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2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20篇
基础理论   84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bstract

A commercial formulation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 var. kurstaki (BTK), Foray® 48B, was sprayed aerially over four blocks B13, B14, B15A and B15B in an oak forest in Wayne County, Pennsylvania during May 1990. B13 and B14 were sprayed at 75 billion international units (BIU) in 5.91 litres/ha and the other two at 50 BIU in 3.94 litres/ha. Oak foliage was collected at different intervals of time after treatment. Three types of bioassays were conducted against fourth instar gypsy moth larvae, viz., direct feeding of sprayed foliage, feeding on diet containing homogenized foliage, and force‐feeding of foliar extracts. Larval mortalities were converted into international units of BTK activity per unit area (IU/cm2) of foliage. Foliar extracts were also subjected to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of delta‐endotoxin protein. Regardless of the type of bioassay used, bioactivity of BTK persisted in foliage for about a week in all the blocks. The half‐life of inactivation, DT50, ranged from ca 12 to 22 h. The immunoassay data indicated a shorter duration of persistence (i.e., about 2 d) of the delta‐endotoxin protein, with DT50 values ranging from 10 to 15 h. Formulation ingredients present in Foray 48B played a role in the toxicity of BTK to gypsy moth larvae.  相似文献   
22.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为培养基,研究了添加Pb2+对Bt(Bacillus thuringiensis,苏云金芽孢杆菌)生长和晶体蛋白合成的影响,同时分析了Bt发酵过程中有效态Pb含量(以ρ计)的变化,并采用FTIR(傅立叶红外光谱)和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初步探讨了Pb2+在Bt表面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污泥培养基在支持Bt生长代谢和降低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方面均优于商用培养基,当初始ρ(Pb2+)高达400 mg/L时,与未添加Pb2+相比,污泥培养基中Bt活菌数与晶体蛋白产量约分别下降48%和54%,而商用培养基中约分别下降82%和75%,证实了污泥作为Bt发酵培养基的可行性;Bt对Pb2+有较好的耐受性,当ρ(有效态Pb)在80 mg/L以下时,Bt生长代谢不会受到显著影响.光谱学分析表明,Bt对Pb2+有少量吸附,从而降低Bt发酵过程中Pb的生物有效性,吸附位点主要为羟基,部分C O和S O也参与了吸附反应.  相似文献   
23.
以苏云金芽胞杆菌为材料 ,通过硫酸铵沉淀分级分离、DEAE - 32离子交换柱层析初步纯化 ,获得比活力为15 0 .5Umg-1的酶制剂 .研究酶催化胶体几丁质水解的反应时间和酶量对酶活力的关系 ,探讨酶催化胶体几丁质的最适条件 .温度和 pH对酶活力的影响和酶的热稳定性及酸碱稳定性的结果表明 :酶催化胶体几丁质水解的的最适pH为 5 .6、最适温度为 5 8℃ .该酶在pH 4 .5~ 6 .5区域稳定 ,而在pH >8能很快失活 ;在 5 5℃以下处理 30min ,酶活力保持不变 ;高于 5 5℃ ,酶快速失活 .图 5参 11  相似文献   
24.
苏云金芽胞杆菌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01年Ishimata从家蚕(Bambyx mori)中分离出第1株苏云金芽胞杆菌淬倒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sotto)以来,对苏云金芽胞杆菌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现在国际上确认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已有69个血清型[6],近40000株. 由于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巨大经济利益,不断地引起了广大科研人员和产品开发商的极大兴趣.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  相似文献   
25.
苏云金芽孢杆菌新基因cry1Ab17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高效克隆PCR产物的专用载体pMD18T,直接从苏云金芽孢杆菌WB9的PCR产物中克隆了cry1Ab17新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AY646166)由3471个碱基组成,其编码的蛋白质含有1156个氨基酸残基,其中亲水性氨基酸占30.8%,疏水性氨基酸占45.2%,酸性氨基酸占12.9%,碱性氨基酸占11.1%.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Cry1Ab17蛋白与已报道的Cry1Ab蛋白同源性为95.4%~99.7%,该蛋白的4个氨基酸残基———Pro170、Gly449、Gly796和Gly863与其它已报道Cry1Ab蛋白相应位置的氨基酸残基均不同.在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多重比较的基础上,应用PAUP4.0构建了Cry1A蛋白家族的系统发育树.SignalP分析结果显示,Cry1Ab17蛋白中不含信号肽序列.此外,对Cry1Ab17蛋白的二级结构和3个结构域也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图4表2参15  相似文献   
26.
