝对优势地位.RB12站,光照低于4.4 MJ/m2·d时,绿藻的竞争力较硅藻强,光照10.4 MJ/m2·d时,由角毛藻最终演替为拟菱形藻,光照继续增强,浮游植物在角毛藻、拟菱形藻和中肋骨条藻等硅藻之间演替.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光照是影响优势种生长和演替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9.
甲藻孢囊是海洋沉积物中最重要的化石成分之一,而沉积物处理是孢囊定性定量研究的基础。本文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孢囊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筛网过滤处理和多钨酸钠密度梯度离心对孢囊计数和萌发实验的影响。纯孢囊经过筛网过滤后的回收率为74.5%,而孢囊与沉积物的混合液筛网过滤后的回收率下降至61.9%。1.5 g/cm3的多钨酸钠对纯孢囊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回收率为68.6%;而沉积物中的孢囊经过筛网过滤和多钨酸钠密度梯度离心后,回收率下降至42.6%。筛网过滤法处理沉积物样品不影响孢囊萌发,而多钨酸钠离心后萌发率显著降低。同时,多钨酸钠处理可使锥状斯氏藻孢囊形态发生改变。本研究结果表明筛网过滤法仍然是沉积物中孢囊收集和处理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东海原甲藻种群生长过程中光合系统Ⅱ荧光参数(最大量子产额,有效量子产额和活性叶绿素比例)的变化。在高营养盐组中,东海原甲藻种群生长曲线具有明显的前滞期和指数期。在前滞期,荧光参数稳定升高;在生长曲线拐点前,荧光参数基本保持稳定。在低营养盐组中,生长曲线具有明显的前滞期,但指数期不明显。荧光参数(有效量子产额和活性叶绿素比例)在生长前滞期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但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总体呈现升高的趋势。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到营养盐浓度和种群生长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