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7篇
  免费   795篇
  国内免费   2947篇
安全科学   344篇
废物处理   163篇
环保管理   604篇
综合类   6742篇
基础理论   2655篇
污染及防治   746篇
评价与监测   626篇
社会与环境   183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150篇
  2023年   446篇
  2022年   504篇
  2021年   622篇
  2020年   443篇
  2019年   497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305篇
  2016年   466篇
  2015年   487篇
  2014年   782篇
  2013年   543篇
  2012年   549篇
  2011年   590篇
  2010年   506篇
  2009年   548篇
  2008年   559篇
  2007年   467篇
  2006年   389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272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39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 毫秒
581.
采用负载纳米TiO2的三维镍网装配了光催化反应器,就其对酸性品红溶液进行脱色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反应器的3种装配条件、品红初始浓度、pH值、H2O2投加量、紫外光剂量等因素对酸性品红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V灯+镍网+TiO2模式组合的反应器脱色效果最好;在相同的处理时间内酸性品红溶液的脱色率随起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将酸性品红溶液pH值调至5时脱色效果最明显,70 min的脱色率可高达94.8%。脱色效果还可以通过溶液中添加H2O2和控制紫外线剂量来调节。当溶液中H2O2投加量为0.5 g/L时,处理70 min后的脱色率可高达98.3%;到达反应界面紫外光剂量越多则能够获得越高的酸性品红脱色率。  相似文献   
582.
道南膜技术测定自由态重金属离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和水体中自由态重金属离子由于具有生物有效性和毒性而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道南膜技术(DMT)对待测体系干扰小、测定范围广且能同时测定多种重金属离子,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当前,DMT已较成熟,已有实验室道南膜技术(lab-DMT)和原位道南膜技术(filed-DMT),广泛应用于土壤溶液、地表水以及人工配制的络合溶液,已成功测定的重金属离子包括Cu2+、Zn2+、Pb2+、Cd2+、Al3+、Ni2+和Cr(Ⅲ);已开发出基于离子跨膜迁移动力学DMT,解决了重金属离子达到平衡时间过长和重金属离子低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检测限等问题。详细介绍了DMT的原理、方法、应用及离子跨膜传输机制,将关于DMT的研究分为适用性和改进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3类分别进行综述;提出了采样装置微型化、发展实时动态的原位测定技术、改进原位测定技术用于淹水土壤、湿地及底泥中自由态重金属离子的测定是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83.
臭味去除技术进展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臭味问题作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臭味控制和去除技术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本文先介绍了臭味的成因,然后对当前主流的除臭技术进展(物理除臭,化学除臭,生物除臭)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介绍了生物除臭中的土壤除臭技术。文章最后对各种除臭技术进行了比较,并对未来的除臭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584.
土壤-植物系统中磷和砷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  方萍 《四川环境》2010,29(6):118-121
砷元素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施磷已成为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壤过程中必要强化措施之一。土壤-植物系统中磷和砷的相互作用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研究表明:磷和砷在土壤中往往是共生的,但又存在竞争吸附关系;磷和砷在不同植物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有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有必要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磷和砷表达基理进行深入研究,获得对砷具有超积累能力的植株。  相似文献   
585.
石油污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复的强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添加营养物质和高效降解石油微生物对油污土壤生物修复的作用,通过分层土柱的方法,连续监测了不同条件下不同土层的含水率、石油烃含量、细菌数量及脱氢酶活性。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物质同时接种高效微生物可使降解效果明显改善,降解率比在自然条件下提高近50%,而单纯添加营养物质不接种高效微生物可使降解率比在自然条件下提高约25%。降解初期,上层土壤降解效果较好,而到中后期,中下层降解效果好于上层。微生物数量和脱氢酶活性与石油降解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脱氢酶活性比微生物数量更能反映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的存活状态。添加营养物质和高效降解石油微生物对油污土壤原位生物修复具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586.
构建符合上海市土壤特征的污染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可以有效指导上海市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估和修复工作。介绍了国外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了中国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特点和不足,以《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T 350—2007)为基础,建议在制订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时,根据上海市规划特点选择敏感受体和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上海市污染土壤背景选择关注污染物及暴露途径;建议根据修复技术、修复模式(原位修复或异位修复)和修复后土壤去向制订土壤修复标准。同时,建议在上海市污染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中国仪器分析水平,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确保标准体系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587.
正采用Tessier萃取法分析土壤中镉的形态时,为了减少操作时间,采用超声波加热法测定土壤中有机物结合态镉和硫化物结合态镉。考察了超声时间、萃取温度、超声频率、超声功率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频率为68.5kHz、振荡时间为25min、萃取温度为85℃、超声功率为242W时,提取效果最好,提取时间由原来的4h缩短至25min。采用3种镉污染程度的土壤进行方法验证,发现改进的Tessier法和原来的Tessier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改进的Tessier法可用于土壤中有机物结合态镉和硫化物结合态镉的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588.
为评价微生物在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对含硫煤矸石中污染物释放的作用,通过设置氧化处理、氧化灭菌处理、还原处理和还原灭菌处理4组处理方式对煤矸石进行连续浸提实验,并测定0、1、3、6、9d后各处理煤矸石浸出液的p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Eh)、总溶解性固体(TDS)、金属离子(Fe3+、Mn2+、Cu2+、Zn2+)和阴离子(SO2-4、F-)等特征污染指标。结果表明:氧化环境下,灭菌处理能抑制煤矸石氧化酸化,提高煤矸石浸出液的pH,降低浸出液EC、TDS,并明显降低煤矸石浸出液中Fe3+的溶出浓度,对Mn2+、Cu2+、F-和SO2-4等特征污染离子的溶出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效应日趋加强;而还原环境下,灭菌处理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还原环境对煤矸石中污染物释放的抑制作用。综上表明,灭菌与否对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含硫煤矸石污染物的释放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工程手段调控矿山环境中微生物活性或类群,对含硫煤矸石污染进行有效的原位控制或治理。  相似文献   
589.
针对山西某煤矿高矿化度、高铁酸性矿井水除铁效果差、出水容易返色等问题,采用NaOH中和调pH、曝气及化学氧化等处理工艺进行酸性矿井水中和沉淀法除铁优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NaOH中和沉淀法除铁时,投加中和剂使出水pH达6.7以上时,出水中铁含量低于10 mg/L,满足排放要求。对于本实验废水NaOH所需投加量为2.8 g/L,铁的去除率可达到99.75%;以H2O2对原水进行氧化处理,可迅速将Fe(Ⅱ)氧化成Fe(Ⅲ),其用量与原水中Fe(Ⅱ)的含量成正比。当其用量为1.6 mL/L时,可将原水中的Fe(Ⅱ)完全转化为Fe(Ⅲ),投加中和剂使出水pH达到4.5以上时,能使出水中铁含量满足排放要求。对于实验废水所需的NaOH投加量为2.0 g/L,比直接中和沉淀所需的NaOH用量要节省28.6%。曝气处理对原水中Fe(Ⅱ)的氧化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90.
生物炭修复Cd,Pb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璋梅  方战强 《化工环保》2014,34(6):525-531
随着矿产开采、冶炼等工业活动以及污水灌溉、施用污泥和劣质化肥等农业活动的进行,Cd,Pb等有害重金属不断进入农业环境中,对农田、菜地等造成污染。生物炭作为重要的土壤改良剂,在对Cd,Pb污染土壤的修复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从生物炭的特性及制备、修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修复机理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生物炭修复Cd,Pb污染土壤的研究成果和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生物炭修复Cd,Pb污染土壤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