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5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422篇
安全科学   139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95篇
综合类   752篇
基础理论   234篇
污染及防治   155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31.
不同氮磷比对铜绿微囊藻及附生假单胞菌磷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迪  肖琳  杨柳燕  马喆  万玉秋 《环境化学》2005,24(6):647-650
以铜绿微囊藻及其附生假单胞菌X菌株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氮磷比对铜绿微囊藻和假单胞菌之间磷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有无附生菌存在,铜绿微囊藻在氮磷比为16:1时,生长情况最好,此时微囊藻能迅速有效地吸收水中的磷,而且附生菌的存在能促进藻的生长.而在氮磷比为4:1时,藻的生长情况最差,在实验后期,藻细胞死亡分解后把一些含磷化合物释放到了水中,附生菌的存在能够加速藻细胞的衰亡和藻体内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632.
铝铁改性淀粉复合絮凝剂对甲基紫的絮凝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拟甲基紫染料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测定絮凝R值、Zeta电位、脱色率与CODCr去除率,研究了自配铝铁改性淀粉复合絮凝剂(CAFS)的絮凝特性,初步探讨了其絮凝机理.结果表明,该复合絮凝剂为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絮凝初期作用机理趋于"吸附电中和",絮凝后期作用机理以"絮凝架桥"和"卷扫网捕"为主,絮凝性能受pH值影响显著.在pH=11.0,投加量为0.330 mg·L-1时,甲基紫处理效果最优,CODCr去除率达41.0%,色度去除率高达98.0%,其絮体形态密实、含水率低.  相似文献   
63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反映了土壤有机碳(SOC)情况,其值大小代表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研究不同耕作方式SMB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于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实验站开始,试验设置翻耕(CT)、旋耕(RT)、免耕(NT)三个处理。利用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研究了不同耕作处理2007~2008年冬小麦生育期的SMBC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MBC具有时空变化特征:在冬小麦生育期中,各SMBC处理均随着时间波动起伏,并在小麦返青期和扬花期达到峰值;空间分布上SMB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耕作处理间差异显著,0~5 cm土层SMBC以NT最高,CT最低;5~10 cm土层RT与CT相当,NT最低;10~20 cm土层以CT最高,NT最低;20~30 cm各处理均较低,NT亦为最低。对不同处理SMBC层化率分析显示:NT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RT处理0~10 cm SMBC分布均匀;CT处理0~20 cm SMBC分布均匀。对SMBC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是SMBC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二者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SMBC季节变化的主要外界因素。  相似文献   
634.
马娟  宋璐  俞小军  孙雷军  孙洪伟 《环境科学》2017,38(3):1130-1136
实验采用交替厌氧/好氧(An/O)模式运行SBR反应器,考察控制DO=1 mg·L~(-1)条件下提取侧流比为0、1/4、1/3、1/2的厌氧放磷上清液后EBPR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其对应的磷回收性能.整个实验阶段中NH_~+4-N去除率较为稳定,但系统后期COD出水的残余量达到81.3 mg·L~(-1).在未提取侧流比阶段中,平均除磷率为89.4%,提取1/4、1/3侧流比后除磷率不断上升,分别为98.5%、99.0%,但在1/2侧流比之后,除磷性能开始波动,除磷率最低为65.4%.提取侧流比各阶段中,1/3侧流比条件下仅实验初期第一天出水磷浓度未达到一级A标准,该阶段出水达标率93.3%远远大于1/2侧流比的45.5%,但侧流磷回收率随着侧流比的增大而不断升高.实验还发现,提取1/2侧流比后,TN去除率迅速下降至50.9%.因此,提取放磷上清液强化低好氧EBPR系统除磷性能的最优值为1/3侧流比,此时低好氧EBPR系统与侧流磷回收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经济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635.
“飞-停”比对飞机使用寿命消耗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飞行小时寿命和日历寿命指标确定了飞机的基准"飞-停"比,从"飞-停"比和使用寿命消耗的角度出发,首次对飞机使用效能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初步建立了飞机使用效能定量评估方法。按照该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能够判断飞机使用寿命的消耗情况、预测飞机使用寿命的到寿状态。以某系列飞机为例,对其使用效能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飞-停"比对飞机使用寿命消耗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36.
