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42篇
安全科学   49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446篇
基础理论   145篇
污染及防治   103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开展野外田间试验,在铅锌尾矿废弃地上添加不同碳氮磷源改良剂进行植被重建,从植物生长、营养元素、土壤酶活性、尾矿及植物重金属含量等方面研究其对铅锌尾矿废弃地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①添加不同碳氮磷源改良剂促进了植物在尾矿上定居和生长,植被盖度从6个月的2. 0%~20. 0%增长到30个月的62. 5%~98. 5%;生物量从6个月的9. 4~115g·m-2增长到30个月的389. 0~2 358. 3 g·m-2.②添加不同碳氮磷源改良剂增加了尾矿营养元素含量(有机碳、水溶性碳、硝态氮和有效磷分别增加了6. 0%~93. 3%、1. 3%~49. 3%、12. 3%~214. 7%和2. 7%~81. 3%)和提高了土壤酶活性(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0. 3~2. 8、0. 1~1. 4、0. 1~0. 6和0. 1~0. 5倍).③添加不同碳氮磷源改良剂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尾矿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DTPA-Cd、DTPA-Cu、DTPA-Pb和DTPA-Zn分别下降了2. 5%~40. 2%、1. 4%~25. 6%、1. 4%~15. 2%和0. 4%~24. 9%)和植物体内重金属(Cd、Cu、Pb和Zn分别下降了12. 1%~58. 7%、6. 4%~46. 0%、20. 2%~68. 0%和11. 7%~58. 1%)含量.④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植被盖度、生物量与尾矿营养元素和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尾矿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植物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与尾矿重金属有效态含量、营养元素和土壤酶活性相关性不明显.综合分析表明,碳氮磷源改良剂是铅锌尾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良好的改良材料.  相似文献   
732.
以TNT和甲醛为原料,首先得到2,4,6-三硝基苯乙醇(TNPE),TNPE和丙二酰氯经酯化反应合成得到丙二酸二(2,4,6-三硝基苯乙基)酯(TNPEM),TNPEM与C60通过Bingel反应制备了C60丙二酸二(2,4,6-三硝基苯乙基)酯(FTNPEM).FTNPEM再与马来酸和硝酸铅通过共聚合成盐反应得到含能的C60丙二酸二(2,4,6-三硝基苯乙基)酯马来酸聚合物铅盐5.采用FT-IR、UV-Vis、GPC、XPS、XRD等表征方法对聚合物及其铅盐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差热分析法(DTA)和热重分析法(TGA)对聚合物铅盐5的热稳定性及其对RDX的热分解催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空气气氛下,聚合物铅盐5初始分解峰值温度为239℃,表明产物热稳定性良好.对RDX热分解催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铅盐5能加速RDX的分解,并使RDX分解峰温降低6℃.  相似文献   
733.
三级生物膜深度处理腈纶废水生化出水的脱氮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腈纶废水生化出水用传统脱氮工艺深度脱氮时碳源不足的问题,采用三级生物膜反应器作为深度处理装置,研究了反应器的启动及进水pH、水力停留时间(HRT)、进水氨氮(NH4+-N)浓度对NH4+-N去除率的影响并确定其最佳运行条件及最佳条件下总氮(T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HRT为24 h,进水pH为7.8~8.0条件下反应器对NH4+-N和TN的去除效果最佳,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6%和53%;且进水NH4+-N浓度对其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影响;反应器在不投加有机碳源情况下,对TN有明显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53%,最高去除率达66%,表明三级生物膜反应器深度处理腈纶废水时脱氮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34.
应用典型样方法对不同经营方式和经营持续时间的毛竹林碳氮贮量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降低毛竹林系统碳氮贮量,垦复增加毛竹林系统碳氮贮量。两种经营模式毛竹林系统碳氮贮量的分布格局均以土壤层最大,植被层次之。其中,碳贮量土壤层占63.25%~86.32%,植被层占13.17%~35.15%;氮贮量土壤层占94.44%~98.15%,植被层占1.62%~5.12%。施肥、垦复对竹林系统碳氮贮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土壤层碳氮贮量的改变来实现。不同经营时间毛竹林土壤碳氮贮量排列顺序不同,施肥毛竹林土壤碳贮量的排列顺序为对照>施肥13 a>施肥5 a,氮贮量的排列顺序为对照>施肥5 a>施肥13 a;垦复毛竹林土壤碳氮贮量的排列顺序为垦复3 a>垦复10 a>对照。经营模式和经营时间梯度上毛竹林土壤碳氮贮量变化的不同步,造成了土壤碳氮比差异较大。其中,施肥毛竹林土壤碳氮比为18~39,垦复土壤碳氮比为13~16,施肥毛竹林碳氮比变化幅度较垦复毛竹林更剧烈,碳氮比的剧烈变化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持续立地生产力产生不良影响。施肥和垦复均能够有效提高地上部分的碳氮贮量,但不同经营模式和经营时间的毛竹林碳氮分布格局不同。施肥毛竹林的碳氮比为260,垦复毛竹林的碳氮比为167,毛竹林碳氮分布格局的多样性为毛竹制定专属的培育措施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35.
