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12篇 |
综合类 | 53篇 |
基础理论 | 35篇 |
污染及防治 | 1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为获得耐低温且絮凝优异的絮凝菌,对一株分离得到的絮凝菌进行紫外诱变和5℃低温胁迫培养,并对诱变优势菌进行应用条件优化.结果表明:①原始菌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②紫外诱变和低温胁迫培养得到的目标诱变菌FB-5对生活污水絮凝率达75.35%,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③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絮凝条件,即絮凝菌投加量为0.90 mL/(50 mL)、pH为7.4、助凝剂加量为1.0 mL/(50 mL)、处理时间为15 min;筛选出影响诱变菌絮凝能力最显著的3个因素为絮凝菌投加量、pH和助凝剂加量;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佳净化的应用条件,即絮凝菌投加量为0.90 mL/(50 mL)、pH为7.38、助凝剂加量为1.04 mL/(50 mL).④验证试验确定絮凝率达97.01%,BOD5、CODCr、浊度和色度去除率均达到97%以上,出水水质满足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研究显示,紫外诱变联合低温胁迫技术以及单因素与响应面结合优化絮凝条件可以大幅度提高原始菌株的絮凝能力,低温诱变菌FM-5能使高寒地区城市生活污水中悬浮固体大幅降低,同时去除水体中多种污染物. 相似文献
22.
23.
24.
短期内研制出增产的转基因水稻还很困难。目前.增产的主要因素还是传统育种技术.养活13亿中国人的是杂交水稻和其他依靠传统育种技术培育的品种,而不是转基因。但现在农业科技研究方面的大部分经费都投到转基因研究方面去了,这样做.风险很大。传统育种技术的路可能被堵死.最终影响的是我们每个人。13亿人口的大国,特别在农业技术上应该均衡发展.而不是孤注一掷,否则,万一转基因这条路走不通,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6.
本文讨论了基因工程技术与农作物蛋白质、脂类的品质改良;基因工程技术与酶类、生物活性肽等生物分解菌剂、激素的研究生产现状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型生态肥料资源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7.
PTA高效降解菌制备与PTA废水生物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筛选出了4株对苯二甲酸(TA)的高效降解菌,利用诱变技术,使菌种的DNA结构发生突变,提高了菌种降解性能,并对优化后的菌种进行固定化包埋,形成高效菌对苯二甲酸(PTA)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处理负荷达到5kgCOD/m3·d以上。 相似文献
28.
室温下,用紫外光对假单胞菌株进行2 min诱变。分别用驯化后紫外诱变和未诱变假单胞菌处理系列浓度(20、100、200、300、400 mg/L)苯酚水样,对比分析其在降解速率、降解时间、微生物呼吸率、酶活性等降解特性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假单胞菌经紫外诱变后,对苯酚的耐受性得以提高,去除高浓度苯酚的速率得以提高,处理较高浓度苯酚的能力明显提升。诱变假单胞菌完全降解较高浓度苯酚的时间比未诱变假单胞菌短,诱变假单胞菌对于高浓度苯酚的适应性比未诱变假单胞菌更好。苯酚降解过程中,脱氢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活性,假单胞菌经诱变后其酶活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29.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选育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从石油化工厂附近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三株石油降解菌w1、w2和w3,经鉴定分别是不动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初步研究了菌株的生长特性与其降解石油能力的关系,并将w1和w2进行紫外诱变得到诱变菌yw1和yw2。对诱变前后的菌株进行石油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诱变前的菌株在原油浓度为4000mg/L培养液中培养10d,原油的降解率分别为74.34%和77.58%。而诱变菌株10d降解率达到了79.9%和87.3%。同时,诱变菌株还大大提高了对高浓度石油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