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44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22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黄淮海平原主要土类中硝态氮水平运移规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Chen X  Deng J  Zhang J  Zhu A  Pan Y 《环境科学》2002,23(5):96-99
对黄淮海平源的主要土壤类型(黄潮土和风沙土)中硝态氮水平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硝态氮水平运移速率随供试示踪剂源的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其变化趋势呈幂函数关系。由于各土层的土壤性质不同,所以硝态氮的运移风线发生差异,但总的趋势是离示踪剂源20cm距离内,硝态氮的水平运移速率主要由硝态氮的浓度梯度和水势梯度控制,而在20cm以后趋于平稳,则主要由土壤的基质势起作用。硝态氮水平运移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升高,并呈指数曲线变化。硝态氮水平运移的浓度受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的影响,并随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的升高而呈对数曲线下降。  相似文献   
172.
独特的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非砂岩油藏生储同层 ,盐岩封盖条件极佳 ,但储集层渗透能力极低 ,油气运移条件差。目前的众多证据表明 ,就是在渗透能力如此低下的盐间层中 ,非断裂区的原油也顺层发生了一定规模的运移。在压实作用、流体热增压、有机质生烃生气增压以及毛细管压差等应力作用下 ,盐间原油得以从烃源岩层中排除 ,并在低渗透的盐间层运移主干道中顺层侧向 (或断裂区垂向穿层 )从生烃次洼向构造高部位等低势区聚集。从动力学的角度证明了盐间非砂岩低渗透油藏中原油顺层运移的可能性 ,并指出了盐间石油的运移方向和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173.
原油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其所带来的污染危害同样不容忽视.通过自制的有机玻璃水槽,建立模型模拟自然地层的非均质性,模拟了原油在沿海土-水系统中的运移过程,探讨了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底部隔水层、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质地、岩性突变界面对原油在砂土中运移速度和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和底部隔水层对原油的运移具有阻碍作用,会改变其运动速度和路径.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初始含水率越高,原油的侧向运移速率和垂向运移速率越大(模拟成层性土层中原油垂向运移速率随含水率增大,由0.43 cm·min~(-1)增大到1.00 cm·min~(-1),在低含水率区域原油侧向运移速率分别为0.08 cm·min~(-1)(粗-细界面)和0.10 cm·min~(-1)(细-粗界面),而在含水率较高的区域则为0.14 cm·min~(-1)),而过高的含水率又会阻碍原油的运移.土壤孔隙越大,垂向运移越快,侧向运移越慢,反之,垂向运移越慢,侧向运移越快(模拟成层性土层中,原油在粗砂中的垂向平均运移速率为0.54 cm·min~(-1),而在细砂中仅为0.33 cm·min~(-1),自然泄漏时原油在粗砂中的最大扩散范围为9.10 cm,在细砂中为12.50 cm).原油在土壤中运移遇到岩性突变界面时,会产生聚集效应,在聚集处产生侧向运移,试验中在粗-细界面扩散宽度为6.70 cm,在细-粗界面扩散宽度为29.00 cm.  相似文献   
174.
内蒙古农业灌区水循环特征及对土壤水运移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引黄灌区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及灌溉引起的环境问题,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从灌溉引水、用水、排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切入点,以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量平衡理论为基础,定量研究了河套灌区在人类影响条件下的水循环特征.结果表明:灌区内的水循环过程为灌溉(降雨)-下渗-潜水蒸发类型,降水的影响较小,以灌溉水的垂向入渗和潜水的蒸发蒸腾消耗为主,地下水消耗量大于补给量,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HYDRUS模型模拟计算了河套灌区不同灌溉时期(作物生长期和秋浇期)葵花根层(0~40cm)土壤水的动态规律.结果表明,灌区葵花土壤的水含量在生长期呈下降趋势;在秋浇期呈上升趋势.土壤水渗漏动态与灌溉或降雨关系密切,生育期、秋浇期土壤水渗漏量分别与相应时期的灌水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5.
为了定量揭示绿色屋顶植物根系对人工基质水力特性的影响,选用两种景天属植物(垂盆草和佛甲草)及两种人工基质(珍珠岩和蛭石)进行水分及溶质运移实验,基于HYDRUS-1D模型反演人工基质水分特征曲线参数,以此分析植物根系所引起的人工基质水分特征曲线参数的变化.结果发现,植物根系使两种人工基质残余含水率θr降低、权重系数w增加.不同植物根系对两种人工基质饱和含水率θs的影响不同, 体现为垂盆草根系相较佛甲草根系对θs的影响范围更小.植物根系对人工基质吸力参数α1α2的改变效应随人工基质种类发生变化,表现为珍珠岩基质α1α2均因垂盆草根系得以提高、因佛甲草根系而降低,蛭石基质α1α2则因植物根系分别降低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绿色屋顶 植物-人工基质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6.
