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320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报道了大连湾中肋骨条藻生态调查结果。该种在湾内全年均有分布,春秋两季为其繁殖旺盛期。西部沿岸水域的细胞密度最大,有时可高达109个·m~3,接近赤潮浓度。中部水域的细胞数量较少,湾口最低。根据单项富营养化阀值标准和多项指标营养状况指数法计算表明,大连湾西部沿岸水域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22.
福建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推荐的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经济贝类于2003年5月.10月进行每月1次的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均未检测出PSP;DSP于7、8、10月在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体内检出,其中10月检出DSP含量为10Mu/100g,超标。  相似文献   
23.
根据2002年4月~2003年3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海水中石油烃污染状况进行的四季现场调查,探讨了该海区石油烃的季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受到了石油烃的轻度污染,表层海水中石油烃的含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石油烃的平均浓度夏季最高(0.124 mg/L),春、秋季居中(约0.08 mg/L),冬季最低(0.032 mg/L).并根据调查区域油类污染物排海量及水文情况,对各季节石油烃的水平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4.
二十年来渤海生态环境参数的演化和相互关系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通过系统分析近20a来渤海中部海域3a(1982-1983,1992-1993,1998-1999年)10航次的生态环境特征参数的变化,描述了变化趋势,初步讨论了各种特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近20a来,渤海中部营养盐的浓度和结构(N/P和Si/N)均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无机氮持续增加,活性磷和硅显著降低,N/P值升高,Si/N值下降。N/P值3a的五月和十月平均值分  相似文献   
25.
大型海藻栽培及其在近海环境的生态作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作为重要自然资源的大型海藻可食用、作为饲料、工业原料和有机肥料,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商品。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大型海藻栽培业。当前,近海水域营养超负荷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一些栽培的大型海藻,生产力很高,在生长过程中可大量吸收N、P营养物质,是海洋环境中重要的生物过滤器。此外,大型海藻在碳循环研究、赤潮控制和维持健康的复合养殖系统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材料。为保障近海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健康,大规模栽培大型海藻是重要的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26.
渤海赤潮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渤海赤潮发生的历史、现状与特点,并且较详实地阐明了渤海赤潮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趋势,赤潮优势种类与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重点发生赤潮的海域为:渤海湾、莱州湾、辽东湾两部海域、辽东湾中部海域和营口鲅鱼圈附近海域;重点发生时间段为:每年的6~8月;主要的优势种类为:夜光藻、球形棕囊藻、叉角藻、红色中缢虫、中肋骨条藻等.2000年到2006年共记录到赤潮80次,累计赤潮面积约19 800 km2,年平均发生赤潮次数和面积分别是90年代年均值的4.2倍和1.6倍;而且近年来渤海赤潮的发生特点明显呈现出时间段延长、次数和面积增加、分布空间扩大、优势种类增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7.
浙江北部海域的具齿原甲藻赤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年5月浙江北部沿海海域的一次具齿原甲藻赤潮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细胞数106/L是具齿原甲藻发生赤潮的临界值,赤潮生物数量与DO、COD、叶绿素a、被囊类及水母有较好的正相关作用,与桡足类、箭虫类则呈相反的走势,具齿原甲藻赤潮的暴发及持续并不需要过高的营养条件,其连续、大规模的发生估计与海洋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8.
海洋赤潮毒素对鱼类的毒害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介绍了上前产生鱼毒素(ichthyotoxin)的主要海洋藻类,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鱼毒素主要包括:麻痹性贝毒(PSP)、短裸甲藻毒素(BTX)、溶血性毒素(hemolytic toxin)、细胞性毒素(cytotoxin)和氨等。1997年底在南海东部海域及1998年春在珠江口和香港海域爆发的大规模赤潮即为能产生鱼毒素的球状棕囊藻(Phaeocystiscf.globosa)和米氏裸甲藻(Gym  相似文献   
29.
渤海富营养化现状、机制及其与赤潮的时空耦合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历年调查与监测数据的整理,从污染物源强、渤海富营养化状况、赤潮发生的时空分布三个角度,分析了渤海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压力—状态—响应"耦合作用机制。根据文献及调查资料研究渤海营养要素的来源及通量,指出渤海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陆源输入,并且以河流携带的营养盐输入为主。在对渤海近岸海域历年营养盐含量及富营养化水平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赤潮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就富营养化对渤海赤潮的诱导作用与耦合关系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0.
我国海域赤潮灾害的类型、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根据赤潮灾害发生的空间位置、水动力、营养物质来源等因素。将赤潮灾害类型划分为河口型、海湾型、养殖型、沿岸流型、上升流型和外海型六类。对赤潮灾害记录分析表明,河口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占总数的30%,海湾型赤潮占29%,养殖型赤潮占27%,沿岸流型和上升流型均各占6%,外海型赤潮最少,只占2%。并讨论了不同类型的赤潮灾害发生的主要区域,除海湾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各类型成因的赤潮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