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315篇
安全科学   70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717篇
基础理论   160篇
污染及防治   99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学生在英语朗读和口语表达时,存在"洋腔洋调"现象。其中产生"洋调"的问题是因为将汉语声调迁移到英语语调中造成的。因此,英语教师要掌握英汉语调系统在所属类别、调值调型、节奏、重音、音渡五个方面的差异,挖掘汉语声调对英语语调的干扰作用,引导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改进英语语调学习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992.
土壤优先水流是非平衡管道流。土壤优先水流具有优先穿透、侧向入渗、穿透曲线不对称性和拖尾等特征。因其与土壤的作用较弱,并可携带溶质快速穿透土壤,造成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率下降,同时导致地下水污染。向下移动的NO_3~-农药和其它溶质造成的地下水溶质浓度的变化远高于期望值。本文从土壤优先水流的产生机理出发,综述了土壤优先水流的特征、土壤优先水流的研究方法、土壤优先水流对环境的影响和土壤优先水流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3.
以某涂料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检测废水中BTEX浓度和模式计算挥发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BTEX污染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迁移降解与去除途径进行研究,分析隔油、气浮、氧化沟工艺对苯系物去除效果,同时研究了吸附、挥发和生物降解3大去除途径对苯系物去除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工艺对BTEX的去除效率高,苯的总去除效率为88.11%,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和间、对二甲苯总去除率分别高达98.14%、98.09%、97.45%和97.68%。其中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主要都是在氧化沟中去除,间、对二甲苯在气浮池和氧化沟都有较高的去除率,隔油池工艺对BTEX的去除率较低。去除途径方面,苯以挥发为主,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都以生物降解为主要去除途径,而挥发和生物降解对间、对二甲苯的去除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994.
燃煤痕量元素转化、排放及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转化、排放规律及实用的控制技术,重点介绍了当前最受关注的汞排放控制技术,并反映了量子化学在燃煤痕量元素研究中的最新应用。分析了燃煤痕量元素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5.
生物沥滤-焚烧法处理制革污泥中铬迁移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沥滤-焚烧方法,先将制革污泥中大部分难溶的有毒重金属——铬从固相溶出转移至液相,之后将沥滤后制革污泥进行有效的固液两相分离,并对分离后的固相污泥进行焚烧处理实验,研究生物沥滤-焚烧处理法对制革污泥中的总Cr在不同介质中的浓度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沥滤法处理制革污泥后,以金属离子交换形态存在的总Cr含量增加,其中68.56%的总Cr6+和87.70%的总Cr得以去除,去除效果十分明显;将沥滤脱水后的污泥进行焚烧处理,以残渣态形式存在的总Cr相对含量变大,迁移能力减弱;铬在高温下与其他重金属元素形成复杂的金属化合物及络合物:Cr1.3Fe0.7O0.5、Na4(CrO4)(SO4)、Ca5(CrO4)3O0.5,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对整个生物沥滤-焚烧处理过程进行反应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996.
优先流作用下的胶体-Pb的复合共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春市具有代表性的阶地农田的粘壤土和黄土台地的粉壤土为基质,以提取的土壤胶体为对象,用实验室土柱淋滤方法定量研究了优先流作用下胶体对Pb垂直迁移的影响能力.该研究既说明了优先流的作用,又进一步说明了优先流下胶体-Pb复合共迁移的作用.结果表明,2种土壤胶体对Pb的迁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优先流无论对水流速度还是溶液中Pb的迁移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农土和黄土土柱的优先流平均水流速度分别是对照组(基质流)的2.07、1.63倍.无论有无胶体存在,具有优先流的土柱中Pb迁出率都比无优先流的土柱中Pb迁出率大,农土和黄土土柱中优先流和胶体共同作用下对Pb迁移的促进能力分别是对照组(无优先流和胶体作用)的1.90、1.26倍.  相似文献   
997.
以黄河包头段作为研究区域,α-HCH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稳态假设的逸度方法,建立符合包头段污染特征的微分方程组,利用MATLAB 6.5求出该方程的稳态解和随时间变化的微分解,模拟出环境各相中稳态时各种迁移过程的年迁移量,得出年迁移量大小顺序:水体>悬浮颗粒物>沉积物>大气;该段的α-HCH主要迁移来源为水体迁移和悬浮物迁移,迁移量分别为1.68t/a和1.34t/a;稳态时α-HCH在河流环境中的残留以沉积物为最多,其残留量达38.56kg,与实测结果数量级相吻合,且在沉积物中达到稳态的时间也是最长的,约为53年。  相似文献   
998.
选取2家燃煤电厂3台循环流化床机组进行现场监测,在不同负荷条件下,采集并分析燃煤、烟气、飞灰、炉渣等样品的Pb含量,通过物料平衡核算,对循环流化床机组各环节Pb的迁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组负荷变化对烟气、飞灰、炉渣的Pb含量影响不大,烟气Pb排放质量浓度均在2μg/m~3以下。电袋复合除尘处理后,烟气中颗粒态Pb的浓度总体低于气(溶胶)态Pb的浓度。Pb在炉渣和飞灰中均有富集,平均富集因子分别为2.16和3.02。飞灰较炉渣对Pb具有更强的富集能力,布袋灰中Pb含量略高于电除尘灰。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后Pb分布在飞灰、炉渣和外排烟气中的比例分别为62.49%、37.49%和0.02%,Pb释放率低于煤粉炉,在Pb污染控制方面更具优势。除尘过程对烟气中Pb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飞灰对Pb的吸附和除尘器对飞灰的分离脱除,尤以后者为主。由于烟气中气(溶胶)态Pb所占的比例很低,Pb基本吸附在飞灰上,除尘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Pb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99.
本文利用浙江、河南、四川三省960份已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居民的入户调查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居民再迁移倾向。研究结果表明:(1)从描述性统计看,69.69%已进城居民不愿再迁,主要是生活原因,而30.31%的居民愿意再迁,主要是经济原因。(2)从三省总样本上看,一是女性较男性有更强的迁移意愿。二是年龄对再次迁移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年龄越大的进城居民更倾向"安土重迁"。三是家庭类型中三代同堂较单身家庭有更强的迁移意愿,因为养老难、子女教育难。四是手工业工人较村组干部更不愿意迁移,技能优势使其在城里更有保障。五是家庭年总收入对再迁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六是浙江、四川与河南三地的差异显著,因为三地分属于我国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居民收入和文化观念存在显著差异。(3)从分省比较上看,一是性别、打工年限、家庭类型在浙江省和四川省模型中均有显著影响,但方向相反。二是工作类型在三省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存在差异。三是家庭年总收入在河南省不显著,而在四川省和浙江省均是正向显著。四是搬迁到城镇的年数在河南省是正向显著,而在浙江省和四川省是负向显著。五是浙江省和四川省模型都说明对政府越满意,居民越不愿意迁移。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关注已进城居民对经济、生活、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理需求,重视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观念的差异性,健全人口迁移的相关体制,落实各项相关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000.
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特征与影响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基于流动人口动态调查数据,使用空间相关分析、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等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程度、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京津冀地区约65%左右的流动人口实现了家庭式迁移,一次性举家迁移已成为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过程的主要模式;流动人口的家庭式迁移比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形成以北京、天津、张家口为轴线的高比重区域,其它地区则以地级城市为中心向外围递减,流动人口的家庭式迁移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个体层面的性别、婚姻、年龄、流入时长等因素及家庭层面的家庭规模、家庭总收入、平均年龄、子女数量等因素均对流动人口的家庭迁移状态有显著影响,且流动人口的家庭式迁移表现出明显的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