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57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大亚湾混凝土鱼礁和铁制鱼礁附着生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人工鱼礁的生物附着状况,于2008年6月和7月,对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中已投放1 a的混凝土礁体和铁制礁体上的附着生物进行了调查。2次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出附着生物94种。其中,混凝土礁体附着生物种类达到73种,总生物量为27903.50 g/m2,多样性指数为4.68,均匀度指数为0.76。铁制礁体种类达到80种,总生物量为23023.00 g/m2,多样性指数为4.53,均匀度指数为0.72。人工鱼礁投放1 a后,礁体表面100%被生物所覆盖,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是人工鱼礁区占据绝对优势的种类,其优势度达到0.1464。  相似文献   
12.
几种海藻表面附着细菌的分离及其gyrB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CBS培养基从三种海藻:孔石莼(Ulva pertusa)、海带苗(Laminaria japonica)和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表面共分离得到10株细菌.生理生化试验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0株细菌都属于弧菌(Vibrio).基于gyr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菌株L5、L6、P7、P8、P10、P11、P12与Vibrio splendidus属于同一分支,序列间相似性为97.5-100%.菌株L4、P9与Vibrio cyclitrophicus属于同一分支,序列间完全一致.菌株U3在系统发生树上独立构成一个分支.本文结果表明不同海藻表面的附着细菌组成也不相同,具有一定的海藻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在盐度梯度变化下对辽河口海水中浮游细菌群落和附着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特点及与环境因子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环境因子包括盐度(S)、温度(T)、溶解氧(DO)、悬浮物(SS)、叶绿素a(Chl a)、细菌生产力(BP)、化学需氧量(COD)、硝酸盐(NO3-N)、磷酸盐(PO4-P)、硅酸盐(SiO3-Si)和铵态氮(NH4-N)。在对辽河口不同盐度区域表层选取代表站位并对其海水环境因子、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相似度、结构组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由河口向外海过程中水体的S和Chl a逐渐升高,DO、BP、COD以及N、P、Si营养盐的浓度逐渐降低。河口淡水区域β变形菌数量占优势,海水区域α变形菌和γ变形菌的数量逐渐增多。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浮游细菌对环境因子变化较为敏感,而附着细菌对环境因子的变化敏感度较低。浮游细菌丰度与S、PO4-P和BP有显著相关性(P < 0.01),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63、0.996和0.995;附着细菌丰度与SS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相关性系数为0.997(P < 0.01),此外与NH4-N和Chl a也有显著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S、PO4-P、BP、DO和COD是影响浮游细菌丰度的影响因子,浮游细菌丰度与SS、NH4-N和Chl a关系较为密切。相对附着细菌而言,浮游细菌在河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海洋底栖硅藻通过分泌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实现滑行运动和附着。为探查不同生长期硅藻EPS的变化,以及同一生长期不同硅藻EPS的异同,本文以单个细胞分泌的EPS为考量依据,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热溶剂浸提法对海洋底栖硅藻EPS的水溶性和水不溶性组分进行提取;利用苯酚-硫酸法定量提取液中的多糖,利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定量蛋白质。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的羽状舟形藻(Navicula pinna),随着细胞密度增大,EPS中多糖和蛋白质的分泌量减少,且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存在差异,表明EPS分泌行为因硅藻生长期不同而发生变化;同为生长指数期,三种海洋底栖硅藻:平滑舟形藻(Navicula leavissima)、小形舟形藻(Navicula parva)、羽状舟形藻(Navicula pinna)的EPS分泌量不同,但EPS中的多糖和蛋白质百分含量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沉水植物茎、叶附着生物膜对再生水构建水环境的水质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再生水水质及沉水植物种类对附着生物膜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选取再生水构建的水环境中不同种类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附着生物膜及周围环境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在水环境中得到了20%~35%的吸收利用,下游水体中COD、浊度和色度呈现升高趋势.