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03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为阐明早稻与晚稻生长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对秸秆还田的响应,以福州平原红壤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对秸秆还田后早稻田和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包括粒径0.25 mm团聚体的百分含量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和分型维数(D)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对照样地,0~40 cm土层中早稻与晚稻生长期土壤均表现为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以微团聚体(0.25 mm粒级团聚体)为主,团聚体粒级越大,含量越少;秸秆还田对0~40 cm土层中早稻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总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但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粒径0.25 mm)含量(p0.05),并显著减少了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含量(p0.05);秸秆还田对早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GMD和D值影响均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值,显著降低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D值(p0.05);秸秆还田对早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晚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p0.05).  相似文献   
82.
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减少稻田氮磷流失的有效耕作措施,以南方典型黄壤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连续7 a(2008—2014年)秸秆还田(RFS)替代38.7%的N、40.8%的P2O5和42.7%的K2O晚稻化肥投入与常规化肥(RF)处理对双季稻产量、地表径流中ρ(TN)、ρ(NH4+-N)、ρ(NO3--N)、ρ(TP)、ρ(DP)(DP为溶解态总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不仅可从源头上减少晚稻化肥投入,还可降低稻田径流液中氮、磷养分含量,分别使TN和TP流失量减少12.6%、9.7%;氮流失主要以DIN(可溶性无机氮)为主,DIN/TN(DIN输出量在TN输出量中所占比例)为66.2%~70.8%;磷流失主要以DP(可溶性磷酸盐)为主,DP/TP(DP输出量在TP输出量中所占比例)为60.1%~65.9%;秸秆还田处理下早稻较常规化肥处理有增产趋势,增幅为4.5%~10.1%,晚稻有减产风险,但减产差异不显著,平均减幅为6.3%.因此,秸秆长期还田是一种秸秆资源有效利用和节肥增效减失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83.
周永学  陈静  李远  侯振安  闵伟 《环境科学》2022,43(4):2192-2203
咸水长期灌溉会增加土壤盐分,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不利影响,改变土壤细菌的多样性.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微环境,进而影响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试验设置淡水(FW,0.35 dS·m-1)和咸水(SW,8.04 dS·m-1)两种灌溉水盐度,在每个灌溉水盐度下秸秆用量分别为0 kg·hm-2和6 000 kg·hm-...  相似文献   
84.
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呼吸是大气CO2的重要来源,而我国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该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揭示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为农作措施对碳循环的影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覆盖免耕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土壤CO2全年平均释放量为13.2 g·m-2·d-1,分别比还翻处理和清翻处理增加8.38%和27.6%.所有测定时间中,除去2007年4月24日外,在其余取样时间里处理之间CO2释放量均呈差异显著.不同处理土壤呼吸均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动态变化,7月是全年的呼吸高峰期,覆盖免耕在5月多出一次高峰期.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全年土壤呼吸的最低峰值比最高峰值降低77.1%,显著高于清茬翻耕和还田翻耕,表明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呼吸季节性变化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85.
旱地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以全球增温潜势表示)主要取决于土壤固碳速率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量.基于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综合分析2010~2017年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2014~2017年N2O排放通量的观测结果,定量评价秸秆还田对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固碳速率、N2O年排放量和全球增温潜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秸秆还田能改变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MBC)含量,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SMBC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理解秸秆还田下土壤养分周转与碳循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1-2022年公开发表的68篇文献,建立了839组包含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下SMBC含量的数据库,按照气候类型、种植方式、耕作方式、秸秆种类、施氮量、秸秆还田量进行分组,采用Meta分析对秸秆还田条件下SMBC含量变化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1)秸秆还田显著提升SMBC含量(51.4%,置信区间为0.373-0.654),且对不同土层SMBC含量的提升效果不同,浅层和深层SMBC含量分别提升47.9%和42.7%。2)秸秆还田下温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SMBC含量分别增加71.0%和35.8%,但在温带大陆气候区对SMBC含量影响表现出显著负效应,降低幅度为35.6%。3)不同耕作方式下旋耕(99.2%)对SMBC含量的增幅影响最为明显,约为常规耕作和免耕下的2.4倍和4倍。4)旱地秸...  相似文献   
87.
