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4篇 |
免费 | 65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3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38篇 |
综合类 | 176篇 |
基础理论 | 25篇 |
污染及防治 | 27篇 |
评价与监测 | 28篇 |
社会与环境 | 14篇 |
灾害及防治 | 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91.
为解决传统车道保持系统控制精度较差、驾驶员模型对大曲率道路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对传统预瞄加速度驾驶员模型非零频率点进行泰勒展开以改进模型;利用驾驶模拟器试验数据和快速傅里叶方法(FFT)研究双移线道路下的主要转向频率,并搭建Simulink/CarSim联合仿真模型以验证改进前后驾驶员模型的双移线路径跟踪精度。仿真试验表明:改进后模型的横向位移误差比改进前明显减小,车速为60、70和80 km/h时的最大横向位移误差比改进前分别降低了0.2、0.15和0.11 m;与常规道路人工势场车道保持系统的对比,改进驾驶员模型能够更好地控制车辆跟随期望路径行驶,体现出良好的车道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292.
以系统降解效能和产甲烷量最大化为目标,分别考察不同有机负荷(8.93、10.71、13.39 kg·m-3·d-1)及进料频率(1、2、3次·d-1)下厨余垃圾中温厌氧消化系统运行过程中甲烷产量、SCOD、氨氮、pH和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变化,旨在明确系统负荷边界及进料频率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的有机负荷存在最优值,系统累计产甲烷量随负荷的增加而升高,随后降低,有机负荷为10.71 kg·m-3·d-1时获得最大累计产甲烷量37.17 L,VS降解率72.58%.负荷增加系统稳定性下降甚至失稳,各物质出现积累,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增加进料频率可优化系统运行参数,显著提高系统产气和产甲烷量,进料频率较高时,运行周期内系统的甲烷产量及产率最高,分别达到45.03 L和0.738 L·g-1,呈线性增长,增加进料频率可提高系统对氨氮的耐受能力,显著提高系统稳定性,明显改善VFA和丙酸积累问题. 相似文献
293.
在复杂软弱地层条件下,为有效抑制人工冻结冻胀融沉,可采用水泥土改良后人工冻结二次加固,水泥土冻融后的动力学特性,对地铁隧道长期运营至关重要。运用 GDS 动三轴仪研究水泥掺入比、振动频率及振次对冻融水泥土动应变、动弹性模量及动阻尼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水泥土水泥掺入比越大,滞回圈面积越小,呈现先快后慢发展的趋势,其累积塑性应变最大减小 50%;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动弹模随振动次数的增加而非线性减小,随振动频率升高、水泥掺入比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动阻尼比随振动次数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随振动频率升高、水泥掺入比的增大而线性减小,并存在变化临界值;软土水泥土冻融前后的动力学特性有一定差异,一次冻融后的强度较冻融前减小 6%;工程中联络通道周围产生非均质冻融水泥土水泥掺量应大于 5%;地铁长期循环荷载的后期作用对软土水泥土加固冻融后的动力学特性影响很小,工程中可以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294.
借助自行搭建的便携式电阻抗测试系统,对额定载重量41 t的龙门起重机进行加载过程监测。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确定起重机加载时的应力分布云图,选择应力集中部位作为监测点。选择4个监测频段,在起重机加载前、加载中和加载后分别对压电传感器进行电阻抗信号测量。结果表明,随着测量频率的增大,压电传感器电阻抗幅值整体上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高频段范围内电阻抗峰值和谷值数量更多,对于结构损伤监测的灵敏度更高。当被监测起重机金属结构无裂纹损伤时,整个加载周期内,电阻抗峰值和谷值对应频率不发生偏移。 相似文献
295.
针对上覆土层斜坡场,利用显式有限元方法,定量分析 SV 波入射下地震动的放大与斜坡角度、覆盖层的厚度以及覆盖层与下卧基岩阻抗比的关系。研究表明,当斜坡角度大于 60°、覆盖土层厚度大于 1/4 斜坡高度时,在离坡顶点两倍斜坡高度以内,存在一个较一维土层明显的放大区域。在这一区域内,放大倍数最大值位于坡顶点,放大倍数随斜坡角度和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到坡顶点距离的增大和土层与基岩阻抗比的增大而减少。当土层与基岩阻抗比较低时,最大放大倍数可达一维土层的 2.3 倍。在这一区域内,斜坡地形土层基本频率约为一维土层的 0.8~0.95 倍。当斜坡角度<45°或覆盖层厚度小于斜坡高度的 1/4 时,斜坡对一维土层放大的影响显著下降。还利用最小二乘法和数值模拟结果拟合了显著放大区域的放大倍数与斜坡角度、覆盖层的厚度以及阻抗比的简单估计关系式。结果可为上覆土层的斜坡场地地震动参数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96.