利用压力釜在100500 kPa 压力和303500 kPa 压力和303323K温度下,研究了 2.0323K温度下,研究了 2.0 4.9的哌嗪水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收量,测试了温度和浓度对平衡吸收量的影响。co2的平衡吸收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13 K的操作温度既能保证较高的吸收量,又能保证较快的吸收速率,因此是合适的操作温度。对3.5M的PZ水溶液,在温度为368 4.9的哌嗪水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收量,测试了温度和浓度对平衡吸收量的影响。co2的平衡吸收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13 K的操作温度既能保证较高的吸收量,又能保证较快的吸收速率,因此是合适的操作温度。对3.5M的PZ水溶液,在温度为368383K的条件下进行再生。温度为368 K时,再生效率为82.13%,再生过程需 55 min,而升温至383 K后再生效率大幅提升至 95.98%,再生时间迅速降为41 min。考虑到再生的时间、效率及能耗等因素,在 378 K下进行再生相对适宜。在373K 的操作温度下进行多次再生实验,PZ 水溶液经过10个周期的实验后9.76%,吸收容量与新鲜溶液相比只损失了并且只降低了1.0个pH,这也说明,PZ水溶液再生效率及连续再生能力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736.
为解决集约化畜禽养殖废水处理工艺(厌氧-缺氧/好氧-缺氧/好氧)中普遍存在的出水NO3--N浓度超标的问题,试验将一株具有高效去除NO3--N能力的好氧细菌Pseudomonas mendocina LYX固定于丝瓜络,并制备成菌剂,研究其在最佳脱氮条件下对鸭场废水深度处理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①在C/N为5、培养温度为35℃、pH为8、ρ(DO)为3.45 mg/L的条件下,P.mendocina LYX达到最优脱氮效果.②固定化菌剂投加后,反应器中NO3--N和CODCr的去除率较菌剂强化前分别提高了40%和20%,ρ(NO2--N)提前达到峰值,反硝化进程被明显推进.③反应器运行至第17天时,污泥中好氧脱氮菌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由最初的0.03%升至8.50%,反应器内微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此时,NO3--N和CODCr去除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6%和79%.④反应器运行至第22天时,污泥中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降至0.59%,菌剂强化作用逐渐减弱,反应器中NO3--N和CODCr去除率基本与菌剂强化前持平,菌剂强化效果具有周期性.研究显示,固定化P.mendocina LYX菌剂有望在好氧条件下通过原位强化解决低C/N水质中的NO3--N污染问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7.
采用本实验室长期培养的厌氧(S-A)、好氧(S-O)和交替厌氧/好氧(S-A/O)活性污泥为种泥,分别启动短程反硝化SBR反应器R1、R2和R3,控制进水C/N比为3,缺氧搅拌时间为1h时,在第15d、7d和4d亚硝酸盐积累率(NAR)分别达到75.34%、84.51%和86.23%.选取C/N比、初始pH值、缺氧搅拌时间和初始NO3--N浓度对NAR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实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以上因素对NAR均有显著影响(P<0.05),模型R2为0.983.通过模型预测得最佳运行条件:C/N比为3.16,初始pH值为8.51,缺氧搅拌时间为1.27h,初始NO3--N浓度为60mg/L的条件下,NAR高达91.32%.  相似文献   
738.
为了得到核电厂厂区实验室乙炔在复杂气流环境下的泄漏扩散规律及事故的危险范围,在建立了乙炔实际泄漏环境条件下物理模型的基础上,采用CFD对厂区实验室两类乙炔泄漏扩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乙炔泄漏后的室内扩散过程,以及在不同时间内室内存在爆炸极限的区域和达到爆炸极限的范围,同时给予了讨论和分析.研究结果为实验室可燃气体探测、管道布局与实验室风口设计配合、泄漏实验室危险处置和安全技术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9.
The paper examines the copper consumption-economic growth nexus for 16 rich economies from the period 1966 to 2010. Various generations of panel unit root and cointegration tests are applied. Both series are found to be integrated of order one. Evidence of cointegration is found especially when controlling for breaks and long-run cross-sectional dependence. Causality is investigated using a vector error-correction mechanism (VECM) framework. At individual level, unidirectional causality running from economic growth to copper consumption is unraveled for Finland, France and UK in the long-run. Unidirectional causality is also found running from copper consumption to economic growth for Spain. Long-run bi-directionality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copper consumption is found for Belgium, Greece, Italy,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 neutrality hypothesis holds for Australia, Austria, Canada, Netherlands, Portugal, Sweden and USA in the long-run. Taken as a whole, panel causality test reveals a long-run unidirectional causality running from economic growth to copper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740.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the change in forward pricing mechanism on the volatility of iron ore spot prices, we model the iron ore daily price of Platts IODEX from October 7, 2008 to September 21, 2012. The identified iron ore spot price tends to be less volatile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quarterly pricing mechanism. Our main approaches are as follows: (i) to decompose the spot price of Platts IODEX into two subsamples and relate the result of the structural break to the date of the switch in the iron ore forward pricing mechanism; (ii) to apply the EGARCH (1, 1) model to simultaneously capture the long memory and the asymmetric effect on the volatility of the iron ore spot price; and (iii) to delineate the news impact curve to further interpret the asymmetric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