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96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在处理了部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从发震断层旋性、历史地震类比、地震活动图像变化和地震序列特征等多方面对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的余震活动趋势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 :本次 8.1级地震的最大余震震级可能为 6级左右  相似文献   
152.
1IntroductionPrecipitationisanimportantsourceofnutrientinputtoforestedecosystems,especialywhererockweatheringisslow(Parker,19...  相似文献   
153.
根据新藏公路沿线实际观察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着重通过库地北构造带两侧变质岩、岩浆岩及构造古环境特征的对比,以及对构造带中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和形成环境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该构造带的大地构遣演化。认为库地北构造带为古昆仑洋盆消减、封闭的最终位置,是形成于志留纪的板块聚合碰撞缝合带,代表着早古生代阶段塔里木板块的南部边界,也是控制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和西昆仑山地区区域构造格架的重要构造带。  相似文献   
154.
通过对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盆地磁化率、频率磁化率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并与黄土—古土壤和深海δ18O记录的气候变化进行对比,结合剖面的岩性特征和年代序列以及前人所获得的粒度和孢粉资料,揭示了3.6~0.5 Ma期间昆仑山垭口盆地气候变化经历了六个阶段:3.6~2.48 Ma气候相对冷干、2.48~2.14 Ma气候偏凉湿、2.14~2.07 Ma气候相对冷干、2.07~1.16 Ma气候总体相对较湿润(其间有数次冷干波动)、1.16~0.78 Ma气候偏冷干以及0.78~0.5 Ma气候向冷湿发展。  相似文献   
155.
Recreational use of streams in the 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has increased remarkably during recent years. To better manage the stream resource for visitor needs and at the same time preserve i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 user study was initiated in 1978. Use patterns, both spatial and temporal, and possible accompanying ecological impacts at three streams were investigated. Sampling was conducted at several sites per stream.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use was concentrated during afternoons and at certain streams and study sites. In addition, different types of users partitioned the streams according to stream morphology (form or structure of pools, riffles, etc.). Major impacts observed were soil compaction and erosion along the streambanks and physical disturbance of the stream bottoms by moving and placing stones to construct dams and raceways.  相似文献   
156.
贡嘎山麦吊杉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吊杉群落在贡嘎山东坡海拔2200~2800m之间呈带状分布。本文从群落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群落外貌和结构特征,以及种群结构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归纳出生活型组成特征、麦吊杉种群高度和胸径的生长规律,以及立木级分布特点,分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最后与北方的暗针叶林作了比较分析,并讨论了群落的动态特点。  相似文献   
157.
中国亚热带地区树轮气候学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气候重建基本都集中在温度方面,基于树轮宽度的水文气候研究鲜有成果,不利于全面理解亚热带地区历史气候变化特征。本文基于北亚热带大别山地区黄山松树轮宽度年表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发现树轮宽度指数与上一年4—7月平均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r=?0.68,p<0.01)。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大别山地区1846—2010年4—7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历史。重建序列方差解释量达到46.4%(调整自由度后为45.3%)。在整个重建时段中存在3个湿润期(1891—1903,1905—1921和1950—1993年)和3个干旱期(1868—1890,1922—1934和1994—2005年)。同时,重建序列与采样地周边区域旱涝指数以及天目山的相对湿度重建序列在年代际尺度上高度相关,说明过去165年间中国东南亚热带较大区域范围内的干湿变化在年代际尺度上较为同步。空间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序列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研究区及周边较大区域范围内的土壤湿度变化。综上,利用树轮宽度指标重建的大别山的相对湿度变化为研究亚热带地区干湿演化历史提供了参考依据,完善了时间尺度上亚热带地区相对湿度数据,同时也证实了亚热带1990年以后干旱化趋势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8.
选取不同排水年限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湿地(1974,1985,1992,2003年排水)和天然兴安落叶松沼泽湿地,研究排水对小兴安岭沼泽湿地土壤酶活性及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排水造林后,表层土壤脲酶活性降低47.3%~84.3%;蔗糖酶活性降低49.2%~72.4%。表层土壤NH_3-N降低了6.9%~19.7%;NO_3~--N降低了63.2%~80.3%。在垂直剖面上,排水湿地的NH3-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天然森林湿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排水对土壤表层土壤酶活性及各氮素含量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9.
为了探讨人为采摘松果对小兴安岭主要林型红松(Pinus koraiensis)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的影响,选择阔叶红松林以及与阔叶红松林相邻的红松人工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和云冷杉林,各设置10 m×240 m的样带,调查了红松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库。主要结果如下:①主要林型间红松土壤种子库数量具有明显的差异,阔叶红松林最多,落叶松人工林次之,白桦林最少;②鼠类取食过或被破坏等动物侵害的种子占81.9%~90.4%,完好种子只有在阔叶红松林和落叶松人工林中发现,分别为4.3%和4.9%;③红松种子主要分布在0~10 cm层中(71.4%~91.3%);④红松幼苗库的密度云冷杉林最高(1 613株.hm-2),红松人工林最低(167株.hm-2),其中阔叶红松林(296株.hm-2)和白桦林(854株.hm-2)的幼苗密度分别为采摘前的1/68~1/9和1/9~1/4.5;⑤从龄级分布上看,松果采摘前阔叶红松林低龄级幼苗的数量较多,随着龄级的增大明显减少,呈倒J型分布;白桦林各龄级幼苗密度相差不大。人为采摘松果后,阔叶红松林各龄级间密度相差不大;白桦林呈倒J型分布。  相似文献   
160.
基于横断山区27 个气象台站1961-2012 年的实测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 模型、气候倾向率空间插值、交叉小波和相干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横断山区季风期水分盈亏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若干气候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52 a 来,横断山区季风期水分盈亏量在波动中呈增加趋势,其增加速率为5.87 mm/10 a;且在整个时段内,横断山区季风期水分盈亏量均呈盈余状态。该区季风期水分盈亏量空间差异也较为明显,水分盈亏量从南到北逐渐降低,但其增加趋势却从南到北逐渐增大。季风期水分盈亏量与海拔呈现负相关,即水分盈亏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区域,水分盈亏量较高;反之,水分盈亏量较低。此外,该区域季风期水分盈亏量与北极涛动(A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气候指数等存在多尺度的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