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4篇
基础理论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1.
海洋沉积物中钚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海洋沉积物中的分析方法,讨论了最佳电沉积条件。用王水加热浸沉积物中的,然后经离子交换柱纯化,使与干扰核素镅和钍分离,最后在硫酸铵介质中把电沉积在不锈钢盘上。电沉积的最佳电流为1.1A,最佳沉积时间为90min。该方法的全程化学回收率变化范围为75-89%。平均值为82±5.2%。  相似文献   
12.
13.
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东海及冲绳海槽沉积物、南海及邻近海域以及西北太平洋表层水中240Pu/239Pu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以确定中国领海核爆散落核素的主要来源及迁移途径。结果显示:东海及冲绳海槽沉积物中240Pu/239Pu比值分布于0.24~0.31之间,南海及邻近海域以及西北太平洋表层水240Pu/239Pu比值也处于0.22~0.24之间,都明显高于全球大气理论沉降值0.18。根据240Pu/239Pu比值及其在沉积物芯中的分布特征分析,二十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在北太平洋马绍尔群岛进行的核爆实验,被认为是中国领海及其邻近海域除全球大气沉降外的另一重要的的来源。模式计算显示,东海及冲绳沉积物中约55%、中国南海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水中约40%、西北太平洋表层水中约20%的,来自北太平洋核爆基地。北太平洋赤道环流及其在西北太平洋的分支洋流是自核爆地向中国领海迁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净化回收核工业废水中钚-239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核工业含废水中分离、筛选了13株菌,观测了它们对-239的富集能力,从中获得了1株高效富集^239Pu的OR菌,将OR菌与酿酒酵母、脱硫弧菌、放线菌和从美国购进的少根霉比较,OR菌对^239Pu富集力最高。OR菌富集^239Pu的最佳条件是:pH6,30℃,每ml溶液加入0.05g湿菌,作用3min,可去除99%的^239Pu。用0.5mol/L NaHCO3解吸2次,可回收97%的^239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放射性废物包装容器回填处置工程屏障结构特征,采用岩体裂隙水浸泡工程屏障样品的方式,在对各平衡水样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模拟软件EQ3/6对在回填工程屏障水环境中的存在化学形态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出在回填工程屏障水环境中主要以Pu(Ⅳ)价态Pu(OH)5-形式存在,同时水环境中pH值和Eh值的变化皆会影响的存在化学形态和价态。  相似文献   
16.
曾理  王中良 《地球与环境》2011,39(1):105-112
本文介绍了人工放射性核素Pu的辐射特性、环境水平和来源,讨论了核素Pu的环境样品的前处理、分离和提纯方法、化学产额示踪剂的选择以及其放射性能谱分析技术(α能谱和液体闪烁计数器)和质谱分析技术(电感耦合离子质谱,热电离质谱,共振离子质谱和加速器质谱)在测定时需要考虑的一系列问题,最后概括了核素Pu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一些遗留核废物点及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库的长期环境影响评估中,往往是地下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物的重点关注因子。在地下环境中的潜在迁移行为与其化学行为高度相关。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在地下水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研究成果,包括其在水溶液中不同p H/Eh条件下的存在形态、与地下水中无机配位体以及有机配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着重讨论了地下水环境中铁矿、胶体物质、有机物、微生物等对化学行为的影响。最后,展望了国内未来该领域应开展的若干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Pu)污染土壤化学去污方法中,Pu的分离效率受反应动力学、热力学、界面化学和工艺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通过过程强化处理能够提高去污各环节的传质效率。该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过程强化技术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Pu污染土壤化学去污技术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并分析了适用于Pu污染土壤化学去污的过程强化技术措施与途径,并对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