目前评估浮放馆藏文物的地震安全性时,未充分考虑博物馆-展柜-文物系统的影响,并通常忽略展柜的动力特性。考虑文物与展柜间浮放界面及结构的非线性、展柜的自振频率和等效为矩形刚体的文物,给出了博物馆-展柜-文物系统解耦的有限元建模方法。以受三条单向地震波作用的某四层框架结构为例,考虑位于地面及不同楼层的四种展柜,对发生纯滑移、纯摇摆及滑移-摇摆运动的三类文物响应进行了分析,并与纯滑移和纯摇摆文物的理论运动方程所得响应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频率为 10 Hz 的展柜中文物的滑移和摇摆响应最大,20 Hz、30 Hz 和刚体展柜中文物的响应接近;随着楼层升高,文物的最大滑移量和摇摆角均增大;文物发生滑移-摇摆运动时的最大滑移量与摇摆角分别小于相同摩擦系数下纯滑移和相同宽高比下纯摇摆的文物,并随着文物宽高比和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97.
何宁辉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7,(1):12-15
针对目前局部放电带电检测仪器缺乏统一检验规范的问题,根据超声波和暂态地电位局部放电检测仪检测原理与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实验室线性度误差校验结果,综合分析了信号幅值、频率、背景噪声对检测仪器线性度误差的影响,提出了用线性度误差表征超声波和暂态.地电位局部放电检测仪器性能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局部放电带电检测仪器线性度误差检测实验中,选择合适的信号幅值、频率对于检测结果的精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98.
大跨度空间网架结构健康检测中杆件轴力无损测试方法至关重要。繁杂和不便现场实施的轴力测试已经影响到健康检测的实用性。探索频率法测试杆件轴力影响因素的变化直接关系到该方法的实用性。针对影响频率法测试空间网架结构杆件轴力的因素研究,能使频率法测试结构杆件轴力时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得到精确的数据。通过杆件模型试验分别考虑了杆件轴力、杆件长度、截面及边界条件4因素对杆件自身频率的影响,基于梁弯曲振动理论与数值计算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杆件长度、截面及边界条件对杆件自身频率影响较大,杆件轴力对杆件频率影响相对较小,但4个因素对杆件频率影响均呈线性变化且影响程度各不同,可以为频率法测试结构杆件频率时提供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99.
渗滤液回灌能加速生化反应器填埋场的稳定,而回灌参数决定了回灌加速效果.为研究不同回灌条件下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以选择最佳回灌参数,在考虑含水率、VFA浓度和温度对垃圾降解影响的条件下,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 5.0建立了二维降解-渗流-温度耦合回灌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并采用本模型模拟单次回灌量为4 L的点源回灌,回灌频率分别为1、2、3 d·次-1,结果显示2 d·次-1的回灌条件下填埋场最先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对比分析VFA浓度、垃圾降解速率、甲烷菌浓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回灌频率更有利于填埋场加速进入甲烷化阶段,而在确保含水率低影响的情况下低回灌频率更有利于进入稳定化阶段,因此实际工程中要综合考虑以选择合适的回灌参数. 相似文献
300.
随着减振降噪及消声技术的发展,水声探测技术逐渐向低频段延伸。相应地,对适用于超低频频段且具有高灵敏度的水听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该研究基于有限元理论,对4种形式的声压水听器进行了灵敏度对比分析,构建了超低频、高灵敏度声压水听器的系统模型;通过仿真,得到了其前二阶模态,空气及水中的导纳曲线,以及声压接收灵敏度,仿真结果表明,超低频频段内,该研究设计的声压水听器在空气及水中的频响曲线平坦。基于仿真结果进行了样机制作,对所研制的实物样机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种声压水听器具有良好的超低频响应特性以及较高的灵敏度。通过对实物样机的测试,验证了其实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