编辑同志:你们好!每到"三秋"和"三夏"季节,农民为抢收、抢种,把剩余秸秆绝大部分在田间直接焚烧处理,这样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极易引发火灾事故,特别是在公路两侧焚烧秸秆,严重影响了机动车行驶的安全,交通事故频发,由此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现在,"三秋大忙"已经开始,各地纷纷按照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召开秸秆禁烧会议,因此,如何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题,是我们当务之急。据初步分析,农民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一是收割机在收割时为方便作业,节约成本,往往留茬较高,不利于下一季的耕作;  相似文献   
88.
农户是秸秆机械化还田服务的直接受益者,从农户视角来评价秸秆还田服务绩效水平,并诊断其可能的障碍因子,可为提高秸秆还田服务绩效提供决策依据。从秸秆还田服务过程和秸秆还田服务结果两个阶段、农户经济人属性和社会人属性两个方面构建秸秆机械化还田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通过对冀、鲁、皖、鄂四省农户的问卷调查,评价秸秆机械化还田服务绩效水平及障碍因子。结果显示:山东省秸秆机械化还田服务绩效水平为“优秀”,河北省的绩效水平“一般”,湖北省和安徽省绩效水平“较差”。秸秆机械化还田服务绩效水平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农户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结果的评价,其次是还田过程阶段的评价;影响秸秆机械化还田服务绩效水平的主要因子为还田服务后社会发展情况、耕地病虫害情况、还田政策补贴及还田后耕地熵情的评价。为此,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服务的绩效水平,加强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服务的宣传推广,积极完善秸秆机械化还田补贴等政策措施,提高还田后配套化设施及服务供给,应是当前政策关注的重心。  相似文献   
89.
预处理对打捆麦秸贮存和厌氧生物产沼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秸秆的长期贮存是秸秆沼气工程长期运行的重要保障,预处理是提高秸秆产气性能的常用方法.为此研究了打捆麦秸贮存与预处理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了麦秸预处理后打捆贮存前后麦秸理化特性、物质结构以及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将麦秸直接打捆后贮存120 d,对麦秸理化特性、物质结构及产气性能的影响均不明显,影响最大的是堆体上层的麦秸,产气量也仅下降了7.40%;将麦秸用NaOH处理后打捆贮存对提高麦秸干物质(total solid,TS)产气量有一定促进作用,麦秸TS产气量较未贮存麦秸和直接打捆贮存后的麦秸(CK)分别提高了7.02%~8.31%和5.68%~16.96%,对麦秸理化特性的影响不明显;麦秸经尿素处理后打捆贮存,不利于麦秸后续产沼气,麦秸TS产气量较CK下降了2.8%~7.71%;麦秸贮存过程中,将麦秸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对麦秸有机物的保存及后续产沼气利用均不利,但影响并不显著,CK和尿素处理堆体上层麦秸TS产气量分别下降了7.40%和4.25%.  相似文献   
90.
探讨高量秸秆还田模式协同配施芽孢杆菌等功能菌群对沙化土壤的培肥潜能,解析土壤碳氮磷组分和菌群功能活性的变化特征,可为高效提升沙化土壤肥力提供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CK)、高量还田梯度分别为6.00 kg ·m-2(ST1)、12.00 kg ·m-2(ST2)、24.00 kg ·m-2(ST3)、6.00 kg ·m-2+芽孢杆菌(SM1)、12.00 kg ·m-2+芽孢杆菌(SM2)和24.00 kg ·m-2+芽孢杆菌(SM3)这7个处理组.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土壤农化分析方法测定土壤化学性质.结果发现:①高量秸秆还田协同配施芽孢杆菌显著降低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②高量秸秆还田单一模式显著富集变形菌门,降低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配施芽孢杆菌对细菌群落结构变异性的影响更显著,在属水平上表现为假单胞菌、罗河杆菌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③基于FAPROTAX的功能预测发现:高量秸秆还田配施芽孢杆菌显著提高了土壤菌群对有机物质的分解潜力和氮组分转化潜力;④与对照相比较,高量秸秆还田配施芽孢杆菌显著提升了ω(SOM)、ω(TP)和ω(AP),分别提高了31.20~32.75 g ·kg-1、0.11~0.18 g ·kg-1和29.69~35.09 mg ·kg-1.因此,高量秸秆还田配施芽孢杆菌可显著提升沙化土壤有机质与磷组分含量、细菌功能活性与有益菌属丰度,对旱区沙化中低产田地力快速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