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87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302篇
基础理论   137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411.
研究了根生沉水植物菹草对富营养和重金属等污染的滇池水体和底泥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菹草对水体和底泥中的P、N、Pb、Zn、Cu、As有较大的吸收、富集量,单位生物量的菹草对N、Cu的富集量>水葫芦>茭草>芦苇,P、Zn则>茭草>芦苇;对底泥中N、P、Cu、Pb的吸收系数>水葫芦,尤以N、P为最显;研究还表明,植物对水体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富集量和净化效率与生物量大小有关,当菹草保持其群体覆盖率为50%时,生物量最大,净化效率也最大。  相似文献   
412.
Phosphorus (P) is one of the main limiting plant nutrients in most tropical soils. Acquiring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on soil P status is essential for evaluating its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 agroecosystem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how land-use shifts from semi-permanent food crop systems (CF) to plantations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TP) and Eucalyptus grandis (EP) impact on both organic and inorganic P species. Determination of phosphorus status combined a P sequential fractionation procedure and 31P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Sequentially extracted pools included available P by 0.5 M NaHCO3, Al/Fe-P by 0.1 M NaOH, Ca-P by 0.5 M HCl and residual P by 0.5 M H2SO4 after ignition at 550 °C. Soil total P (STP) varied significantly across land uses (P<0.05) with the lowest mean value (1025.6±23.1 mg kg−1) occurring under CF and the highest (1698.0±86.1 mg kg−1) under TP. The largest P-pools were NaOH-P (47–51% of total soil P) and H2SO4-P (25–32%). NaHCO3-Pi under fertilized land uses (CF and TP) was greater than 12 mg kg−1 indicating that these systems were sustainable. Unfertilized EP was P-deficient, probably as the result of organic-matter accretion and subsequent P immobilization in organic forms. 31P NMR revealed that 88–89% of P compounds in NaOH extract were organic with monoester-P accounting for 59.1–60.8%. This was followed by diester-P (9.8–12.4%), teochoic acid (8.4–10.1%), orthophosphate (8.8–9.7%), unknown compounds (7.4–8.4%), pyrophosphate (1.1–4.6%) and phosphonate (0–1.3%). EP had higher diester-P and no phosphonate compound whereas CF had substantial amount of pyrophosphate (4.6%) and less orthophosphate and teochoic acid.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last P compounds are easily mineralizable P forms participating actively in plant P nutrition.  相似文献   
413.
IntroductionDuststorms,whichremovelargequantitiesoftopsoil,playamainroleintheevolutionoflandscapesinaridandsemi aridlands.Occurrenceofduststormdependsonanumberofenvironmentalfactors,includingsedimentavailability ,soilerodibilityandwinderosivity .Inrecent…  相似文献   
414.
从长期受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土壤中获得1株高效降解菌BB-1,经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为了考察菌株的降解特性,将10和20 mg·L~(-1)的苯并[a]芘(B[a]P)加入到培养液中并在30℃下振荡培养8 d.结果表明,BB-1对不同浓度的B[a]P的降解率分别为52.1%和23.5%,B[a]P浓度为10 mg·L~(-1)时降解效果更优.将不同重金属外加到培养液中,Cu2+(50 mg·L~(-1))和Cd2+(100 mg·L~(-1))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BB-1对B[a]P的生物降解作用,但菌株仍有很强的耐受性;Zn2+(200 mg·L~(-1))和Pb2+(300 mg·L~(-1))会显著影响降解效果.为了研究菌BB-1与植物的联合降解修复作用,通过对比研究将该菌株加入到种植紫茉莉的B[a]P污染土壤中,在未加入BB-1的污染土壤中,紫茉莉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对B[a]P的降解率分别为27.42%±1.99%和51.31%±3.06%,在加入BB-1的污染土壤中降解率分别为68.22%±1.21%和77.16%±0.62%,可见加入菌株BB-1后能显著提高紫茉莉对土壤中B[a]P的降解效率.为确定降解作用的菌株来源,分别对比了非根际和根际土壤中的B[a]P含量,发现在开花期和成熟期任何一种处理的根际土中B[a]P残留浓度都小于非根际土,说明土壤中B[a]P的去除主要是源于根际的作用.在植物修复的基础上,添加能耐受一定重金属浓度的高效B[a]P降解菌,能提高B[a]P降解率,有望为日后大规模田间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415.
A simple and efficient biosorbent prepared from powdered mycelial biomass of Ceriporia lacerata was used to removal Crystal Violet, poorly degraded as recalcitrant molecule by microorganism.  相似文献   
416.
