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2篇
  免费   460篇
  国内免费   782篇
安全科学   169篇
废物处理   125篇
环保管理   163篇
综合类   1980篇
基础理论   300篇
污染及防治   641篇
评价与监测   77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大米草对污水中N,P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报道一种海滩盐沼植物-大米草,在引入贵州高气气候条件下生长后,对污水中N、P的净化研究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大米草具有很强的经N、P的能力。  相似文献   
232.
废水的生物除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磷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该文介绍了去磷机制的假说:生物诱导的化学沉淀作用、生物过量积磷作用。介绍了生物除磷的原理:聚磷盐化学、聚磷盐的作用、积磷细菌以及积磷细菌在污泥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33.
水质砷污染及除砷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砷化物的理化特征和砷污染过程,复习了传统的水质除砷方法和效果。重点阐述了高分子粘合剂并用滤膜分离技术在水质除砷方面的应用。当地下水PH值为7.0,含砷浓度为0.3×10^-6时,按1×10^-6浓度投放粘合剂DADMAC,经聚醚砜膜过滤后,砷去除率达100%。  相似文献   
234.
李继香 《环境工程学报》2014,8(7):2901-2905
实验对比考察了常规混凝和加载磁混凝工艺对微污染河水中COD、浊度和TP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系统研究了混凝剂用量、磁种加载量、搅拌条件和药剂投加顺序等因素对加载磁混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载磁种后沉淀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从常规混凝工艺的50.1 μm显著增加到68.6 μm;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混凝工艺,尤其对浊度和总磷的去除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实验最优条件下COD、浊度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4.17%、99.28%和75.82%;并且加载磁种后可减少50%以上的混凝剂投加量,同时大大缩短沉淀时间。  相似文献   
235.
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传统进水/曝气和改良型分段进水的交替缺氧-好氧(A/O)2种运行模式对CAST工艺的快速启动及脱氮除磷性能稳定维持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进水/曝气运行模式下,系统达到最佳营养物去除性能所需启动时间30 d,稳定运行阶段TN平均去除80.66%,磷的去除率维持在66.30%左右;采用改良型交替运行模式,反应器达到稳定运行状态仅需18 d,系统稳定运行时TN平均去除81.36%,磷去除率稳定维持在90%以上,出水磷浓度在0.3 mg/L以下,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A(GB8978-2002)。研究还发现,传统运行模式下,由低温引起的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导致系统污泥严重流失,反应器几乎丧失污染物去除性能;而低温对交替运行模式下的反应器除磷性能几乎没有影响,总氮去除则因氨氮不完全硝化而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236.
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磷去除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后可产生高浓度挥发性有机酸(VFAs),其中的乙酸和丙酸是增强生物除磷(EBPR)工艺的有利基质.但水解酸化液中含有大量的磷,如不进行处理就作为碳源回用到污水处理工艺中,势必增加除磷负荷.利用鸟粪石沉淀法可以去除污水中的磷.对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形成鸟粪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正磷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2.5%和83.8%.  相似文献   
237.
针对零星居民点的污水处理,开发了射流曝气周期活性污泥法工艺.它是一种连续进水、周期性间歇曝气的改良型SBR工艺,也是一种时间程序和空间程序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工艺,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试验表明,在水力负荷4 m3/d,曝气周期为每2 h曝气15 min、静置105 min的条件下,出水COD为48.8~53.5 mg/L,去除率达79.4%~80.5%;出水TN为2.81~3.98 mg/L,去除率达82.4%~89.4%;出水NH3-N为0.36~0.78 mg/L,去除率高达96.4%~98.4%;出水TP为0.63~1.18 mg/L,去除率为67.2%~78.9%,均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B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38.
进行了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基于不同土壤、不同管径、不同植物的协同效应,对比研究了不同系统处理污水中有机物、氮、磷和SS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不同管径及不同植物组成的系统,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氮、磷和SS的去除效果差别较大。中试系统对COD、总磷、氨氮、总氮和SS的最佳去除率分别达到86.13%、90.20%、61.24%、65.49%和97.43%,对应的出水COD、总磷、氨氮、总氮和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4.29、0.69、22.13、26.19和5.56 mg/L。分析表明,进水SS浓度过高、外界温度下降等共同作用是导致系统对生活污水中NH4+-N和TN的去除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9.
姜诚 《环境教育》2014,(9):8-10
正今年9月16日,是第20个国际臭氧层保护日。在国内对这个重要环境日的反应几乎是悄无声息的气氛中,本刊记者采访了我国臭氧层保护研究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建信。胡建信是国内最早一批参与臭氧层保护研究的专家。自1990年代初以来,他先后参与了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  相似文献   
240.
探讨无回流间歇曝气系统 (简称 NBIAS) ,处理城市污水的污泥龄 ( SRT)对脱氮除磷及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通过原污水流程试验和人工合成污水静态模拟实验 ,试验结果表明 :在水温为 2 0℃~ 30℃ ,污泥负荷为 0 .2 5~0 .45kg CODcr/ kg MLSS· d,SRT为 1 8~ 2 2 d,HRT为 8~ 1 0 h时 ,利用原污水作为碳源 ,NBIAS在保持较高的 CODcr去除率的同时 ,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均在 80 %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