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2篇
  免费   1032篇
  国内免费   2245篇
安全科学   969篇
废物处理   343篇
环保管理   420篇
综合类   5384篇
基础理论   1134篇
污染及防治   812篇
评价与监测   621篇
社会与环境   166篇
灾害及防治   280篇
  2024年   148篇
  2023年   404篇
  2022年   457篇
  2021年   452篇
  2020年   365篇
  2019年   423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318篇
  2015年   396篇
  2014年   644篇
  2013年   454篇
  2012年   497篇
  2011年   484篇
  2010年   441篇
  2009年   457篇
  2008年   501篇
  2007年   440篇
  2006年   469篇
  2005年   419篇
  2004年   382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大庆油田落地原油对土壤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庆油田是中国最重要的原油生产基地,开发建设50多年来,已累计生产原油18.2亿吨.不可避免地在油田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落地原油,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落地原油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有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对土壤的污染成辐射状分布,污染强度随污染源的距离增加而迅速降低,污染源周围污染最重的区域在0 m~40 m范围内,占总量90%以上,横向迁移范围确定在150 m以内;落地原油纵向迁移绝大部分集中在距土壤表面0 cm~10 cm范围内,竖向迁移一般不超过70 cm.落地原油污染土壤中主要污染物包括总烃、芳烃、酚、苯并[a]芘和硫化物,通过落地原油污染土壤的模拟实验可知总烃、芳烃、苯并[a]芘和硫化物含量,随原油浓度增加而明显增加,呈明显正相关性;其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470X-17.88、Y=0.119X-6.13、Y=0.0076X-0.30、Y=0.000055X 0.089.  相似文献   
132.
城市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对PM2.5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发展了南京大学城市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系统(NJU-CAQPS),在模式系统中引入了气溶胶模块.运用该系统对南京地区冬夏两季PM2.5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与实际观测资料对比,检验发展后的模式系统对于细颗粒物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南京市城近郊内冬夏两季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一般在半夜和清晨会出现较高浓度,午后至傍晚浓度较低.冬季浓度高于夏季,冬夏两季算例的浓度日均值之比为1.51.空间分布受到排放源位置、地面流场等因素影响.二次气溶胶在PM2.5中占相当的份额,冬夏两季算例中二次气溶胶在PM2.5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2%和15%,夏季二次气溶胶对PM2.5浓度贡献较冬季大.与实际观测资料的对比验证表明,经过发展的该模式系统对于城市PM2.5等颗粒物的模拟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3.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的方法,以不加抑制剂的尿素作为对照,对比研究DMPP及它的同分异构体3,5-二甲基吡唑磷酸盐作为硝化抑制剂对尿素氮在土壤中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5-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具有一定的硝化抑制作用.在培养期间,施加3,5-二甲基吡唑磷酸盐的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一周后始终低于对照,铵态氮的含量一用后始终高于对照.但在培养试验中后期(三周以后),3,5-二甲基吡唑磷酸盐的硝化抑制效果劣于DMPP.3,5-二甲基吡唑磷酸盐能否作为新型硝化抑制剂,还要对它的生理、生态效应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4.
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的研究与源解析技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国内外在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国外对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的研究集中在排放特性的研究、模型的建立、内聚力/分离力的研究和物理-化学特性研究上,国内主要进行了有关可吸入颗粒物基本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5.
为研究南京北郊大气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浓度及来源特点,在冬、夏季分别采集PM_(2.5)样品,还同步收集臭氧(O_3)浓度与相对湿度(RH)数据,分析了PM_(2.5)、有机碳(OC)、水溶性有机碳(WSOC)浓度特征,并对WSOC冬、夏季来源及其二次来源差异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南京北郊冬季大气污染水平明显高于夏季且来源更复杂,与冬季静稳的天气条件及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排放较严重有关.冬季PM_(2.5)平均值为(136.7±42.4)μg·m~(-3),OC、WSOC浓度分别为(13.4±4.4)、(8.5±3.1)μg·m~(-3);夏季PM_(2.5)、OC、WSOC平均浓度分别为(61.5±14.6)、(6.7±2.1)、(4.6±1.7)μg·m~(-3).冬、夏季WSOC/OC值分别为67%±20%、69%±13%,且二次有机碳(SOC)与WSOC显著正相关,说明二次来源对WSOC有显著影响.冬季WSOC与O_3的负相关性不显著,与RH显著正相关;而夏季WSOC与O_3、RH的相关性正好与冬季相反,说明冬、夏季二次WSOC形成途径存在差异.冬季二次WSOC可能主要来自液相氧化,夏季可能主要来自光化学氧化.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进一步确定南京北郊冬、夏季WSOC分别主要来源于二次来源和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和扬尘.  相似文献   
136.