采用GC5000在线气相色谱仪,于2019年和2020年夏季6~8月分别对郑州市城区中大气环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监测,探究了VOCs的污染特征,并重点利用比值分析,PMF受体模型和条件概率函数(CPF)模型对比研究了其来源贡献.结果表明,2019年和2020年夏季ρ(VOCs)平均值分别为65.7 μg·m-3和71.0μg·m-3.2019年烷烃占比逐月变化幅度不大,占比在55%左右,芳香烃整体呈上升趋势,烯烃呈下降趋势;前10物种占总VOCs的65.5%,主要物种依次为异戊烷、乙烷、丙烷、甲苯、正丁烷和间/对-二甲苯等.2020年烷烃和烯烃占比呈逐月升高趋势,芳香烃呈逐月降低趋势;前10物种占总VOCs的71.1%,主要物种依次为乙烷、乙烯、丙烷、异戊烷、正丁烷、甲苯和间/对-二甲苯等.2019年夏季OFP平均值为224.9 μg·m-3,其中芳香烃对OFP贡献率逐月升高,烯烃逐月降低;对OFP贡献的物种主要为间/对-二甲苯、异戊二烯、反式-2-丁烯、甲苯和乙烯等.2020年夏季OFP平均值为243.6 μg·m-3,其中芳香烃对OFP贡献逐月降低,烯烃逐月升高;对OFP贡献的物种主要为乙烯、间/对-二甲苯、异戊二烯、甲苯和间-乙基甲苯等.PMF和CPF模型解析表明,2019年对VOCs贡献较大的是溶剂使用源和油气挥发源,贡献率分别为36.7%和25.1%,其对OFP贡献也较大,分别为39.9%和23.3%,需重点关注西南部区域.2020年对VOCs贡献较大的仍为溶剂使用源和油气挥发源,贡献率分别为24.9%和22.5%;对OFP贡献较大的为溶剂使用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源,贡献率分别为33.6%和22.9%,需重点关注北部和南部区域.因此,今后应重点关注溶剂使用、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油气挥发源的排放,尤其监测点位的西南部、北部和东南部区域污染源.  相似文献   
637.
不同氮磷比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实验采用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对其在不同氮、磷质量浓度的人工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研究不同氮磷比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营养盐在藻类生长过程中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在不同磷质量浓度条件下,藻类生长的最佳条件pp=O.07mg·L-1,且在磷质量浓度大于O.07 mg·L-1时,藻类生长状况要优于磷质最浓度小于0.07 mg·L-1时.在不同氮磷比条件下.藻类最佳生长条件为氮磷比等于40:1,藻类生长取决于氮的质量浓度.藻类生长对pH有重要影响.去除过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是防治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38.
吹脱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吹脱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进行了研究 ,控制吹脱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温度、气液比和 pH值。在水温大于 2 5℃ ,气液比控制在 35 0 0左右 ,渗滤液 pH值控制在 1 0 5左右 ,对于氨氮浓度高达 2 0 0 0~ 4 0 0 0mg/L的垃圾渗滤液 ,去除率可达到 90 %以上  相似文献   
639.
针对传统Pasveer氧化沟内缺氧段碳源难以被反硝化菌充分利用的问题,采用内置缺氧区的改良型Pasveer氧化沟工艺,并进行中试规模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内回流比条件下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内回流比为200%的情况下,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最好,出水TN和TP的浓度分别降至12.7 mg/L和0.34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61.9%和89.2%。内置缺氧区的设置一方面能使有限的碳源充分用于反硝化,另一方面,促使了反硝化吸磷现象的发生,这使得系统在进水碳源较低的情况下仍能够获得上佳的脱氮除磷效果。但是,过高的内回流比会导致好氧区亚硝酸盐的积累,这对生物除磷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640.
利用自行研制的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土层性质及含水率变化对湿喷桩强度影响的定量研究。通过对不同土层及含水率的湿喷桩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粘土层中湿喷桩强度高于粉土层中湿喷桩的强度。其主要原因是粘土层中水泥浆液与土体颗粒和水体发生了更强的离子交换和团粒化作用及硬凝反应;地基土层含水率对湿喷桩强度有着显著的影响,且存在一最优含水率,在该含水率下,湿喷桩强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