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中细菌群落与周围环境(土壤、底泥和水体)及再生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的细菌群落存在差异:在群落多样性上,其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低于土壤和底泥中细菌但高于水中浮游细菌;在群落结构上,其优势菌属及对应相对丰度与其它样本不同,主要优势菌属有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分别占比7%~40%.沉水植物种类和再生水水质(BOD5、TN、NH4+-N和TP)均会影响植物附着细菌群落,但水质对附着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植物种类,且水质也会影响沉水植物附着细菌群落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氮磷浓度较高区域氮循环与磷循环功能基因相对丰度较高.研究结果为揭示沉水植物附着细菌群落特征和优选沉水植物种植种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酸胁迫对铜藻早期生长阶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低pH胁迫对大型藻类早期生长的影响,以铜藻 Sargassum horneri 为研究对象,设置pH=3.5、4.5、5.5、6.5处理组和自然海水对照组,以不同处理时间分别对铜藻孢子和幼体进行胁迫实验。孢子实验中,于铜藻孢子附着前、后对其进行15、30、60、120 min的酸胁迫,以附着率和脱落率表征低pH对孢子附着的影响;幼体实验中,持续将铜藻幼体暴露于酸性条件下,以脱落死亡率表征pH对幼体的致死效应。结果显示,在短时间酸胁迫下,酸度对铜藻孢子附着的影响显著,附着率随pH值的下降而降低;胁迫时间对孢子的附着影响显著,附着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H值与胁迫时间无交互作用;而当孢子已充分附着后,短期酸胁迫并没有显著影响孢子体的存活。在长时间酸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所有处理组铜藻幼体的存活率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低pH会对铜藻孢子、幼体的存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铜藻早期发育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罗非鱼-附着藻-沉水植物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超 《生态环境》2010,19(10):2511-2514
在浅水富营养化湖泊中,沉水植被是决定湖泊清水态或混水态的关键因子。而附着藻对沉水植物强烈的遮阴作用以及对碳源、营养盐等资源强烈的竞争,成为限制沉水植物群落生长和发展的关键因子。罗非鱼作为一种杂食性鱼类,具有牧食附着藻的能力,其下行效应(top-down effe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附着藻对沉水植物生长的这种不利影响。因此,作为我国南方水体中的优势种类,适当种群密度的罗非鱼在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是可加以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附着藻的生长和发展,有利于浅水湖泊的生态修复和管理。同时,罗非鱼也具有通过摄食、排泄等活动加速水体氮、磷营养盐再生,牧食浮游动物、沉水植物等不利的一面。因此,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条件下,需要对罗非鱼-附着藻-沉水植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生态系统对罗非鱼的响应,这对我国南方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恢复与管理,尤其是沉水植被的重建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水体的营养水平对苦草(Vallisneria atans)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室外控制条件下,以太湖梅梁湾水体现状营养水平(ρ(TN)为5 mg/L和ρ(TP)为0.2 mg/L)为依据,研究营养盐含量升高对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满足光补偿点及无种间竞争等的条件下,苦草在营养水平为ρ(TN)>10 mg/L和ρ(TP)>0.4 mg/L的水中也能成活.②随着营养盐含量的升高,苦草生物量的增长率逐渐降低,当水中ρ(TN)达到10 mg/L和ρ(TP)达到0.4 mg/L时,苦草的生物量开始减少;营养盐含量升高对苦草叶片特征的影响不明显,而苦草根状茎的生物量却随着营养盐含量的升高而逐渐减少,当水体营养水平达到ρ(TN)为10 mg/L和ρ(TP)为0.4 mg/L时,除叶片长度外,苦草的其他形态指标值均显著下降.③在梅梁湾水体现状营养水平的基础上,当水中磷含量增加1倍时对苦草生长造成的抑制作用大于氮含量增加1倍时;当二者均增加时,对植物生长造成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汽车制动系统的原理及结构性能的探讨,进一步掌握整车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制动系统的匹配计算.  相似文献   
20.
太湖环棱螺牧食活动对苦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6年9—10月在太湖“863"项目试验基地进行环棱螺(Bellamya sp.)对苦草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经过5周的生长,对照中苦草生物量增加得不多;而各螺处理中苦草生物量的增长非常明显,且与所投放的环棱螺的密度呈正相关关系,放养20,40和80个螺的处理中苦草生物量的增长率分别为对照的4.5,5.3和6.2倍. 另外,环棱螺对苦草根系的影响,表现为各螺处理中苦草根状茎生物量均大于对照,而根须生物量和根须数均小于对照. 与以上现象相反的是,放养20,40和80个螺的处理中苦草表面附着生物的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分别低于对照的33.3%,54.8%和53.7%. 说明螺与沉水植物共存时,对沉水植物生长及繁殖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浅水湖泊中放养适当密度的环棱螺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沉水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