以河南省新近系明化镇组热储层细砂为多孔介质,在水温40℃条件下,分别以Br-、NH4+为示踪剂开展室内土柱实验并采用CXTFIT2.1软件进行数据拟合研究其运移机制。首先通过Br-的穿透实验确定了土柱的运移参数,然后讨论了NH4+的运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填充土柱的弥散度为0.492 cm,较高的弥散度值与40℃的水温及填充土柱在一定程度上的非均质性有关。实测的NH4+的穿透曲线能和双点位吸附溶质运移模型预测结果较好地吻合。岩土对氨氮的阻滞系数较大为72.5,并且溶质的吸附存在速率限制步骤,这主要是因为低的达西流速及岩样中含有阳离子交换量极高的蒙脱石粘土矿物成分。  相似文献   
177.
潮汐过程对滨海地区垃圾填埋场污染物的迁移影响显著.为探究潮汐作用下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过程,以深圳市某滨海垃圾填埋场为例,构建该场地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型,分析潮汐作用造成的地下水位周期性波动条件下特征污染物在含水层中不同时期的污染范围及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海岸地下水位受潮汐作用明显,水位波动主要受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和潮水位变幅影响,污染物峰值浓度大幅降低,在含水层中滞留时间明显增加.该垃圾填埋场中特征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和浓度呈现出丰大枯小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其中丰水期末最大污染范围和浓度分别为47547 m2、21.54 mg·L-1,枯水期末最大污染范围和浓度分别为25605 m2、12.73 mg·L-1.污染物峰值浓度最大降幅37%,滞留时间最长增加43 d.近海岸地下水污染物穿透曲线呈现日周期性波动,随着远离地表水边界,这种周期性波动越不明显,距地表水边界20 m时,污染物穿透曲线无明显日内周期性波动.研究结果可为滨海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8.
某市岩溶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赋存于寒武系和奥陶系灰岩中的岩溶水是某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每天供水量约为35×104t.2000年11月地下水监测资料表明,南郊水源地的岩溶水已受到了四氯化碳污染.污染源为一农药厂,该厂位于七里沟水源地补给区的山坡上,生产农药时用四氯化碳做溶剂.该厂生产废水中四氯化碳的浓度从281 0μg·L-1到2584 3μg·L-1.到2001年5月,水源地中53口水井中发现了四氯化碳,污染面积达17 5km2,井水中四氯化碳浓度最高达3909 2μg·L-1.根据四氯化碳浓度,污染区可以被划分为3个亚区:污染源附近亚区(初始最大浓度为3909 2μg·L-1,2003年4月最大浓度1891 5μg·L-1),集中抽水排泄区污染亚区(初始最高浓度195 5μg·L-1,2003年4月最大浓度504 5μg·L-1)和中间污染相对较轻的过渡区(一般20~200μg·L-1).过去3a间64口水井水质资料监测表明,岩溶含水层中四氯化碳含量受降雨、承压水位和含水层深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控制.由于四氯化碳为一种微溶于水的比水重的非水相有机物(DNAPL),它主要沿含水层底部运移,因此比较浅的水井(深度<150m)中四氯化碳含量比较低,而在深度较大的水井(深度>150m)中则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9.
地球内部存在大量挥发份,它们自深层逸出过程中一般呈趋临界流体状态。由于超临界流体的特殊性质,它们的运移极有可能与地下的油气藏发生联系,甚至对油气的富集、运移与成藏的各个演化过程可能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0.
填埋场释放气体运移数值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多也介质流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在考虑填埋场内气体压力变化较小、相应气体密度变化小的情况下建立了填埋场释放气体运移数值模型。该模型具有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如边界形状任意、介质性质空间变化。模型中考虑了填埋场中介质含水量变化对气体运移的影响,利用本数值模型对无控制系统和有控制系统时释放气体运移进行了对比模拟分析,给出了有水平气体控制系统时的优化排气量并得出相庆的释放气体收集率,可为填埋场释放气体控制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