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51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67篇
综合类   460篇
基础理论   155篇
污染及防治   107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51.
四川盾叶薯蓣种植概况及产业化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四川省盾叶薯蓣生产基地和薯蓣皂素生产企业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大力发展盾叶薯蓣生产、建立盾叶薯蓣规范化种植基地的优势,并针对目前生产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速盾叶薯蓣综合利用、立体开发的产业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52.
A one-step microwave irradi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posit carbon and nitrogen co-doped TiO_2((C, N)-TiO_2) on commercial brick((C, N)-TiO_2/brick). The as-prepar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ultraviolet–visible(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 selective technique was also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 during UV–vis irradiation of the Methyl Orange solution with the as-prepared samples. The C and N dopants enhanced visible light absorption and provided a longer lifetime for the photo-generated electron–hole pairs. The SEM images showed that the as-prepared sample is porous. The dark adsorption and photodegradation test for(C, N)-TiO_2/brick showed good photodegradation and good recyclability. The best photodegradation rate was 94% after 2 hr. The maximum degradation rate was maintained even after the 6th cycle. The goo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enhanced visible light absorption, enhanced pollutant adsorption arising from the porous structure of the(C, N)-TiO_2 thin film, and longer lifetime of the photo-generated electron–hole pairs.(C, N)-TiO_2/brick should have potential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in photodegradation processes because of its low cost, good photodegradation, and excellent recyclability.  相似文献   
653.
氮素添加对樟树林红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氮素添加对红壤微生物的影响,以湖南植物园樟树红壤林地为研究区,设定了氮素添加的3个水平,即对照N0:0 g·m-2、低氮N1:5 g·m-2和高氮N2:15 g·m-2,利用平板计数法,氯仿熏蒸法和BIOLOG微平板技术,分析了氮素添加1个月和13个月后红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C、N以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氮素添加1个月后土壤细菌数量显著增加,13个月后显著减少,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变化不明显;氮素添加1个月后,微生物量C、N均随氮素的增加而增加,氮素添加13个月后土壤微生物量C与1个月相比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N却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率因施氮处理而发生分异.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指数的结果显示AWCD在氮素添加不同水平和不同时期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54.
嘉兴市规模化养猪场沼液水质调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以嘉兴市10家大型规模化养猪场为对象,开展了沼液水质调查,测试了COD、氮、磷和外源化学品(抗生素、重金属)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不同猪场之间水质差异很大,且同一猪场的沼液水质随时间波动很大.其中春季检测组的猪场沼液浓度普遍较高,COD、氨氮、TN和TP的浓度分别高于2000、1000、1000和60 mg·L-1的猪场有7家,秋季和冬季检测组的沼液浓度稍低,夏季检测组最低.沼液碳氮比失衡严重,其中秋季检测组最低,仅为0.8~4.3.4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共10种抗生素和6种重金属(铜、锌、铅、铬、镍和镉)在10家猪场沼液中均有检出.重金属以铜、锌为主,平均值分别为1.88 mg·L-1和7.63 mg·L-1.抗生素以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为主.10种抗生素总浓度的最低值为10.1μg·L-1,最高值为1090μg·L-1,远高于欧盟的水环境抗生素阈值(10 ng·L-1).猪场沼液不仅氮磷脱除难,而且重金属和抗生素污染严重,亟待开发低成本高效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655.
碳氮比对UniFed SBR工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UniFed SBR工艺试验装置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考察了7组不同的进水碳氮比(2.75、4.28、5.7、6.5、6.97、8.08、11.19)对总氮、磷和COD去除以及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N低于5.7时, TN去除率随C/N的升高而快速大幅度提高,从2.75时的43.6%升至5.7时的80.84%,之后继续提高C/N,由于不能进一步提高进水/排水阶段的脱氮率,只能提高曝气阶段由于同步硝化反硝化产生的脱氮率,所以TN去除率的提高变得缓慢.随着进水C/N的增加,聚磷菌可从进水中获得更多的有机碳源,进行PHB的合成和PO3-4的释放,同时避免了NO-x;对释磷产生的抑制作用,因而磷的去除率随C/N的增加而提高,且C/N越高, PAOs的释磷量和吸磷量越多,好氧吸磷速率越快,除磷效果越好.进水C/N的变化对COD的去除没有显著影响,平均去除率为93.15%.当C/N大于6.97、有机负荷高于0.38kg/(kg·d)时,污泥容积指数随C/N的增加而大幅度提高,产生由于低溶解氧和高负荷带来的非丝状菌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656.
移动床生物膜系统SND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魏海娟  张永祥  张粲 《环境科学》2009,30(8):2342-2346
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实现了稳定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实验研究了C/N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N的增加,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率提高,在好氧条件下总氮去除率最高达到92.9%,但当C/N=12时,TN去除率提高并不明显;实验研究了pH对氨氮和TN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去除pH适宜区域为8.03~9.01,TN去除pH适宜区域为8.03~8.55;实验分析了实际生活污水中碱度和pH值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并对比研究了理论碱度和实际碱的关系,结果表明碱度和pH在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中对氮素去除的影响不大,不需要额外调节系统pH,也不需要在反硝化过程中补充碱度.单个周期内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pH值和碱度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pH可以指示SND中氮素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657.
