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70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225篇
基础理论   198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纳米氧化镍(nNiO)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纳米颗粒,其水生毒理效应研究还很有限。为探索n Ni O对海洋贝类的毒性机制,本研究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置于不同浓度(0、1、10、100 mg·L~(-1))的n Ni O中暴露96 h,分别测定鳃和消化腺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鳃和消化腺中应激蛋白HSP70和AOX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100 mg·L~(-1)n Ni O处理下,2种组织中MDA含量均显著性升高(P0.01),显示纳米颗粒造成了长牡蛎的脂质过氧化,并可能引起相应的氧化损伤。同时,n Ni O暴露也诱导了长牡蛎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的改变。其中,SOD和CAT活性在10 mg·L~(-1)浓度处理组达到最高,而POD活性在1 mg·L~(-1)浓度组即达最高值。在高浓度n Ni O(100 mg·L~(-1))胁迫下,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比低浓度(1和10 mg·L~(-1))处理组降低,表明抗氧化酶的保护作用在较低浓度暴露下更有效;而热激蛋白(hsp70)和交替氧化酶(aox)基因却分别在长牡蛎消化腺和鳃组织中上调表达(P0.01),并表现出一定的组织差异。说明高浓度纳米颗粒暴露中主要是应激蛋白发挥了作用。本文结果为纳米氧化镍对海洋双壳贝类的毒性机制研究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2.
水环境中天然有机质会与砷形成络合物,进而影响砷的迁移、转化和生物毒性。研究利用超滤方法将腐殖酸(humic acid, HA)分为5个不同分子量的组分,以大型溞为受试生物,探究了不同分子量HA存在下砷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HA均缓解了As(Ⅲ)和As(Ⅴ)对大型溞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膜损伤,并降低了砷对MT的诱导量。其中1~30 k Da的HA对砷的缓解效果最好,1 k Da的HA毒性缓解效果最差,可能的原因是HA与砷的络合增加溶液中络合态砷的含量,而络合态砷难以进入细胞并被生物利用。不同分子量的HA对砷毒性的缓解差异与其跟砷的络合比例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33.
有机磷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中农药复合污染产生的毒性效应具有潜在风险。为系统考察有机磷农药(OPs)混合物对淡水生态系统中绿藻的联合毒性效应,以马拉硫磷(MIT)、敌敌畏(DDVP)、敌百虫(TRC)、乐果(DIT)和氧乐果(OMT)等5种OPs作为混合物组分,运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9组二元混合物体系共45条混合物射线。利用96孔微板测定5种OPs及其二元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C. pyrenoidosa)的生长抑制毒性,通过基于置信区间的组合指数法分析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及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以p EC50为毒性指标,5种OPs对C. pyrenoidosa的毒性大小顺序为:TRCMITDDVPOMTDIT,OPs对C. pyrenoidosa的毒性大小受其中心磷原子的电正性影响;因混合组分的不同,部分OPs混合物对C. pyrenoidosa的联合毒性依赖于组分浓度比; OPs混合物对C. pyrenoidosa的毒性相互作用以加和为主,部分发生拮抗作用,发生拮抗作用的混合体系具有低效应区域呈加和作用,高效应区域呈拮抗作用的规律;与MIT混合的体系均有发生拮抗作用,且依赖于MIT浓度,MIT浓度比例越高,拮抗作用越强,OPs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与组分浓度比相关; OPs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组分浓度比依赖性与其联合毒性的组分浓度比依赖性规律不相关。  相似文献   
34.
