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5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254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5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底栖穴居动物对潮滩沉积物中营养盐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敏  侯立军  许世远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3):180-184,196
底栖穴居动物是河口潮滩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内营养盐的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长江河口崇明东滩湿地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运用对比实验模拟的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底栖穴居型甲壳纲蟹类动物对潮滩生态系统中营养盐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蟹类却物质掘穴作用加剧了潮滩沉积物中形态氮和形态磷的迁移。转化,促进了沉积物中的有机氮向NH4^ -N转化,NH4^ -N的转化;有机磷向铁结合态磷,自生磷灰石和钙结合态磷的转化。  相似文献   
212.
长江口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长江口化学海洋学的调查和研究结果,概括并评述了长江口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最新进 展,包括营养盐入海通量、混合行为、分布特征和运移规律,以及羽状锋区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等;并进一步提出了今后 的探索方向和研究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213.
长江河口溶解态重金属的分布和行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1999年春、夏季对长江口的现场观测,探讨了该处溶解态重金属(Cu、Pb、Cd)在潮汐等水动力因素作用下的分布行为,研究发现:溶解态Cu、Pb和Cd在长江口呈现出非保守行为。低盐度区溶解态Cu、Cd呈现出除去行为,Pb呈现出添加行为,较高盐度区则恰好相反。溶解态重金属含量枯水期比丰水期高,枯水期总体表现为大潮高于小潮,丰水期溶解态Cd也是大潮高于小潮,Cu、Pb则大致表现出小潮高于大潮。通过资料对比,发现近20年来溶解态Cu、Cd和Pb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长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减少,将对上海沿岸水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14.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夏季对长江口及毗邻海域(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海域)的40个站位进行了底栖生物的分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的研究.底栖生物共监测到86种,其中以长江口底栖生物种类最多(62种),其次为舟山海区(44种),杭州湾最少(5种);全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9.55g/m2,其中以舟山海区最高(12.45 g/m2),长江口次之(8.52 g/m2),最低为杭州湾(0.53 g/m2);栖息密度平均为86个/m2,其中以长江口最高(138个/m2),舟山海区次之(33个/m2),杭州湾最少(4个/m2);各海区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以舟山海区最高(1.28),长江口和杭州湾多样性指数均小于1,尤其是杭州湾仅为0.33;底栖生物的沙漠化程度较重,长江口、杭州湾及舟山海区生物量为零的站位分别占了31.2%、33.3%、13.3%.将以上结果与近十年来的积累调查资料比较显示,底栖生物生存环境仍较恶劣,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仍有三分之一的区域呈现沙漠化,但这种恶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  相似文献   
215.
夏季长江口中颗粒态及溶解态正构烷烃组成和迁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戚艳平  吴莹  张经  何青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8):1354-1361
为阐释长江口颗粒态、溶解态正构烷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其迁移循环机制.2001年7月在长江口分表、底层采集溶解态与颗粒态样品,采样区域的氯度跨度为0.028‰~16‰.样品经有机抽提和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检测到表层溶解态、颗粒态正构烷烃总浓度分别为0.19~4.1μg·L-1和0.19~3.6μg·L-1;底层溶解态、颗粒态正构烷烃浓度分别为0.12~1.9μg·L-1和0.63~4.2μg·L-1.结果显示,长江口水体中正构烷烃碳数多分布在n-C15~n-C36间,正构烷烃碳数浓度分布呈高碳数优势、双峰型优势和低碳数优势3种关系.特征参数表明,长江口有机物呈显著的陆源有机质输入特征;且由长江口向外,陆源输入逐渐减弱.固-液分配系数Kd在不同站位和不同化合物间差异较大;同时Kd还存在颗粒物浓度效应.河口区颗粒态正构烷烃迁移的控制因素主要有潮周期的变化和沉积物再悬浮等.  相似文献   
216.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浮游植物分布现状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3年夏季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数量分布状况及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舟山渔场西部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最高(12 332.30×104/m3),长江口次之(3 961.38×104/m3),杭州湾水域最低(569.11×104/m3),长江口水域年间出现高值(1 000×104/m3)的稳定性明显高于舟山渔场和杭州湾;长江口(122°30′E以西)7月径流量变化是导致8月浮游植物总量年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从单一种数量优势向多种群数量优势的方向发展,以往单峰型的季节变化和单一种主导浮游植物总数量分布的格局将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217.
依据2014年5月、11月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两个航次的综合环境调查,对颗粒态有机碳(POC)和溶解态有机碳(DOC)在长江口水域的迁移分布及相互转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DOC和POC浓度整体都遵循南部高、北部低,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规律。春季DOC贡献率为18.44%~71.50%,均值为(46.78±13.87)%;秋季为25.46%~84.97%,均值为(63.35±14.63)%。在近岸水域尤其是最大浑浊带(TMZ)附近以POC为主;近海区则以DOC为主,且表层DOC贡献高于底层。长江口水域有机碳物源复杂且主要为陆源输入贡献,底层海洋和三角洲来源的贡献更高。在长江口水域DOC和POC之间存在着形态比例转化,主要受盐度和悬浮颗粒物(TSM)动态变化的控制;当水体中TSM浓度大于98.41 mg/L时,长江口有机碳以颗粒态为主,反之则以溶解态为主。TMZ是有机碳浓度和形态转变的重要场所,POC在此发生沉降并矿化,强水动力导致的解吸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可能会促使其向DOC转化。  相似文献   
218.
于2014年2月(枯水季)和7月(丰水季)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水中异戊二烯的浓度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其海-气释放通量.分析结果表明:枯水季和丰水季表层海水中异戊二烯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6.28±2.33)((2.96~13.68))和(57.01±80.60)((6.82~432.6)) pmol·L~(-1),季节变化明显,但两个季节浓度高值均出现在长江口东侧及浙江东南部海域.丰水季异戊二烯在不同盐度梯度的浓度分布表明,海水中异戊二烯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原位生产,而不是直接由陆源输入.相关性分析中,仅发现枯水季温度与异戊二烯浓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外,枯水季和丰水季异戊二烯海-气通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3.82±5.29)(0.07~27.18)和(12.29±16.61)(0.08~61.14) nmol·m~(-2)·d~(-1),表明长江口海域是大气中异戊二烯的源.  相似文献   
219.
长江口悬浮颗粒物的表面特性与重金属的沉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区域性和季节性变化,初步揭示了长江河口区悬浮物表面理化特性的变化与水体重金属沉降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0.
以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为代表(简称BTEX)的单环芳烃是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组分,它们对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于2020年10月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水和大气中BTEX的分布特征,并评估了其海-气通量及大气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7.4±21.9)、(91.2±64.0)、(25.9±16.9)、(52.9±34.9)和(26.7±19.3) ng·L-1.BTEX浓度总体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分布趋势,底层海水浓度略高于表层.大气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90.4±46.6)×10-12、(255±284)×10-12、(139±115)×10-12、(196±202)×10-12和(131±116)×10-12,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浓度较高.大气中乙苯和二甲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