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339篇
安全科学   70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724篇
基础理论   162篇
污染及防治   123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41.
苯并(a)芘的环境多介质迁移和归宿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Level Ⅲ逸度模型,模拟分析了苯并(a)芘在天津地区气、水、土和沉积物多介质相间的浓度分布、迁移通量和累积趋势,结果表明:气、水相的平流输入是该区域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土壤和沉积物是其最大的储库,占总残留量的99.38%;在气、水、土和沉积相中的浓度分别为1.96×10-10 mol/m3、3.26×10-6 mol/m3、1.34×10-3 mol/m3和7.74×10-3 mol/m3时,模型估测结果与同期实测浓度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942.
华北半干旱区2个农业流域地表氮素流失特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陆海明  尹澄清  王夏晖  邹鹰 《环境科学》2008,29(10):2689-2695
在2004和2005年2个水文年期间,通过野外降雨径流监测和室内分析,对位于华北半干旱地区天津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于桥水库周边2个典型农业小流域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个农业小流域全年氮输出主要集 中在6-9月;试验期间桃花寺流域41%的地表径流和52%的总氮负荷发生在2次>60 mm降雨中,曹各庄流域输出地表径 流和总氮负荷较均匀地分布于不同降雨类型的降雨事件中;桃花寺流域和曹各庄流域地表径流氮素输出发生的最小降雨量 分别约为20 mm和10 mm;曹各庄流域和桃花寺流域年均径流系数分别为0.013 2和0.001 6,前者为后者的8.3倍;曹各庄流域 年均总氮输出量是1.048 kg·(hm2·a)-1,桃花寺流域年均总氮输出量是0.158 kg·(hm2·a)-1,前者是后者的6.6倍.2个农业流 域内的微地形地貌、景观格局和迁移廊道性质的不同是造成流域氮素流失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受长期人为活动干扰形成的 复杂地形地貌结构降低了流域的降雨一产流能力;桃花寺流域地表径流氮素主要污染源(村庄)离受纳水体的距离约为 1 500 m,而曹各庄流域此距离约为200 m,较短的迁移距离增加氮素迁移到受纳水体的风险;曹各庄流域道路型的传输廊道可 以很快地将地表径流氮素迁移到受纳水体,而桃花寺流域地表径流氮素则可以在传输廊道中被小石坝、植被过滤带和干塘等 "汇"型结构所持留.  相似文献   
943.
水环境中药物污染及迁移转化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药物在人体健康和畜牧业生产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未被完全吸收、利用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将通过尿液、粪便排泄等途径进入水体,而污水处理厂现有处理技术对其不能有效地去除。虽然药物在水体中的半衰期较短,但是其大量、频繁的使用,仍有可能形成"假性持久性"污染。近年来,在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污泥、土壤、水生物体内等环境介质中都报道有检测到不同浓度水平的药物,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欧美一些国家对水环境中药物做了较深入的研究,而我国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文章对水环境中药物的来源、污染现状及迁移转化行为等研究进展作了综合分析和讨论,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及建立水环境中药物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4.
以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壤中POPs的含量为研究对象,利用MS-MS方法测定POPs在该地区土壤中的含量,其中PCBs含量范围为0.046~1.14ng/g,DDT含量范围为0.42~8.88ng/g,HCH含量范围为0~56.61ng/g,HCB含量范围为7.77~28.41ng/g,并与它们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含量进行比较,论证了其作为清洁对照区研究POPs迁移规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45.
将电动修复与化学氧化联合,研究了电动力驱动下过硫酸钠氧化剂在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过程,分析了过硫酸钠投加方式和投加浓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阳极投加过硫酸钠(20~80 g/L)时,投加浓度越大,电流峰值出现时间越早且峰值越大;靠近阳极的土壤pH较低,基本都在2左右,靠近阴极的土壤pH较高,在11左右;随着投加的过硫酸钠...  相似文献   
946.
