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70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223篇
基础理论   200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蛋白类有机质(pDOM)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体中,是非常重要的含氮消毒副产物前驱物.近年来,其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和控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两个实际饮用水厂不同工段进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效尺寸排阻色谱联合紫外、荧光及有机碳检测器的分析方法,对水样中pDOM不同分子量组分的去除特性及变化规律进行探究.同时,选取混凝和活性炭吸附两种水处理技术进行小试实验,进一步探究pDOM组分在常规处理单元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pDOM在不同水处理单元具有不同的去除特性,预氧化能够有效分解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型高分子组分,且随着氧化剂氧化作用增强,更多的高分子组分被氧化分解为小分子,但一些分子量较大的脂肪族蛋白等组分则难以被氧化分解;混凝沉淀对高分子组分有良好去除效果,尤其是类色氨酸型pDOM,且混凝过程可能存在一定量pDOM组分的释放,多为小分子及疏水性组分;活性炭过滤易去除分子量较低及疏水性较强的组分,但炭砂滤池长期运行可能存在微生物滋生,因此造成出水部分pDOM组分浓度增加;紫外消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分子组分的去除效率.由于实际水厂运行过程中水质条件变化复杂且微生物活动不可控,故各处理单元对pDOM的去除并没有展现协同作用.且相比于腐殖质类物质,pDOM组分受水质变化影响较大,从整体工艺流程来看,去除效果有限.因此在水厂未来运行中,应加强进出水中pDOM各组分的监测,及时对各处理单元运行参数进行调整,同时考虑结合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或增加纳滤等膜过滤单元,严格控制pDOM组分的去除.  相似文献   
182.
为研究水体壬基酚(Nonylphenol,NP)污染对两栖动物精巢中类固醇生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的影响,将雄性成体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分别暴露于c(NP)为10-7,10-6和10-5 mol/L的水体中10,20和30 d.取其精巢组织,在成功扩增获得273 bp的StAR cDNA片段后合成探针,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StAR mRNA在精巢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tAR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对照组和各NP处理组中均检测到StAR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阳性反应主要在精巢的Leydig细胞.StAR表达相对值的检测结果表明,c(NP)为10-5 mol/L 的水体对StAR表达有抑制趋势,c(NP)为10-7和10-6 mol/L 的水体可上调StAR的表达,表明NP对StAR表达由抑制转向诱导的临界浓度在c(NP)为10-6 mol/L与10-5 mol/L 之间.在c(NP)为10-7和10-6 mol/L 处理组,StAR表达值随c(NP)的增高而增加.在c(NP)为10-6 mol/L 处理组,暴露30 d后StAR表达相对值最大,呈现NP对StAR表达具有累积效应.c(NP)为10-7 mol/L对StAR表达不随时间延长显示累积效应.提示一定剂量范围的NP可通过调控StAR的表达干扰动物类固醇激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83.
为探讨光催化型nano-TiO2(纳米二氧化钛)对金鱼(Carassius auratus L.)脑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效应,以5 nm的锐钛型钛白粉为试验材料,分别在ρ(nano-TiO2)为0、16、32、64、128 mg/L下对金鱼进行处理,测定金鱼脑组织MDA(丙二醛)、PC(羰基化蛋白)和H2O2含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G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Cu/Zn-SOD蛋白表达量. 结果表明:ρ(nano-TiO2)从0 mg/L升至128 mg/L,金鱼脑组织Cu/Zn-SOD活性从1.70×10-3 kat/kg(以鲜质量计,下同)降至0.35×10-3 kat/kg,再回升至0.46×10-3 kat/kg; Mn-SOD活性呈降—升—降趋势,MDA含量从0.85 nmol/g升至2.83 nmol/g,之后降至2.54 nmol/g;PC含量一直上升;H2O2含量从4.32 μmol/g升至9.28 μmol/g,之后降至8.38 μmol/g. 随着ρ(nano-TiO2)的加大,Cu/Zn-SOD蛋白表达量逐渐减少. 研究表明,nano-TiO2对金鱼脑组织具有很强的氧化损伤作用,MDA与PC含量升高与Cu/Zn-SOD和GPx活性下降相关,H2O2含量升高与GPx活性下降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4.
采用热带假丝酵母处理苎麻生物脱胶废水。将COD为23 060 mg/L的苎麻生物脱胶废水稀释1倍后进行发酵处理,COD去除率最高,为60.85%。发酵条件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为35℃、初始发酵pH为7.0、接种量为10%、发酵时间为48 h的条件下,苎麻生物脱胶废水COD去除率最高;发酵温度为30℃、初始发酵pH为7.0、接种量为10%、发酵时间为48 h的条件下,单细胞蛋白生成量最高。发酵时间为48 h时,灭菌的发酵培养基的COD去除率为75.75%,单细胞蛋白生成量为5.375 g/L;未灭菌的发酵培养基的COD去除率为72.25%,单细胞蛋白生成量为2.875 g/L。  相似文献   
185.