D301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Cr(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探索性地采用D301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去除重金属废水中的C(rⅥ),为开发出一种高效、安全的处理、富集和回收含C(rⅥ)废水的新工艺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该树脂对C(rⅥ)的吸附量随pH的降低而增加,在pH=2时吸附量为17.54 mg/g;吸附平衡过程符合Freundlich方程,且最大吸附量为94.34 mg/g;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为颗粒扩散控制,自发且放热的,表观吸附活化能为E(a300 mg/L)=16 243.06 kJ/mol;树脂的再生能力强,经过3次再生,树脂的平衡吸附量仅下降了8.54%;动态吸附和洗脱实验表明,以5%NaOH溶液为洗脱剂效果最佳,洗脱液浓度高达6 918.74 mg/L,浓缩了约69倍,且动态洗脱曲线没有托尾现象;该树脂尤其适合处理低浓度含C(rⅥ)废水(≤100 mg/L),且几乎不受流速限制。  相似文献   
658.
C/N比对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厌氧 缺氧 (A2 )SBR反应器中考察了C N比对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C N比对反硝化除磷系统的运行效果影响很大 ,控制C N比实际上就是控制了系统中反硝化菌和反硝化除磷菌 (DPB)这两类菌的优势生长 .要想获得理想的反硝化除磷效果 ,应尽可能使外碳源和硝酸盐不在同一时间内共存 ,否则需调整二者的比例才能获得氮、磷的完全去除 .本试验条件下 ,当MLSS约为 3g·L- 1 、SRT约为 14d ,若进水中耗氧有机物 (以COD计 )、NO- 3 N和可溶性P的质量比约为 2 5 0∶60∶8,系统的运行效果达最佳 ,去除N、P所需的耗氧有机物 (以COD计 )最少  相似文献   
659.
应用14C连续标记示踪技术,以当地主栽水稻品种"中优169"为供试作物,分别选取亚热带区4种典型稻田土壤,在密闭系统模拟研究水稻根际输入光合碳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标记种植80 d后,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累积的总碳量范围分别为1.86~5.60 g.pot-1和0.46~0.78 g.pot-1.种植水稻后供试土壤的14C-SOC含量范围为114.3~348.2 mg.kg-1,而14C-DOC、14C-MBC含量范围为4.05~8.65 mg.kg-1、12.5~37.6 mg.kg-1.水稻生长期间内,不同土壤条件下,土壤14C-SOC与14C-水稻碳量的比率范围为5.09%~6.62%,这说明尽管不同土壤的光合生产能力不同,但根际沉积效率相似.土壤可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SOC的更新率分别为6.72%~14.64%、1.70%~7.67%和0.73%~1.99%.而且,水稻光合碳的分配和转化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DOC、MBC含量变化影响较大,而对土壤有机碳影响较小.本研究进一步量化了水稻生长期间光合碳对土壤有机碳库各组分(SOC、DOC和MBC)的贡献,为水稻土有机质积累持续机制与固碳潜力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60.
漓江地表水体有机碳来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赵海娟  肖琼  吴夏  刘凡  苗迎  蒋勇军 《环境科学》2017,38(8):3200-3208
科学辨识河流有机碳来源是碳循环研究的关键.本文选取典型岩溶流域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同位素示踪法、相关分析法、端元混合模型,利用碳稳定同位素、C/N对其2016年7~9月有机碳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DIC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为:岩溶区岩溶区与非岩溶区的混合区非岩溶区;干流区DIC浓度从上游到下游递增,主要受控于流域碳酸盐岩的空间分布比例.(2)DOC是构成漓江水体TOC的主体,TOC来源以内源有机碳为主,内源碳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为:岩溶区混合区非岩溶区,可能与岩溶区水生植物丰茂、碳酸酐酶活性较强有关,TOC中内源碳的浓度介于1.02~5.14 mg·L~(-1),平均为2.54 mg·L~(-1);TOC中内源碳的比例空间分布差异不大,平均为73.07%.(3)POC浓度、POC中内源碳的浓度及POC中内源碳的比例空间分布差异不大,POC来源以外源碳为主,POC中内源有机碳浓度介于0.01~0.16 mg·L~(-1),平均为0.05mg·L~(-1),水生生物量对漓江流域POC贡献平均为17.31%.(4)DOC浓度及内源DOC浓度空间分布均为:岩溶区混合区非岩溶区,DOC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初级生产力,DOC中内源碳的浓度介于0.97~5.10 mg·L~(-1),平均为2.48 mg·L~(-1);DOC中内源碳的比例空间分布差异不大,平均为79.51%.研究水生光合生物对流域有机碳的影响,可以为岩溶碳汇稳定性科学问题的解答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