不同N、P水平对龙须菜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海水N、P营养水平对龙须菜的生长、光合作用及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N、P加富对龙须菜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而N、P同时加富可以显著促进龙须菜的生长;其相对生长速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P加富处理在培养后期相对生长速率显著增加;N加富促进了龙须菜的光合作用,使藻胆蛋白和可溶性蛋自含量显著提高,可溶性搪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417.
溶液条件对磷酸钙沉淀法回收磷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磷酸钙沉淀法是从富磷废水中回收磷的主要工艺.为优化工艺,利用批次沉淀实验、热力学模拟计算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溶液pH值、初始Ca/P物质的量比、碳酸根和腐殖质浓度对磷酸钙沉淀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Ca/P物质的量比为1.67,磷酸根浓度为0.35 mmol/L、0.70 mmol/L、1.4 mmol/L时,能够实现快速反应的最小pH值分别为9.5、9.0和8.0.最终沉淀产物以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羟磷灰石形态存在.pH=8.0时,碳酸根和腐殖质会抑制磷酸钙沉淀反应; 但pH>9.0时,它们对反应的影响甚小.提高溶液pH值和Ca/P物质的量比均可降低干扰,有效提高沉淀反应效率.调控溶液pH值和Ca/P物质的量比是利用磷酸钙沉淀工艺从废水中回收磷的关键.  相似文献   
418.
UV-B辐射对亚热带森林凋落叶氮、磷元素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UV-B辐射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采用分解袋法对自然和UV-B辐射滤减两种环境下亚热带6种代表性树种(杉木、马尾松、木荷、香樟、青冈和甜槠)凋落叶氮、磷元素的释放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凋落叶氮元素的动态表现为直接富集、释放-富集和释放-富集-释放3种模式,磷元素的动态表现为直接释放、富集-释放-富集和无明显变化3种模式.与对照相比,UV-B辐射滤减显著延缓了甜槠凋落叶氮元素及青冈和甜槠凋落叶磷元素的释放(P<0.05),但促进了香樟凋落叶磷元素的释放(P<0.05),对其他树种凋落叶的氮或磷释放无显著影响.凋落叶的初始氮含量和C/N比值不能解释氮释放动态,C/P比值可以部分解释磷的释放.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UV-B辐射在湿润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19.
添加钾矿粉对鸡粪堆肥中N、P和K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低品位含钾矿粉(PBMB)和其它添加剂对鸡粪堆肥除臭保氮和P、K含量的影响。在固定鸡粪和锯木质量比的堆肥中分别投加0%、10%、20%、30%、40%PBMP,接种0.2%EM菌堆肥发酵35d,连续测量各堆肥温度、pH值、NH3释放量和有效钾含量,得出钾矿粉最适投加量为20%~30%。在此基础上,在固定鸡粪、锯木和过磷酸钙质量比的堆肥中分别加入20%或30%钾矿粉、山土、粉煤灰和石英,接种0.2%EM菌剂堆肥发酵35d,测量各堆肥养分含量。结果表明,钾矿粉、过磷酸钙和锯木组合添加剂在调节堆肥温度,缩短堆肥腐熟时间,减少堆肥NH3释放量,提高堆肥中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方面效果最为显著,在35d后,其NH3平均减少率达到71.26%,全氮和速效钾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5.78%和75.96%,而速效磷含量与堆制前相比提高16.78%。结果说明可以通过采用添加钾矿粉的方法来降低鸡粪发酵中的氮素损失和提高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4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元素循环影响越来越显著,不可持续的家庭消费已成为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食物元素消费的研究也成为可持续消费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1988-2010年居民食物C、N、P元素消费的变化趋势及特点,探讨与其变化相关的经济、社会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0年全市食物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由49.33万t增长至106.36万t。但是人均食物消费量由321.28 kg/(人.a)降至301.32 kg/(人.a)。厦门市食物C、N、P消费总量均在上升,1988年食物C、N、P消费量分别为10.14、0.64、0.05万t,到2010年食物C、N、P消费量分别为17.29、1.21、0.11万t,分别增长了70.45%、88.91%、117.11%,与此同时人均食物C、N、P消费量却在降低,其变化趋势与人均食物消费量的变化趋势接近,但并不完全一致,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人均食物C消费量,下降了24.92%,其次是人均食物N消费量下降了16.79%,下降幅度最小的为人均食物P消费量降低了4.37%。这主要是由于食物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所致,粮食在食物C、N、P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持续下降,禽畜肉、瓜果、鲜蛋、奶制品等在食物C、N、P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城市家庭食物消费模式由"以粮食为主"向"以粮食和肉类、蔬菜为主"转变。通过将相关经济、社会因子与居民食物C、N、P消费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均GDP、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食物消费支出、食物价格指数、大学人口比重、平均家庭人口数,与食物C、N消费量均相关,与食物P消费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