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30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228篇
基础理论   98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中国水旱灾害危险性的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灾与旱灾之间,不论在形成的原因上或是在治理措施上,都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的洪水和干旱灾害同时并存,近年来我国遭受极端水旱灾害事件的次数比以往增加很多。基于县域统计单元的水旱灾害信息,以总时段(1949—2005年)、分时段(1956—1965年,1996—2005年)、分季度和分月份4种时间尺度来划分,选取2359个县域单元上的灾害频数作为衡量水旱灾害危险性的指标,主要从危险性整体转移、高危险区转移、转移的形成因素以及高危险区的防灾减灾对策几个角度,探讨了中国水灾、旱灾以及水旱综合灾害的危险性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近57年来,中国水旱灾害危险性的整体格局呈现东西分异,东部远远高于西部,这是气候一地貌一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1956—1965年,我国水旱灾害危险性格局的东西分异明显;1996—2005年,水旱灾害危险性格局不变,高值区域明显增大,向东北、西北、南方扩展。水旱灾害危险性格局的季节变化显著,整体呈现夏季水旱灾害危险性高,春季次之,秋冬季危险性低的状况;月变化与降水带的推移和承灾体的月变化相似,7月水旱灾害危险性达到峰值。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水旱灾害风险区划以及水旱灾害高危险区的减灾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2.
196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暴雨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揭示西北地区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该地区109个站44年(1961—2004年)的日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暴雨的气候变化。研究指出,西北地区平均每年有40站次的暴雨;暴雨频次最少的地方在中西部,最多的地方在东部;4—11月都可能出现暴雨,其中6—9月占93.1%。暴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年差异较大,最早可发生在4月初,最迟到7月中旬发生;最早8月初结束,最迟11月中旬结束。区域性暴雨平均每年发生4.7场次,主要发生在6—9月;第一场区域性暴雨平均日期为7月2日,最早出现在4月初,最迟在9月下旬;最后一场区域性暴雨平均日期为8月31日,最早结束于6月中旬,最迟结束于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83.
1以高锰酸盐指数为代表的有机污染为其主要污染特征 "九五"期间,黑龙江黑河-逊克江段水体仍以有机污染为其基本特征,有机物在污染物的构成中占有绝对比例,其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构成百分比分别为76.28%、23.72%.  相似文献   
84.
高浓度CO2对红松根际及根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于2003年的7~9月中旬对高浓度CO2(700和500μmol·mol-1)处理下的红松幼苗根和根外0~1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红松根和非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部分细菌物种的出现,或原有细菌数量的丰富以及原有物种的消失或其数量被削弱的现象,但主要建群种未变.  相似文献   
85.
丛枝菌根化大青杨苗木根际微域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接种AM菌根真菌的大青杨苗木根微区进行系统研究,发现AM菌根真菌对宿主根微域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试验中选用的Glomus mosseae、G.intraradices、G.sinuosa、G.versifopme等4种AM菌根真菌都与盆栽大青杨苗木形成了菌根复合体。其中G.mosseae、G.intraradices侵染效果最好,侵染率分别是64.4%、67.4%。受两种菌侵染的苗木的生物量分别是对照处理的2.59、2.13倍。AM菌根对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没有产生影响,但使根面、根系上的细菌、放线菌、固氮菌的数量显著增加。AM菌根增加了根土壤磷酸酶、脲酶、蛋白酶的活性,各种酶活性增加量与苗木菌根侵染率呈显著相关。AM菌根使根pH值降低,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负相关。接种苗木的根土壤中,可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N、P元素出现富集现象,与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6.
有机酸对根际土壤中铅形态及其生物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李瑛  张桂银  李洪军  魏静 《生态环境》2004,13(2):164-166
采用根袋盆栽试验和连续浸提方法研究外源柠檬酸、EDTA对根土壤中Pb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能明显活化根土壤中的Pb,高浓度(3mmol/L)比低浓度(0.5mmol/L)的柠檬酸对Pb的活化能力强;EDTA在低浓度(0.5mmol/L)时对Pb的活化能力就很强。柠檬酸、EDTA能增强土壤Pb的毒性,提高小麦根部对Pb的吸收,并促进Pb由根部向地上部转移。  相似文献   
87.
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形态分析技术研究了北方地区常见农作物对污染土壤中铅(Pb)、锌(Zn)的形态转化及其植物有效性的影响。土壤Pb、Zn形态分析结果显示,与非根土壤相比,多数作物根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Pb比例降低,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Pb则显著增加;Zn则表现为可交换态比例略呈降低趋势,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与有机质结合态升高,残渣态Zn则大幅下降。这提示,作物根土壤Pb存在由松结合态向紧结合态转化的现象,从而植物有效性降低;而根土壤Zn的形态变化则与Pb相反,即由紧结合态向松结合态转化,相应地提高了Zn的植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88.
小麦/玉米间作作物根系与根际微环境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根箱模拟试验和水培试验,测定小麦/玉米间作条件下根系的分布与根养分的含量,初步探讨了间作对作物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显著提高了各层土壤中小麦根的重量,同时提高了小麦、玉米的根系数量和地上部生物量,使生长前期根系大小发生较大变化,而对根系活力影响较小。间作使玉米根土速效N含量增加,速效P、K含量降低;使小麦根土N含量降低,P、K含量提高。小麦与玉米间作以后,根系分泌有机酸的种类明显增加;而植株体内和根系中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却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89.
烟区烟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烟草根和非根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之间的相互关系尚缺乏系统研究。对南阳烟区6种土壤包括黄褐土和黄棕壤等共13个取样点的烟草根和非根土壤的分析表明,根与非根微生物之间没有对应相关关系。根土壤真菌数与解钾菌数、硝化细菌数显著正相关;非根土壤荧光假单胞菌数与细菌芽孢数极显著正相关,氨化细菌数与放线菌数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容重和空隙度显著相关的仅有根真菌数(正相关)。与土壤全氮呈显著正相关的分别有根荧光假单胞菌、纤维素分解菌(正相关)以及根解磷菌和非根真菌(负相关)。土壤全C与根细菌总数显著负相关。土壤pH与非根纤维素分解菌显著正相关。速效P与非根放线菌数呈显著正相关。根土壤蛋白酶活性与根细菌总数极显著负相关。非根土壤蛋白酶活性则分别与非根放线菌和解钾菌显著正相关。根土壤脲酶活性分别与根真菌、解磷菌显著正相关,非根脲酶活性则与非根纤维分解菌显著正相关。非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非根细菌总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0.
北京及近中国海春季沙尘气溶胶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北京和近中国海气溶胶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沙尘气溶胶浓度呈现显的年示变化,该变化与沙尘源区及主要输送通道上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合气溶胶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计算了北京春季沙尘气溶胶家度。结果表明1971-1995年北京春季沙尘气溶胶浓度总体呈递砬趋势,但进入九十年代,这种递减趋势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