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38篇 |
免费 | 4345篇 |
国内免费 | 88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04篇 |
废物处理 | 978篇 |
环保管理 | 1374篇 |
综合类 | 9087篇 |
基础理论 | 1828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2787篇 |
评价与监测 | 407篇 |
社会与环境 | 145篇 |
灾害及防治 | 5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6篇 |
2024年 | 325篇 |
2023年 | 353篇 |
2022年 | 384篇 |
2021年 | 480篇 |
2020年 | 434篇 |
2019年 | 488篇 |
2018年 | 514篇 |
2017年 | 562篇 |
2016年 | 651篇 |
2015年 | 625篇 |
2014年 | 756篇 |
2013年 | 830篇 |
2012年 | 973篇 |
2011年 | 950篇 |
2010年 | 761篇 |
2009年 | 882篇 |
2008年 | 637篇 |
2007年 | 884篇 |
2006年 | 1004篇 |
2005年 | 743篇 |
2004年 | 618篇 |
2003年 | 621篇 |
2002年 | 509篇 |
2001年 | 444篇 |
2000年 | 394篇 |
1999年 | 355篇 |
1998年 | 262篇 |
1997年 | 209篇 |
1996年 | 167篇 |
1995年 | 153篇 |
1994年 | 114篇 |
1993年 | 92篇 |
1992年 | 61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0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4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4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3篇 |
197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基于AERMOD模式的大气扩散参数方案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法规空气质量模式AERMOD的框架下,比较了4种已被广泛应用的扩散参数化方案(基于边界层微气象要素的AERMOD湍流参数化方案,基于湍流观测资料和扩散函数的Tub-Obs方案,Briggs参数化方案,NEPA方案).分析了不同稳定度、不同扩散参数方案下的污染物SO2地表浓度差别.总体来说,在中性和不稳定条件下,4种方案模拟结果的差别不大;在稳定条件下, AERMOD方案的地面浓度明显低于Briggs和NEPA方案,可能是由于AERMOD方案不能很好地识别局地湍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2.
93.
在碱减量印染废水A1/A2/O生物处理系统,通过污泥回流、把剩余污泥回流到A1段,利用A段污泥的水解、酸化和O段微生物的好氧氧化作用可有效实现对回流剩余污泥的减量,同时O段好氧污泥的表观产率系数下降,系统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减少.厌氧水解酸化-好氧氧化A1/A2/O工艺实现污泥减量由3段共同完成:A1段实现回流剩余污泥的“液化”和惰性化;A2段对系统污泥减量起到了强化作用;而O段微生物的合成作用在逐渐减弱.6个月连续运行的动态试验表明,在A1段的容积负荷(CODCr)为2.54 kg·(m3·d)-1、水力停留时间为7.56h条件下,A1段利用水解酸化作用对回流剩余污泥的减量达到67.87%,系统O段好氧污泥的表观产率系数也下降到试验初始时的45.5%.在A1/A2/O污泥减量系统中,各段污泥性状发生了变化,A1段污泥[MLVSS/MLSS]值从试验开始时的0.718 2下降到0.592 2,A2段污泥[MLVSS/MLSS]值从0.667 3下降到0.526 7,剩余污泥的减量是活性污泥逐渐惰性化过程,污泥的粒度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4.
Sergey Martynov Solomon Brown Haroun Mahgerefteh 《Greenhouse Ga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3(2):136-147
The Peng‐Robinson equation of state (PR EoS) for liquid‐vapor equilibrium is extended to model the solid‐vapor (sublimation) and solid‐liquid (melting) phase equilibria for carbon dioxide (CO2). The sublimation behavior is modeled through the re‐formulations of the empirically based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the two temperature dependent parameters, a and b in the PR EoS. The melting phase behavior on the other hand is modeled by the coupling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extended PR EoS and equalization of solid and liquid phase fugacities. Analytical expressions derived based on the extended PR EoS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rmodynamic and phase equilibrium derivative properties for solid/vapor CO2. These include internal energy, enthalpy, heat capacity, thermal expansion, and isothermal compressibility coefficients as well as the adiabatic speed of sound. In most cases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is obtained covering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ranges 0.1–100 MPa and 100–300 K. A pressure/temperature phase equilibrium diagram for solid‐liquid‐vapor CO2 is constructed to demonstrat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wo EoS as compared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 spanning the triple point up to 100 MPa pressure. It is shown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 EoS along the CO2 sublimation line gives rise to significant errors. © 2013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5.
选取水稻(Oryza sativa)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液水培法,以营养液(0 mg·L-1 MWCNTs、0 mg·L-1 Cd2+)为参照,分析不同浓度梯度下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单一处理、MWCNTs与Cd2+复合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WCNTs单一处理中,水稻幼苗的生长与MWCNTs添加浓度呈明显负相关.低浓度的MWCNTs(1.5 mg·L-1)对水稻幼苗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较高浓度的MWCNTs(≥6.0 mg·L-1)会显著(P-1 Cd2+会增强MWCNTs对水稻幼苗的生长抑制,当MWCNTs浓度从1.5 mg·L-1上升到12 mg·L-1,单一处理组与复合处理组相比,水稻幼苗的根系活力分别下降6.4%、10.4%、24.4%和13.9%;水稻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复合处理组的水稻叶片的POD活性略高于单一处理组,分别高出11.0%、46.1%、5.6%、11.6%;水稻幼苗叶片气孔导度变小、胞间CO2浓度升高、光合速率减慢.MWCNTs与Cd2+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协同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96.
97.
通过室外盆栽实验,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呼吸速率和N2O排放通量,研究了UV-B辐射增强20%对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呼吸速率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的气象条件和田间管理下,UV-B辐射增强处理对呼吸速率和N2O排放的季节变化模式无明显影响.在返青期,UV-B辐射增强显著降低了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呼吸速率,但对N2O的排放通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在拔节孕穗期,UV-B辐射增强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呼吸速率和N2O的排放通量;在抽穗-成熟期,UV-B辐射增强处理对土壤-冬小麦系统的呼吸速率和N2O的排放没有显著影响.返青-齐穗期,UV-B增强处理显著降低土壤-冬小麦系统的N2O累积排放量;但从齐穗开始至小麦成熟,UV-B增强处理对土壤-冬小麦系统的N2O累积排放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8.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生化特征及其对土壤呼吸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的生化特征不同,土壤呼吸和N2O排放也不相同.一般果园细菌数量最多,草地放线菌数量最多,林地真菌数量最多,而竹园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少,果园真菌最少;微生物碳氮含量一般果园>林地>农田.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数量与微生物碳氮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数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真菌数量仅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呼吸累积排放量从高到低为果园>竹林>农田>林地>草地.N2O累积排放量为农田>果园>草地>林地>竹林.土壤呼吸与细菌、微生物碳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的N2O排放与三大微生物、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呼吸主要取决于土壤细菌数量和pH的变化;土壤N2O排放主要取决于土壤细菌数量和铵态氮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
采用UV、H2O2、UV/H2O2、Fenton、UV/Fenton和UV/TiO2方法,对水中低浓度的药物甲硝唑进行降解。通过HPLC和UV-Vis光谱得到的甲硝唑去除率。详细讨论了Fe2+、TiO2和H2O2的初始浓度以及溶液的初始pH值对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UV/Fenton和UV/TiO2 2种系统对水中低浓度甲硝唑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前者的光催化效率更高。在甲硝唑浓度=6 μmol/L,H2O2和Fe2+的初始浓度分别为0.5 mg/L和2.94 μmol/L,pH=4的条件下,UV/Fenton方法对甲硝唑水溶液光催化的最佳效率为95.8%。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