CMFC连续微滤装置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管式膜连续微滤装置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处理回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应用试验,在试验中分别研究了运行压力和反冲间隔时间与膜通量关系,不同的混凝剂对处理后的出水COD、NH3-N以及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装置在运行压力为0.12~0.15MPa,反冲洗间隔为18min的条件下连续运行,吨水能耗仅为0.45kW·h/m3。此时对COD、氨氮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75.71%、40.26%和94.49%,处理后出水COD、氨氮、浊度均明显优于《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中的相关规定。该装置成本低、操作简单,用于污水回用具有较高技术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7.
采集了 4个不同地区花岗岩石英、热液脉石英 ,分析其中包裹体分子水与结构羟基水的含量、包裹体分子水的δDinclusion、结构羟基水的δDOH,计算了结构羟基水 包裹体分子水之间的D/H分馏系数αOH inclusion。考查了混合水 (结构羟基水 +包裹体分子水 )δDwhole water与单独包裹体水δDinclusion之间的差别 ,分析了这种差别与分馏系数αOH inclusion的关系。结果表明 :花岗岩样品中两种水之间的分馏系数小 ,分馏程度大 ,在常规分析中 ,若采用测定混合水δDwhole water值代表实际流体 (包裹体水 )δDinclusion值时 ,二者间有较大的差异。热液石英脉样品总体来说分馏系数接近于 1,分馏程度小 ,常规分析中引起的二者之间差异小。常规的分析方法用于分馏程度小的热液脉石英是可行的 ,但进行花岗岩石英水的氢同位素分析时有必要区分出包裹体水与羟基水。  相似文献   
138.
Li G  Hu H  Hao J  Zhang H 《环境科学》2002,23(5):13-18
该研究以生物炭为过滤介质 ,探讨过滤塔降解气流中苯、甲苯的生物降解性能 .实验表明 ,在总有机负荷低于 3 5 0 g/ (h·m3)、停留时间 1 5~ 90s的实验条件下 ,滤塔对苯和甲苯混合气体有较好的降解性能 ,苯、甲苯的最大削减能力分别为 1 2 0 g/ (h·m3)和 1 5 0 g/ (h·m3) ,甲苯比苯更易被微生物降解 .滤塔中CO2 生成量随苯、甲苯降解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实验增长速率小于理论增长速率 .菌落分析表明 ,滤塔中微生物主要有真菌、杆菌、芽孢杆菌 ,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菌种 .根据吸附 生物降解机理 ,建立了VOCs去除模型 ,并予以验证 .  相似文献   
139.
零价铁还原降解2,4-二硝基甲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零价铁对2,4-二硝基甲苯(2,4-DNT)的还原降解情况。实验结果表明,2,4-DNT的还原降解率与溶液初始pH值、初始浓度、溶解氧含量和铁粉投加量等因素有关。2,4-DNT在还原过程中先生成2-氨基-4-硝基甲苯(2A4NT)和4-氨基-2-硝基甲苯(4A2NT),最后被还原成2,4-二氨基甲苯(2,4-DAT)。  相似文献   
140.
表面活性剂吸收法治理含苯废气的中试实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填料塔来吸收治理含苯废气,分析了水一吸收剂的吸收机理。考察了喷淋量、废气入口浓度和表面活性剂添加量这三个因素对苯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苯来说入口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最大,喷淋液体流量次之,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最小。条件满足时,含苯废气可以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