为研究西北地区封闭式湖泊水质恶化原因及水体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以宁夏沙湖为研究对象,对沙湖2012—2017年水体污染物总量变化趋势及沙湖周边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沙湖水环境质量变化主要由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输入造成,其中内源性污染源主要为沙湖沉积物污染物释放,沙湖水体沉积物通过孔隙水向沙湖水体转移的CODMn、CODCr、TP、TN、氟化物分别占水体总污染物的6.4%、6.6%、16.6%、14.2%、31.4%;沙湖外源性污染源主要为黄河补水和农垦集团稻田等面源污染,其中黄河补水向沙湖 转移的 CODMn、CODCr、TP、TN、氟化物分别占沙湖水体污染物总量的49%、30%、279%、99%、13%,沙湖周边面源性污染通过渗透作用向沙湖水体输入的CODMn、CODCr、TP、TN、氟化物分别占沙湖水体污染物总量的23%、18%、52%、34%、19%,外源性污染物输入占沙湖水体污染物总量CODMn、CODCr、TP、TN、氟化物分别为72%、48%、331%、133%、32%,但由于水体自身净化作用, TP和TN已大幅度降解。  相似文献   
947.
微塑料圈:环境微塑料对微生物的载体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季梦如  马旖旎  季荣 《环境保护》2020,48(23):19-27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表面能够为微生物提供稳定的环境,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微生物具有一定的吸引力,MPs上微生物膜的形成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生物膜中包含外来物种和病原体,因此MPs的媒介潜力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本文总结了关于微生物膜的最新研究,综述了微生物膜的形成、组成、检测方法、影响因素和MPs对微生物的载体作用等,并提出了未来微塑料及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48.
为解决氟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不同形态的氟在电动力学作用下向土体中间迁移,导致修复后氟在电解槽中部累积所带来的去除率降低问题,采用自制的分离式电解槽系统,以去离子水作电解液,通过单因素实验,在0.5、1.0、1.5 V·cm-1修复电压下,对电动力学修复氟污染黏土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式电解槽系统可有效修复氟污染黏土,土壤氟的去除率随着修复电压的升高而增大,最高可达61.86%;修复后各部分土壤氟含量差异较小,土壤中剩余氟没有出现累积现象;能量消耗随着修复电压的升高快速增加,而能量效率不断减小。实际应用电动力学技术修复氟污染土壤时,在考虑土壤氟去除率的同时要兼顾能量效率,以保证修复方案在经济上可行。  相似文献   
949.
鱼菜共生系统氮素迁移转化的研究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但是含有大量氮元素化合物的养殖废水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影响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鱼菜共生系统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系统,目前对鱼菜共生系统中氮元素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较少。通过对实验室规模的鱼菜共生系统进行研究,揭示系统内氮的迁移转化规律,掌握N2O的释放规律,同时尝试采用填料级配分层、添加硝化细菌等方式对系统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投入系统的饵料中氮素以氨氮的形式被排出鱼体外后,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氮及硝酸盐氮,进一步被植物吸收利用,提高了氮的利用效率。鱼菜共生系统以N2O形式释放的氮素约占氮素总输入的1.54%,与普通水产养殖相比,其N2O转化率没有明显增加。另外,采用填料级配分层以及添加硝化细菌等方法对系统进行优化,可促进系统内硝酸盐的积累,减少N2O释放,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50.
持久性和移动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and mobile organic contaminants, PMOCs) 在环境中降解缓慢,并且可以通过水体循环进行迁移。由于缺乏水体中PMOCs的高效富集和准确测定方法,导致关于PMOCs在水体中存在水平的可靠监测数据较少。通过优化固相萃取条件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参数,建立了同时检测水中17种PMOCs的分析方法。采用HLB固相萃取柱对水样中的PMOCs进行富集,乙腈和含10 mmol·L−1乙酸铵的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PMOCs检出限为0.04~0.35 ng·L−1,定量限为0.13~1.16 ng·L−1,回收率为65.01%~98.65%。在北京潮白河、广东北江和河北滹沱河进行布点采样,并测定其PMOCs的质量浓度。实验结果表明:17种PMOCs在潮白河、北江和滹沱河中均有检出,其ƩPMOC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04.69、740.45和505.11 ng·L−1。潮白河地表水中安赛蜜、金刚烷胺和己内酰胺的质量浓度相对较高,分别高达261.75、143.84和153.71 ng·L−1。北江中安赛蜜、磷酸三 (2-氯丙基) 酯和己内酰胺的质量浓度相对较高,分别高达433.14、444.46和108.76 ng·L−1。滹沱河中金刚烷胺、己内酰胺和磷酸三 (2-氯丙基) 酯的质量浓度较高,分别高达218.10、101.14和222.60 ng·L−1。本研究结果可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体中PMOCs的检测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