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篇 |
废物处理 | 9篇 |
环保管理 | 54篇 |
综合类 | 78篇 |
基础理论 | 64篇 |
污染及防治 | 29篇 |
评价与监测 | 2篇 |
社会与环境 | 6篇 |
灾害及防治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结构面长期强度的确定对工程岩体长期安全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水泥砂浆结构面试件分别进行了不同法向应力条件的剪切应力分级剪切蠕变试验和循环剪切应力松弛试验的基础上,分别利用过渡蠕变法、应力-应变等时曲线法和应力松弛法对结构面的长期强度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过渡蠕变法确定的长期强度精度依赖于蠕变试验中加载应力级的划分;等时曲线法将长期强度值视为考虑时效作用的屈服强度值,结果偏保守;应力松弛法考虑了循环加载条件应力松弛的终止条件和长期强度之间的关系求得,结果合理明确。该研究对考虑时效作用的工程岩体安全稳定性支护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52.
油菜新品种川油11及其丰产栽培技术王行寿(中川省农科院作物所,成都610066))[1油11(原代号l-186-l)系四)11省农科院作物所于1983年用甘蓝型早熟、密果、多粒、大粒新品系802-2为母本,以同型早熟、长序、多果、抗病新品系血一117... 相似文献
53.
54.
55.
56.
立柱和柱式无土栽培系统及其在生菜栽培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具溢水管 ,容积为 1L的 12只ABS塑料盆钵组装的水培立柱 ,其底部是底座 ,顶部是淋滴装置 ,总高 2 0 0cm ,直径为 15cm .按柱间距 80cm× 80cm排列在面积有A =5 40m2 的非自控玻璃温室内 ,然后再串联和并联成”树林”式栽培整体 .该整体含 6 36根立柱 ,每根立柱的最多种植量有 6 0株 ,总共种植 3816 0株 ,加地面原有种植数 10 314株 ,共有 48474株 ,此为地面原种植量的 4.7倍 .立柱被安装在地面水槽上 ,通过循环灌溉系统 (营养液 )将立柱无土栽培和地面无土栽培组合为一体 ,即谓柱式无土栽培系统 .柱式无土栽培系统全种生菜 ,育苗移栽 ,种后 40d(中后期 ) ,立柱区的光照E =6 80~ 86 0 μEm- 2 s- 1 ,高出生菜光合作用饱和点E =180~ 36 0 μEm- 2 s- 1 .立柱上的小栽培钵的一点底面接触水面 ,使苗的大部分根数生长于水面之上湿润的岩棉之中 ,良好的生长空间加上流动的水柱 ,生菜获得了水、气、肥协调的根部环境 .冬季最高气温平均为θ =2 0℃ ,最低气温平均有θ =3.3℃ ,RH =5 7%~ 71% .种后 5 3d(生长后期 ) ,生菜产量平均有 5 .6kg /m2 ,较CK(平均 1.5kg /m2 )提高 3.7倍 .柱式无土栽培系统是一种高产高效的工厂化生产模式 .图 7表 3参 7 相似文献
57.
58.
降低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途径及其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蔬菜是一种喜硝,富氮的作物,所以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较高。目前,由于偏施大量氮肥,造成蔬菜,特别是叶菜内硝酸盐含量大大超过健康标准。因此在保证高产的前提下,降低硝酸盐含量,提高品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影响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既有内部的(品种等),也有外部的(肥料,光照等)。本文对降低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途径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9.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CH4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色土稻作区是川中丘陵区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而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因其巨大的增产潜力而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广,为了解这一生态区域稻田强化栽培体系的碳过程,同时为中国紫色土地区稻田CH4排放总量提供数据依据,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原位观测水稻(Oryza Sativa Linnaeu)强化栽培体系CH4排放通量特征。结果表明:齐穗期和成熟期稻田CH4排放存在明显的日变化,曲线均为单峰单谷型;齐穗期的CH4排放速率明显高于成熟期;日变化峰值均出现在一天中温度较高的15:00,最低值均出现在在温度偏低的7:00—9:00。稻田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存在2个排放高峰,分别出现在生长最为旺盛的拔节孕穗期和收获前期。地下5cm温度和气温是影响CH4排放的重要因素。常规栽培、强化覆膜及强化无膜在水稻整个生长期内CH4排放总量分别为292.332,283.533和208.422kg·hm-2,强化栽培比常规栽培CH4排放总量减少了3.0%~28.7%,但增产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