近海养虾场底泥中产芽孢细菌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近海养虾场底泥中的细菌数量和类群的调查,发现有超过50%的细菌生物量是产芽孢细菌,因此对底泥中的产芽孢细菌进行了分离和纯化,通过对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等特征的研究和对部分菌株的16S rRNA基因的ARDRA分型、序列分析等,鉴定了67株产芽孢细菌,其中62株属于芽孢杆菌属,5株属于短芽孢杆菌属.进一步对62株芽孢杆菌属的细菌在底泥不同深度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巨大芽孢杆菌主要分布在底泥深度0~6cm左右的区域,海洋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主要分布于底泥6cm以下的区域,与坚强芽孢杆菌性状相近的菌分布在底泥2~8cm深度;与耐碱芽孢杆菌性状相近的芽孢菌广泛分布在0~12cm区域.讨论认为,应用这些产芽孢细菌资源在修复海洋环境和开发海水养殖微生态制剂方面具有一定可能性.图3表3参15  相似文献   
27.
采用自行筛选获得一株产碱性果胶酶芽孢杆菌WSH03-09,在小型发酵罐中研究了不同温度对碱性果胶酶分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定39℃条件下,可获得最高酶活5.39u/mL,各温度条件下的菌体干重相差不多,最终均能达11.5g/L左右;在发酵前期,控制温度41℃时最有利于菌体的生长,而在产物合成期,控制37℃有利于获得较高的产物合成比速,在此基础上,提出分阶段温度控制策略,采用此温度控制策略进行碱性果胶酶的发酵,碱性果胶酶酶活达5.99u/mL,比采用单一温度下的最大值提高了11%,其它各项指标也有较大提高.图6表1参6  相似文献   
28.
一株抑制油菜核盘菌菌核形成的解淀粉芽孢杆菌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检测了从不同土壤中分离的17株芽孢杆菌对油菜核盘菌的抑制效果,发现4株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菌丝生长的能力,其中地衣芽孢杆菌菌株AJH-1和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CH-2的抑菌效果最好.CH-2菌株不仅能抑制菌丝的生长,而且能抑制菌核的形成.CH-2菌株培养液经硫酸铵沉淀后具有抑制核盘菌生长的效果,且稀释10倍后仍具有抗菌活性.初步认为CH-2菌株的抑菌活性可能是抗菌蛋白或多肽的作用.图1表5参12  相似文献   
29.
Zusammenfassung  Zur ?kotoxikologischen Beurteilung von belastetem Wasser werden h?ufig einfache Biotests eingesetzt. Nicht selten werden dabei toxische Effekte festgestellt. Es stellt sich dann die Frage nach den verantwortlichen Wasserinhalts-stoffen. Durch Festphasenextraktion (SPE) werden diese angereichert, gewonnen und dünnschichtchromatographisch unter Verwendung der automatisierten Mehrfachentwicklung aufgetrennt. Von der DC-Platte wird ein Streifen abgetrennt und darauf direkt die biologische Detektion mit Mikroorganismen (Bacillus subtilis, Leuchtbakterien) durchgeführt. Dadurch k?nnen toxische Banden erkannt werden, Auf dem DC-Plattenrest wird von der toxischen Bande mit einem DC-scanner ein UV-Spektrum aufgenommen, die entsprechende Bande herausgekratzt, der toxische Stoff eluiert und infrarotspektroskopisch untersucht. Durch Spektrenvergleich gelingt es meistens, den Stoff zu charakterisieren. In der vorliegenden Arbeit wird am Beispiel eines Zitzengummieluates das Analysenkonzept vorgestelit. Es zeigte sich, dass dieser Gummiartikel einen Vulkanisationsbeschleuniger (2-Mercaptobenzothiazol) freisetzt. Online-Publikation am: 21.12.1999  相似文献   
30.
秸秆固定化石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秸秆做载体固定嗜碱芽孢杆菌(Bacillus alcalophilus SG)降解原油,其原油去除率为73.88%,高于单纯投加菌液或者菌液与秸秆的混合物的原油去除率.秸秆的最佳投加量(干重)为25.0 g/L,最佳固定化时间为30 h.用预处理过的秸秆固定SG,降低了固定化SG的原油去除率.在固定化培养基中添加无机盐离子,促进了固定化SG对原油的降解.不同初始pH的原油培养基在固定化SG降解原油的过程中逐渐呈中性或偏碱性.固定化SG在pH 6.0~10.0时对原油均有不错的降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