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6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364篇
安全科学   63篇
废物处理   32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711篇
基础理论   168篇
污染及防治   194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迁移转化的研究(甲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讨论了城市污水分别经过混凝沉降和A/O工艺处理时,污水中有机物的迁移和转化。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原水、处理后的出水及污泥用甲苯萃取,萃取相经过真空浓缩后,采用GC/MS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对两种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后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吸附作用是主要的,降解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912.
成功地分级预处理除Zn2 +,采用A O工艺处理制药生产废水 ,具有运行稳定、适应性能、污泥量少、并可有效控制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913.
通过一种新型的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artial Denitrification/Anammox,PD/A)固定生物膜工艺,同步处理模拟的低C/N城市污水厂生活原水和二级出水,研究了不同进水C/N(1.3,1.5,1.6,1.8)和不同pH值(7.5,8.0,8.5,9.0)下该工艺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逐步提高进水C/N强化了系统的完全反硝化作用,平均NO3--N去除率从52.3%增长至85.7%;较高的进水pH值促进了短程反硝化过程中NO2--N的积累,继而强化了厌氧氨氧化的自养脱氮作用,平均NH4+-N去除率从82.2%增长至89.7%.在C/N=1.6、pH=9.0的条件下,该工艺达到了88.3%的TN去除率,出水TN稳定低于2mg/L.此外,分析了PD/A固定生物膜工艺在传统AAO工艺升级改造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914.
为研究双酚A(BPA)在河口水中的光解动力学及水中重要溶解性组分对其光解的影响,在广西钦州大榄江连接茅尾海的河口水域采取水样,通过模拟日光实验研究了河口水中BPA的光解动力学,及河口水中的重要溶解性组分Cl-,Br-,溶解性有机质(DOM),NO3-和HCO3-对BPA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口水中BPA的光解速率常数k值比纯水中大,且上游水样中BPA的k值是下游水样的2.5倍.稳态光解实验表明DOM及其与卤素离子作用显著影响BPA的光解,虽然NO3-也影响BPA光解,但与DOM共存时,NO3-的影响不明显.自由基淬灭和竞争反应动力学实验发现激发三重态DOM(3DOM*)和卤素自由基(HRS)是决定河口水样中BPA光降解的主要活性物种,且3DOM*与BPA的反应活性(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3DOM*,BPA=4.42×108L/(mol·s)要高于HRS与BPA的反应活性(kBPA,Cl·=2.11×108L/(mol·s),kBPA,Cl2·-=8.5×106L/(mol·s).下游水样中高含量的卤素离子(292mmol/L)易淬灭3DOM*产生反应活性较低的HRS,致使下游水体中BPA的光解速率低于上游水体.  相似文献   
915.
Tetrabromobisphenol A (TBBPA)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and is extensively used in electronic equipment, furniture, plastics, and textiles. It is frequently detected in water, soil, air, and organisms, including humans, and has raised concerns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regarding its potential adverse health effects. Human exposure to TBBPA is mainly via diet, respiration, and skin contact. Various in vivo and in vitro studies based on animal and cell model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BBPA can induce multifaceted effects in cells and animals, and potentially exert hepatic, renal, neural, cardiac, and reproductive toxicities. Nevertheless, other reports have claimed that TBBPA might be a safe chemical. In this review, we re-evaluated most of the published TBBPA toxicological assessments with the goal of reaching a conclusion about its potential toxicity. We concluded that, although low TBBPA exposure levels and rapid metabolism in humans may signify that TBBPA is a safe chemical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particula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TBBPA on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s.  相似文献   
916.
针对北方某采用升级A/O工艺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污水厂中ARGs的分布及各处理工艺段对ARGs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四环素抗性基因(tetA、tetC和tetM)、磺胺抗性基因(sul1和sul2)、大环内酯抗性基因(ermA和ermF)和喹诺酮抗性基因(parC和gyrA)在污水和污泥中均被检出.污水厂进水中ARGs的绝对丰度为2.65×103~1.01×106 copies·mL-1,升级A/O工艺未能有效削减ARGs,出水中ARGs的绝对丰度为9.22×103~1.15×106 copies·mL-1,污泥中ARGs的绝对丰度为8.07×107~2.65×1011 copies·g-1.深度处理工艺对ARGs的去除效率对比结果显示,生物活性炭工艺对ARGs的削减效果优于紫外消毒.  相似文献   
917.
