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04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采用新型复合药剂开展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通过考察河道水质改善效果、底泥中磷含量及形态的变化确定药剂的最佳投加量。结果表明,投加复合药剂对上水体中TN、NH4+-N和TP均有不同程度的净化效果,且净化效果随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强,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23.52%、21.79%和81.5%,上水体COD去除率随药剂投加量增多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投加量为600 mg·L-1)达到57.6%。从底泥磷含量及形态变化来看,投加药剂增大了底泥TP含量并促进底泥不稳态磷向稳定态磷转化。因此,从经济成本和修复效果方面综合分析,以投加量为600 mg·L-1对底泥污染原位修复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82.
在华南中、新生代红盆中存在一系列由元古宇 -古生界地层组成的地质体 ,突起于红盆之中。许多学者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笔者对沅麻盆地南段主体由板溪群、震旦系组成的黔城推体群进行了研究 ,认为其成因与印支期以来川、黔、湘地区存在的、由南东向北西推的区域性构造事件有关 ,其形态、结构与国内外许多典型的推结构有相似之处。该推体由数条撕裂断层分为几个叠瓦体 ,各有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本文用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模式来解释该推体群的运动学模式 ,并据该区的地质特征对经典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模式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83.
杜冰 《环境科技》2006,19(1):11-13
应用ICP-AES对南京市玄武湖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和上水中的金属元素进行定量测试,并对间隙水和上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间隙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高于上水,且在两者中不具有相同的浓度分布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除Mn外,其它元素在间隙水和上水中的浓度无明显相关性,但是Fe和Mn与其它金属元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4.
苏州河武宁路断面底泥需氧量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苏州河武宁路断面的底泥需氧量(SOD)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综合调水工程后,SOD首先经历了一个显著上升的过程,随后开始逐步下降,目前还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中,上水体的流态对SOD的影响很大;另外,随着水质改善,生物耗氧的权重可能还会增加。  相似文献   
85.
不同上覆水对SOD实验室测定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苏州河水和曝气蒸馏水作为苏州河北新泾段底泥耗氧量(sOD)测定的上水,进行sOD测定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采用蒸馏水作上水测得的sOD明显大于采用河水作上水时的sOD值,两者呈比较明显的线性关系.河水作为试验上水更加符合河流的实际情况,以河水作为上水时的测定结果为准,苏州河北新泾段的sOD为0.75~4.9g(O2)/(m2@d).  相似文献   
86.
为了研究采空区导致上复杂岩层运移致使公路路基沉降问题,以颗粒流理论为基础,通过下落法构建模型。根据煤层位置,假设了7种采空区长度进行模拟。模拟的结果为岩层应力、应变在不同情况下的最终状态,同时提出了影响区和松散堆积区的概念。结果表明,由于岩层构造复杂,在不同情况下主要影响区和松散堆积区的发展变化是不同的,特别是岩层4的作用较为特殊。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采空区只限于假设1和假设2的采空区范围内,路基沉降才能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7.
结合已有的规则结构分析结果,设置不同的掉层跨数、掉层数量的掉层结构,以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IDA)结果为依据,运用多模态Pushover法(MPA)和传统的Pushover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规则框架结构,除MPA外,掉层结构的掉层部分在各类侧向力分布模式相对于IDA下的层间Pushover曲线有较大差异。SRSS分布下在掉一、二层位置,过高估计结构的响应。上接地层以上部位各侧向力下的层间Pushover曲线较IDA曲线误差较小。掉层的楼层的层剪力在上接地位置存在明显的突变。掉层跨数的改变对上部楼层弹塑性分析结果影响较小,但跨数的改变会改变同等烈度下结构的层间Pushover曲线和内力响应。与此同时,掉层跨数的增加会减轻"剪力突变"现象。伴随着掉层层数的增加,掉层部分均匀分布和倒三角分布与IDA下层间推曲线的差异会扩大。总之,相对于传统Pushover分析,MPA分析的结果更接近于相对准确值,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精度。  相似文献   
88.
以冲击启动理论为基础,结合岩空间结构思想,采用相似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孤岛工作面上岩层空间结构特点及采动围岩应力场的分布、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了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结果表明,两侧充分开采的孤岛工作面上岩层呈"C"型岩空间结构,工作面承受上部岩层及两侧采空区上岩层转移过来的部分岩层重量,在工作面两侧形成应力集中区域,导致采动围岩应力场达到极限平衡状态,该集中应力可视为采动围岩近场极限平衡系统的静载荷。孤岛工作面开采过程中"C"型岩空间结构逐渐演化形成"W"型空间结构,极限平衡系统静载荷发生转移和改变,最终由上下区段煤柱全部承担上岩层重量,系统载荷增至最大,处于临界失稳状态。"W"型岩空间结构大面积失稳,为系统提供了外动载荷,系统在动载荷的扰动下突破平衡极限,从而发生区段煤柱冲击。最后,基于孤岛工作面应力分布规律确定了区段煤柱的合理尺寸。  相似文献   
89.
为获得近距离煤层群叠加开采条件下采动应力与岩位移场的演化特征,以潘二矿近距离煤层6,7煤层地质条件为背景,采用相似模拟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距离煤层群叠加开采形成的岩宏观运移形态和特征与单一煤层开采相似,叠加开采时,岩呈多岩层整体协调运移的规律,具有位移叠加增长效应;7煤层的开采使岩起到一定的垫层作用,缓和了矿山压力,使近距离煤层叠加开采时具有应力减弱效应;与开采7煤层相比,6煤层开采过程中,周期来压步距减小,来压时支架载荷减弱,动压系数相应减小,但周期来压时,存在部分岩层发生台阶式下沉的现象。基于近距离煤层群叠加开采研究结果,在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的设备选型时,选用了高额定工作阻力的液压支架,在周期来压期间,采取了一定的辅助措施,同时加强了组织管理,生产中没有发生冲击液压支架及其他动力灾害的现象。  相似文献   
90.
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对周边农田的污染是煤等含硫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AMD对稻田上水pH、EC(电导率)和Eh(氧化还原电位)等理化特征和对其中氮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MD持续污染对稻田上水pH、EC和Eh等综合理化指标、重金属含量以及稻田上水中的总氮、氨氮、可溶性有机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AMD污染后上水总氮、可溶性有机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含量分别从3.92、3.27、0.005 0、0.33 mg/L变为9.33、8.67、0.017、0.18 mg/L;同时AMD的灭菌处理实验表明,AMD中的铁硫杆菌等微生物具有影响稻田上水中氮转化的作用,灭菌后的AMD可显著降低稻田土壤氮的损失,有效降低稻田上水总氮(比对照降低42.01%)、可溶性有机氮(比对照降低73.34%)以及亚硝态氮(比对照降低70.59%)含量,提高土壤上水硝态氮浓度(比对照提高93.71%)。说明,AMD持续污染可通过对稻田水环境特征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继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稻田上水中可溶性有机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形态及总氮的数量变化,同时AMD及稻田中的微生物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