乙草胺是我国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之一,在水体中广泛存在。已有研究证明,乙草胺对人类、老鼠和鱼类具有毒害效应,而关于其对浮游植物影响的研究较少。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模型,使用1~10 000μg·L~(-1)的乙草胺对其进行7 d的暴露实验,考察小球藻生长性能、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产氧量以及光合作用相关基因(pbsA、rbcL和rbcS)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乙草胺可刺激蛋白核小球藻生长,而较高浓度乙草胺则会抑制其生长;并且乙草胺会通过影响小球藻叶绿素的含量而影响光合作用产氧量;小球藻光合作用相关基因pbsA、rbcL和rbcS表达大多显著上升,这可能是对乙草胺胁迫响应的反馈调节。研究表明,乙草胺会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5.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泡附植的成功与否对早期胚胎的发育十分重要.为了有效地弄清胚泡附植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从分析蛋白质的一种生化技术-等电聚焦电泳着手,利用兔子宫内膜蛋白作为实验材料,探讨了柱状胶与板状胶等电聚焦电泳分离蛋白质的电泳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情况下,柱状胶与板状胶的蛋白质分布有一些差别,pH梯度分布也不一致;板状胶比柱状胶pH值分布宽、蛋白质谱带多、分辨率高;板状胶酸性端只有1—2cm没有蛋白带、蛋白带分布比较均匀且压得比较紧.这说明在用子宫内膜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电泳时用板状胶进行电泳的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36.
水稻精细胞差异表达基因RSG6的克隆和抗体制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选用在水稻精细胞和二细胞花粉的差减文库中获得的在精细胞中表达量显著增强且可能代表新基因的EST之一 (BF4 75 2 0 7)为探针 ,筛选水稻精细胞cDNA文库 ,得到一全长为 1176bp的序列 ,其开放读码框编码 2 81个氨基酸 ,与已知蛋白质无明显同源性 ,属于一新发现的基因 ,GenBank登录号为AF4 4 2 4 90 .这是第 1次从高等植物精细胞中分离到的全长基因 .RT PCR结果证明该基因在根、叶、二细胞花粉、成熟花粉、授粉子房和精细胞中均有表达 ,但在精细胞中的表达量要高得多 ,是精细胞差异表达基因 .将此基因命名为RSG6 (ricespermgene6 ) .将RSG6的编码区克隆到表达载体pQE30上 ,构建重组质粒 .经IPTG诱导后 ,在E .coliM15 (pREP4 )中表达出了N端融合了 6×His的融合蛋白 .用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 ,制得高效价、高特异性的抗体  相似文献   
37.
ThepracticaluseofAzotobacterchroococcumasbiofertilizer hasbeenincreasinglyidentifiedinrecentyears.Oftentheefficacy ofthesebacteriaisassessedonthebasisofcropresponseswithout knowingthesurvival,persistenceandcompetitiveabilityofthein troducedstrain.Inoculat…  相似文献   
38.
在低磷(1mg L-1)和适磷水平(10mg L^-1)下,分别以混合培养方式研究了粳稻京系17(Oryza sativa ssp.japonica)(JX17)和粘稻窄叶青8号(Oryza sativa ssp.indica)(ZYQ8)对磷营养的反应。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JX17较ZYQ8吸收更多磷素,干物重也显著增加。相反,ZYQ8则受到更强的磷胁迫,吸磷量和干物重降低,主要是因为JX17具有较高的吸磷速度,单位根长吸磷量大,即根系高亲和力磷酸盐转运蛋白表达强,最大限度地吸收可能利用的磷素,从而改善植株营养状况,同时又有较多的磷被分配到根系,使根第,根表面积和根干重相应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其在低磷胁迫条件下的竞争磷营养的优势。图3表2参17  相似文献   
39.
40.
根据我部决定(见本刊1999年第2期第159页)和有关专家推选评定,施济普、赵崇奖、朱华(的论文《衣裳牢山西坡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与物种组成》[2005,11(1):1~7]和魏明宝、崔长征、方呈祥、张甲耀、王海、王亚芬的论文《铜绿假单胞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研究》[2005,11(1):74~77]获本刊2005年第1期优秀论文奖.本刊将授予两篇论文奖金各500元人民币,授予两篇论文的每在作者获奖证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