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76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调查了青藏高原东部川西云杉原始林下优势灌木银露梅及其在皆伐7 a后迹地上的种群结构、生长与繁殖状况,并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1)皆伐迹地生境中的银露梅灌丛年龄结构、萌生株年龄结构、萌生株数大小结构和冠幅结构与原始林下相比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在皆伐生境中,与林下同龄的银露梅丛冠幅、基径总和以及株高总和均显著增加,皆伐显著促进了银露梅的无性萌生能力和结实数量的增加.综合分析表明,银露梅能有效适应迹地退化形成的阳性生境,因此可作为高海拔地区皆伐迹地植被恢复中先锋灌木种.图2表1参21  相似文献   
102.
以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三江源区高寒小嵩草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群落中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放牧活动明显地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期间,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在0~10 cm土层明显较高,且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分布在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明显降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小嵩草草甸由于家畜过度的啃食与践踏,不仅使得植物群落发生了逆向演替,而且土壤的肥力水平显著地下降,土壤向退化方向发展;高寒草甸的退化将使土壤有机质大量流失,氮素损失严重.随着退化演替过程的进行,高寒草甸土壤质量和土壤营养的持续供给能力逐渐退化,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也随放牧强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可作为衡量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而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3.
西藏高原高寒草甸能量平衡闭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OLS线性回归和计算EBR能量平衡比率的方法,以当雄草原站2003~2005年的通量数据为基础,对西藏高寒草原的能量平衡闭合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雄草原站存在着能量不完全闭合的现象,OLS线型回归斜率偏低。生长季能量闭合状况好于非生长季,白天好于夜晚,晴天好于阴天和雨雪天气。随后对能量不闭合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将潜热通量、显热通量以及土壤热通量的时间提前后,能量闭合程度提高。得出结论,由于热量传输速率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能量的闭合。其他原因如采样的误差与仪器的误差、高频和低频的损失、其他能量项的忽略、平流的损失,也造成了部分能量的不闭合。  相似文献   
104.
放牧对祁连山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祁连山北支冷龙岭东段南麓的甘柴滩夏季牧场集体长期混合(藏系绵羊、牦牛)放牧的高寒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地为对象,采用平板涂抹分离法和氯仿熏蒸法对不同放牧压力梯度下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和土壤微生物碳、微生物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压力梯度下,金露梅灌丛和丛间草地土壤微生物以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和真菌较少,垂直分布明显;随着放牧压力梯度的增加,金露梅灌丛和丛间草地,0~25 cm土层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碳和微生物氮数量呈降低趋势,其降低程度与放牧压力梯度呈直线正相关.与无放牧金露梅灌丛相比0~25 cm土层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最大降幅分别为49.64%、37.76%和46.64%;金露梅灌丛土壤微生物碳量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变化为0.85%~0.43%,微生物氮占土壤全氮的0.90%~1.11%,微生物量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较低;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呈显著线形正相关;土壤细菌数量和土壤水分呈显著线形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5.
三江平原草甸白浆土P、K养分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三江平原湿地植物生长季节期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叶章湿地发育的草甸白浆土为研究对象,逐月分层采集土样,测定其P、K含量.在此基础上借助SPSS软件和灰色关联分析技术,探讨了草甸白浆土中P、K含量的分布特征及相关环境因子对P、K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甸白浆土中P、K含量在剖面垂直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P、K分布与土层的相关性均较好,相关系数均在0.94以上.此外,草甸白浆土各土层P、K含量在植物生长季节均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用一元三次非线性回归模型可得到较理想的拟合结果.同一环境因子对草甸白浆土各土层中全P、全K、速效P及速效K的动态分布影响程度不同;不同环境因子对同一土层中P、K的动态分布影响程度更不同.降水量在所有环境因子中影响程度最大,且土壤表层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底部土层敏感.  相似文献   
106.
文章以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建造开顶式增温室模拟增温,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土壤理化指标,探讨2种增温处理(W1:1.5~2.5℃;W2:3~5℃)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菌门(38.717%~53.872%)、酸杆菌门(13.303%~30.484%)和放线菌门(6.031%~13.534%)为优势菌群,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对增温幅度的高低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趋势。增温抑制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其中,W2处理10~20 cm土层,Shannon和Simpson指数相比对照均显著降低。Mantel分析表明,pH和微生物量氮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pH和铵态氮是影响优势菌门的主要土壤因子。模拟增温使青藏高原土壤细菌类群相对丰度发生改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表现为降低趋势,土壤理化指标对细菌群落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7.
近40年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北站1980-1996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及门源气象站1957-1996年气温资料为基础,采用“回归证正”法对海北站气温资料插补长至近40年,分析了近40年海北站气9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8.
选取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拉格草甸草原为研究区,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撑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该地区近15年来四个时期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演化态势和变化规律,从景观视角挖掘出格局信息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运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未来草原景观格局变化的趋势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并分析了该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为科学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9.
利用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有效洞口数密度划分高原鼠兔干扰强度的方法,研究不同高原鼠兔干扰强度对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贮量的影响,以期阐明高原鼠兔对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高原鼠兔干扰强度增加,高山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其贮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干扰强度Ⅱ时最大(对应的有效洞口数密度为224个/hm2)(P<0.01).高原鼠兔干扰条件下,0-10 cm土层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大于1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0.01),而有机碳和全氮贮量在0-10cm和10-20 cm土层间差异不显著.因此,从高山嵩草草甸土壤养分调控角度看,适量的高原鼠兔干扰能够提高高山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固持潜力.  相似文献   
110.
若尔盖高原的马先蒿属植物花部形态多样化,为探讨花冠差异是否与不同的繁殖对策相联系,在该区四川红原县分别对短管无喙的多齿马先蒿(Pedicularis polyodonta)和长管具喙的刺齿马先蒿(P.armata)的花部形态、昆虫访花频率和种子产出进行了比较研究.多齿马先蒿的花冠呈"鸟头"状,多个花的集合与鸟群相似,因此特别检测了这种拟态是否具有规避鸟类和蝗虫或吸引蜂类传粉的功能.研究发现,与刺齿马先蒿相比,多齿马先蒿的花冠较小、数量较少,但花蜜含量较高,因此蜂类访问频率较高,结实率高.两种马先蒿的单花种子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多齿马先蒿单个个体的种子数量较多,但种子较小.研究表明,为提高繁殖成功率,多齿马先蒿倾向于依赖花质量(如花蜜含量所指示)和种子数量,而刺齿马先蒿倾向于依赖花数量.蝗虫对两种马先蒿的危害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多齿马先蒿的"鸟头"拟态不具有规避蝗虫的功能;在具有"鸟头"花冠的多齿马先蒿的样地,鸟类的拜访频率较刺齿马先蒿显著较少,但蜂类的访问频率显著较高,说明"鸟头"拟态可能与规避鸟类、保护传粉者有关,其拟态功能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图2表1参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