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05篇
安全科学   5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581篇
基础理论   283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51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81.
No.0柴油水溶组分海洋浮游植物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现场和实验室培养方法,研究了No.0柴油水溶组分海洋浮游植物生态效应.提出了摄食条件下的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模型和不同浓度No.0柴油水溶组分下浮游植物生长效应模型,分析了不同浓度No.0柴油水溶组分下浮游植物生长效应.结果表明,摄食条件下的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模型较传统Logistic模型能更好地反映海洋生态系统,同时应用非线性拟合技术得到了不同浓度No.0柴油水溶组分下海洋浮游植物终止生物量(Bf).根据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效应模型进一步分析表明,在现场和实验室条件下,低浓度No.0柴油水溶组分对浮游植物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生长促进率最大分别约为180%和120%,然而,在高浓度No.0柴油水溶组分条件下,石油烃对浮游植物生长效应不甚显著,甚至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82.
为了解重稀土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给稀土农用的环境安全问题积累基础实验资料,以辣根为观测材料进行实验,以稀土铽(Tb)(Ⅲ))作为探针,研究不同质量比浓度Tb(Ⅲ)对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低质量比的Tb(Ⅲ)对辣根HRP和CAT有激活作用;相反,高质量比Tb(Ⅲ)对HRP和CAT活性有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辣根HRP和CAT酶活性先升后降,在Tb(Ⅲ)质量比为1mg/kg时,HRP酶活性比CK植株增大5.3%,CAT的酶活性比CK植株增加1.23%.H2O2含量则是呈先降后升趋势,在Tb(Ⅲ)质量比为3mg/kg时,辣根体内的H2O2含量比CK植株降低11.68%.HRP对Tb(Ⅲ)的反应更为敏感,它可以成为研究稀土毒理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83.
本文采用NaOH熔融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NH4OAc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不同植被治理措施下土壤的全K和速效K含量,对测定结果的分析表明:①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中全K含量的大小次序是:人工草地>农田>人工灌木>退化草地>次生草地>人工林地>百里香草原,土壤中速效K含量的大小次序是:人工林地>百里香草原>人工灌木>退化草地>农田>次生草地>人工草地。②不同治理方式对土壤钾含量提高的差异明显,灌草类植被对土壤钾的提高效果较好,杨树林对土壤钾的恢复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984.
环境空气PM2.5连续监测系统手工采样比对测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强  钟琪  迟颖  张杨  杨凯 《环境科学》2015,36(5):1538-1543
借鉴美国EPA关于PM2.5连续监测仪器手工采样比对测试的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结合我国现行的相关技术规范,选取两种不同原理4种型号典型的进口和国产环境空气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分别在春、夏、秋、冬这4个季节开展了PM2.5连续自动监测与手工采样测量(重量法)之间的比对测试.研究确定了符合我国环境质量现状和环境监测管理需求的PM2.5连续监测系统与手工采样比对测试(调试)的质控措施要求(手工采样测量结果平行性≤5μg·m-3或5%)和技术指标要求(线性回归方程斜率1±0.15;截距0±10;相关系数≥0.95)以及相应的操作方法,为我国环境空气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现场有效使用和数据质量保证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和质控方法.  相似文献   
985.
周瑶瑶  马嫣  郑军  崔芬萍  王荔 《环境科学》2015,36(6):1926-1934
为了探讨霾天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及其对大气消光的影响,在2013年1月25日至2月3日于南京北郊进行了PM2.5连续在线监测.利用颗粒物-液体转换采集系统(PILS)连续采集水溶性样品,与离子色谱联用分析了其中SO2-4、NO-3、NH+4、Cl-、Na+、K+、Mg2+和Ca2+的含量;同时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和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测量细粒子的粒径谱分布;采用三波长光声黑碳光度计(PASS-3)实时在线测量细粒子的散射和吸收消光系数;并实时监测痕量气体浓度.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霾与非霾天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总质量浓度分别为70.3μg·m-3和22.9μg·m-3;二次吸湿性组分SO2-4、NO-3和NH+4为主要的污染离子.霾天有利于SO2和NOx向SO2-4和NO-3的转化,尤其是NOx的氧化.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建立了PM2.5干消光系数与气溶胶化学成分之间的经验公式,发现NH4NO3对南京冬季消光的贡献最大,其次为(NH4)2SO4、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两次重污染事件中,污染前体物的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的增加分别是造成离子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6.
为揭示双酚F的厌氧归趋及提高双酚F的厌氧生物转化速率,本文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研究了Pseudomonas sp. HS-2厌氧转化双酚F的特性,并外加4种疏水性蒽醌类化合物(蒽醌、1-氨基蒽醌、2-氨基蒽醌、2-羟基蒽醌)来促进双酚F的厌氧转化.结果表明,菌株HS-2能够将双酚F厌氧转化为4,4-二羟基二苯基甲酮.最适培养条件为:硝酸盐5 mmol·L~(-1)、pH=7和温度35℃.在最适条件下,4种疏水性蒽醌类化合物均能促进双酚F厌氧转化,且2-氨基蒽醌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当2-氨基蒽醌浓度为20 mg·L~(-1)时,准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2.9×10~(-2) h~(-1),较不加2-氨基蒽醌体系提高了37.1%.在无硝酸盐存在时,2-氨基蒽醌不能使菌株HS-2厌氧转化双酚F.但当硝酸盐存在时,外加2-氨基蒽醌则能够促进双酚F的厌氧转化.  相似文献   
987.
对采自天津潮间带的污泥进行富集培养,从混合菌群中筛选高效产絮凝细菌。经过5次平板分离,获得一株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产絮凝细菌W17。根据形态观察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Enterococcus sp.W17(Genebank号KP198609)。在不同碳源(葡萄糖、果糖、木糖、乳糖、纤维素和淀粉)、起始p H值(5.0~10.0)和盐度(4‰~70‰)等培养条件下,分别测定菌株W17生长和产絮凝性质。结果表明,菌株W17能够利用多种碳源进行生长和产絮凝,其中葡萄糖是菌株W17生长和产絮凝的最适碳源。在起始p H值5.0~10.0范围内,菌株W17产絮凝的最适起始p H值是6.0,絮凝率可达到(91±5.83)%。菌株W17在设定盐度范围内,都能够生长并具有产絮凝性质,该菌株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在淡水和海水培养条件下,菌株W17的产絮凝率分别是(94±5.50)%和(87±5.67)%。产絮凝菌株W17有望应该用于废水特别是高盐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988.
989.
9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