构建了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与以铜绿微囊藻为优势种的自然藻体共培养系统,分析系统中各藻种藻细胞密度、藻体叶绿素a含量、荇菜生长指标及水下[光]照度的变化;同时以荇菜种植水配置培养基,在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铜绿微囊藻,分析藻类生长生理指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共培养系统中藻类总藻细胞密度显著下降(P<0.05),其中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藻细胞密度下降最为明显,40 d时比初始藻细胞密度减少了94.68%,而三角四角藻(Tetraedron minimum)数量逐渐增多,成为优势藻种,表明荇菜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共培养系统中荇菜鲜重、水下20 cm深处光衰减率均与藻类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藻细胞光合能力的大小与荇菜植株的生长及其产生的遮光作用密切相关.随培养时间延长,添加荇菜种植水的培养基中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光密度值(D650)下降明显;叶绿素a、藻胆蛋白(包括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藻红蛋白)相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培养9 d后4者相对含量分别降至5.27%、15.53%、21.11%和48.48%;藻细胞Ca2+Mg2+-ATP酶活性下降明显,表明荇菜种植水中存在着某种对铜绿微囊藻产生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通过对铜绿微囊藻光反应系统(PS Ⅰ和PS Ⅱ)的作用来阻碍藻细胞光合作用进程,抑制藻类生长,说明除了遮光效应外,分泌抑藻活性物质也是荇菜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6.
几种抗生素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生素在不同的暴露时间可能具有不同的毒性变化规律。本文以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为受试生物,96孔微板为暴露实验载体,5种抗生素硫酸安普霉素、氯霉素、双氢链霉素、硫酸新霉素和硫酸链霉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在C.pyrenoidosa生长周期内选取6个暴露时间节点(即0、12、24、48、72和96 h),建立了抗生素在不同暴露时间对C.pyrenoidosa生长抑制毒性的微板测试方法(简称T-MTA),并应用T-MTA方法系统测定了5种抗生素对C.pyrenoidosa在不同暴露时间的生长抑制毒性。结果表明,抗生素对C.pyrenoidosa生长抑制毒性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特征,即在开始的时候基本无毒性,而后毒性迅速增加,然后毒性增加速度减慢;不同抗生素的毒性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增加速率不同;同一暴露时间内,5种抗生素对C.pyrenoidosa的毒性大小不同;且毒性顺序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7.
酵母菌处理高浓度色拉油加工废水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含油土壤中筛选出适用于色拉油加工废水的酵母菌菌群,并用摇瓶试验研究了该菌群对未经预处理的高浓度含油色拉油加工废水的降解效果.采用酵母菌菌群处理总有机碳( T O C) 含量为ρ T O C= 2 500 mg L- 1 的色拉油加工废水,24 h 内可以去掉85 .2 % 的 T O C.酵母菌菌群在酸性条件下(p H3 左右) 表现出更好的处理效率,反应温度升高时 T O C 去除率有降低的趋势.结果表明,高浓度含油色拉油废水可以直接用酵母菌法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88.
HaNPV多角体蛋白在宿主不同组织中的时相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亲和凝胶过滤层析对多角体蛋白多克隆抗血清进行纯化,辣根过氧化物酶进行标记,用于ELISA法检测中肠、血淋巴、脂肪体中的多角体蛋白的含量变化.结果:中肠在感染24h含量最高,48h最低,72h较48h略有升高,96h和120h与72h基本保持一致;血淋巴在感染48h含量最高,然后下降至96h,120h又稍有升高;脂肪体在感染72h开始增加,直至120h.三种组织中多角体蛋白含量变化并不同步.从表达的时相性看,与NPV的感染过程基本一致,即从中肠至血腔再到脂肪体.免疫电镜观察表明,感染72h的中肠,在胞浆中合成的多角体蛋白此时已转运到细胞核中  相似文献   
189.
本研究对用玉米芯酸水解液生产SCP的Candida boidinii No.2201诱变株进行了初步筛选,选出了诱变菌株Y-108,其产量比原菌种增加25%左右,达到了28g/L-30g/L,产品粗蛋白含量为35%。初步研究表明,利用诱变株Y-108生产SCP有可能成为未来较好的饲料蛋白添加剂。  相似文献   
190.
昆虫病毒增效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杆状病毒是专化性很强的一类双链DNA病毒,主要感染无脊椎动物,特别是鳞翅目昆虫.杆状病毒科又分为3个亚组:核型多角体病毒NPV(Nuclearpolyhedrosisvirus)、颗粒体病毒GV(Granulosisvirus)和非包涵体型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