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溴代阻燃剂之一,在各种环境介质中普遍存在,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本研究从沉积物中筛选得到一株可降解TBBPA的菌株,命名为TP-1,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 sp.).在pH=7的条件下反应60 h,菌株TP-1对初始浓度为10 mg·L~(-1)的TBBPA降解率为74.87%.采用HPLC-MS测定TBBPA的降解产物,发现主要产物为二溴双酚A、双酚A、4-对羟基苯乙酮和二溴化芳香族化合物,其降解方式主要为β断裂、还原脱溴和氧化,进而初步推测出其降解途径.在此基础上,基于KEGG数据库分析菌株TP-1降解TBBPA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依据模拟降解途径和KEGG注释结果推测菌株TP-1降解TBBPA的功能酶为过氧化氢酶(EC:1.11.1.6)、卤代烷脱卤酶(EC:3.8.1.5)、卤乙酸脱卤酶(EC:3.8.1.3)和单加氧酶(EC:1.14.13.7).对这4种酶同源性和编码基因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这4种酶与甲基杆菌属菌株的相应功能酶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相应的基因簇在甲基杆菌属菌株中均具有较好的同线性,据此推测甲基杆菌属的多数菌株具有TBBPA降解能力.本研究可从分子水平阐述TBBPA的微生物降解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18.
研究了川西北地区4种受试土壤(PS:泥炭土壤,ND:未沙化土壤,LD:轻度沙化土壤,MD:中度沙化土壤)对双酚A(BPA)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土层深度和土壤团聚体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受试土壤对BPA的吸附过程符合双室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8).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吸附等温式可以较好地描述BPA的吸附行为(R2≥0.98),吸附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N, 0.52~0.70).沙化后,吸附非线性增强,饱和吸附量下降3.7~5.7倍.4种受试土壤的最大吸附量Qm依次为:PS(8901mg/kg),ND(7011mg/kg),LD(1506mg/kg)和MD(1050mg/kg),Qm与其SO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 > 0.999,P < 0.01).土层深度增加BPA吸附性能下降,沙化后,下降幅度增大(MD > LD > ND > PS).团聚体粒级增大,其吸附性能先增加后减小.沙化后,各粒级团聚体的吸附性能差异显著增大,吸附贡献率分布也不同.5种粒级的团聚体对未沙化土壤ND吸附BPA的贡献率基本相当,而沙化土壤LD和MD吸附BPA主要来自小团聚体(< 0.25、0.25~0.5mm)的贡献(86%~88%).  相似文献   
919.
研究了初始pH值、Fe2+浓度、Fe/NH4+物质的量比对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体系中Fe2+氧化率、总Fe沉淀率、次生铁矿物矿相的影响,并比较矿物对AMD中Cr(VI)、As(Ⅲ)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NH4+浓度在A.ferrooxidans耐受范围内时,Fe2+氧化及总Fe沉淀去除效果不受影响,表现在160,80,20mmol/L的Fe2+分别在72,48,24h内被完全氧化,培养至终点时(96h)平均总Fe沉淀率分别为24.03%,19.46%,8.13%.在Fe2+=160mmol/L体系中,Fe/NH4+=2.0、pH=2.6处理获得纯净施氏矿物;而当Fe/NH4+≤1.0、pH≤2.3时,次生铁矿物的合成途径开始向黄铵铁矾转移.Fe/NH4+=2.0的各酸性体系合成矿物对Cr(VI)、As(Ⅲ)去除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依次为pH=2.6 > pH=2.3 > pH=2.0.分析表明,次生铁矿物的表观结构和比表面积是影响有毒元素去除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0.
大气环境容量理论与核算方法演变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环境容量在我国一直被作为环境管控措施制订和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依据,相关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通过研究大气环境容量的相关文献,结合国家、区域及城市的相关实践工作,对国内外环境容量理论和核算方法的发展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在综述大气环境容量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具备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资源属性三重特征.结合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和大气污染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理论和实践在引入与探索期、发展与实践期、停滞期和快速发展期等4个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针对我国先后出现的以煤烟型污染、酸雨型污染和复合型污染为主要特征的3种大气环境问题,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的内涵及核定思路.以A值法、线性优化法、模型模拟法为重点,总结了不同核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发现了模型模拟法可以兼顾气象、地形等自然因素和污染源等人为因素对于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并可以反映复杂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更适合以PM2.5、O3等复合污染为约束的环境容量的核算.最后,结合环境管理的要求,建议在以下三方面加强研究:①以多种污染指标达标为约束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②典型重污染时段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③改进模型模拟和多目标优化耦合技术,探讨在空气质量、健康损害、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约束下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