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91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164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Commercial inkjet media is increasingly used in daily life; this use ranges from offices to digital photography. The impac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echnology has had on the paper industry has been phenomenal. However,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paper is discarded and it is often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lex chemical ink within its substr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layer of coated media and ink can be used to further understand and develop technology for the use of recycling office and photo paper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novative concept in characterizing the surface of the inkjet media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Comparisons are made between the data obtained from both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f the receptive layer and surface analysis software that was used to obtain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study the hardness and force of interaction has also been examined by the means of nanoindentation measurements using silicon nitride cantilever tips and forc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a selection of colloid probes and the receptive layer of the inkjet media. The effect of loading force on indentation was studied in terms of approach of impact and type of media tested.  相似文献   
152.
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高耗能产业更应首当其冲。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任务很重,但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企业发展的内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钢铁业总能耗依然占到全国总能耗的14%以上,今后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53.
饥饿期间增加曝气量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有机负荷率8.0kgCOD(/m3·d)条件下,通过两种不同的曝气方式研究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特点,即在反应器R1中采用恒定的曝气流量,而在反应器R2中,30min曝气后,进行沉淀和排水,然后采用较大的曝气流量进行曝气。研究发现:(1)外部基质在前30min被快速降解,其溶解性有机碳DOC基本被消耗到最低水平;(2)在中途排水后的饥饿状态下增加曝气量的反应器R2相对于曝气量一直不变且中途未排水的R1而言,颗粒变的大而疏松,即:在R2中颗粒尺寸>0.9mm占有93%,而颗粒密度均<1.016g/mL。(3)反应器R2在饥饿状态下增加曝气量可以使胞外多聚物(EPS)糖类被当作基质被消耗。  相似文献   
154.
为研究通风对隧道内人员疏散的影响,引入通风作用力修正社会力模型,利用VS2010+Qt平台实现通风作用下隧道人员疏散速度模拟。结果表明:隧道人员疏散速度与通风风速、个体质量密切相关;通风风速增加,人员疏散速度降低且降幅逐渐增大;受个体表面积表达公式影响,个体质量对疏散速度影响以30 kg为界,当个体质量为20~30 kg时,疏散速度随个体质量增加而下降,且降幅逐渐增大;当个体质量为30~90 kg时,疏散速度随个体质量增加而上升,且上升幅度逐渐减小。研究结果为隧道通风及人员疏散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5.
为解决输电线路放线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导线接续管钢套对放线滑车的冲击问题,构建由导线、钢套及滑车等部件组成的多体运动系统,提出适用于各类情况的导线、钢套与滑车的接触判断方法。根据各部件的运动关系,给出各个质点的作用力表达式,并通过钢套长度约束、钢套与滑车的接触约束等隐式方程提出钢套单元内力、滑车对钢套接触力的计算方法。基于有限质点法形成可分析钢套对滑车冲击作用的多体运动系统计算方法,并结合张力放线施工实际,对不同悬挂长度下钢套冲击滑车过程中接触力、牵引力进行计算分析;针对影响接续管钢套性能的主要因素,完成6种因素下钢套通过放线滑车运动过程组合工况的计算。结果表明:导线张力、张力角度、牵引角度对钢套与滑车的接触力有较大影响。提出的钢套对滑车冲击计算方法可为接续管钢套及滑车的精细化结构设计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6.
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是行政行为作为国家机关公法行为的内在属性,城市环境规定作为环境规划部门的一种行政行为,当然应该具有公定力。文章重点分析了城市环境规划公定力存在的社会基础:规划瑕疵的不可避免性、规划纠纷的客观必然性和纠纷解决的非合意性;理论基础:"秩序需求说"和城市环境规划公定力对规划相对人、对规划主体及其他行政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7.
随着经济发展,资源开发规模和强度不断加大,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日趋脆弱,生态功能逐渐减弱,土地退化问题十分严重。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并从自然与人文两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土地退化的驱动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黑龙江省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等方面,其土地退化是在地形地貌复杂、土壤侵蚀、自然因素组合不够协调等自然因素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等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8.
为提高综掘巷道的掘进效率、改善支护工艺,设计一种用于综掘巷道迎头顶板支护的迈步式超前支护装备。通过对装备工作原理的分析,建立其三维模型。为检验装备的支护效果,设计了支护特性实验方案,构建实验平台,基于实验平台进行了双组支撑状态下的支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顶板上离固支边越远处动态位移变形量越大,接触力波动也越大; 在双组支撑状态下,顶板变形量最大达到9 mm,接触力最大幅值达到5.84 kN,位置均为顶板纵向中线位置处,在被支护后,该位置最迟趋于稳定; 在双组支撑状态下,顶板变形及接触力经历2~3 s波动后都将趋于平稳; 超前支护装备对顶板的稳定性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能提高顶板的安全性,为后续产品研发及工业实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9.
1985-2010年南京市耕地变化轨迹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程度加剧,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1985-2010年覆盖南京市的Landsat MSS/TM卫星影像,利用最大似然法获取南京市历年土地利用数据,将其归纳为耕地和非耕地2类.基于分类结果,提取并归纳了恒定耕地、恒定非耕地、转变为耕地、转变为非耕地和短暂性耕地5种耕地类型的变化趋势,借助景观水平上的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以及散布与并列指数来分析5种耕地类型变化趋势的景观格局时空动态,以说明耕地扩张和遗弃的时空轨迹.结果表明:(1) 1985-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40.42%;(2)恒定耕地面积在方位3所占比例最大,为56.89%,转变为非耕地主要分布在方位1、6和8,揭示了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3)恒定耕地类型主要分布于六合区,面积为895.92 km2,转变为非耕地主要分布于江宁区;(4)恒定非耕地集中于市中心附近,而恒定耕地则远离市中心分布;(5)恒定耕地仍占主导地位,转变为非耕地具有较高破碎度.短暂性耕地面积不稳定,较易发生土地撂荒乃至土地退化;(6)人口与产业重心转移、经济发展、政策和城市扩张是显著影响耕地空间格局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0.
江西省耕地变化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江西省人均耕地已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且近年来耕地流失的趋势还在加快。耕地减少主要集中在国家基建占地、退耕还林、退耕还塘以及灾害毁地等几个方面。近10年来,江西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耕地流失特征。人均GDP较高的地区,耕地减少率反而低。这主要是因为各地区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传统工业城市正处于产业转型期,占用耕地较少,而相对落后的几个城市的工业正在起步,表现出占用耕地较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江西省耕地减少的四大驱动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自然灾害、退耕政策以及农业技术进步。控制人口数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积极开垦、复垦土地,改善生态环境等是当前保护耕地的基本策 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