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140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56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3 毫秒
261.
Mountain socio-ecological systems produce valuable but complex ecosystem services resulting from biomes stratified by altitude and gravity. These systems are often managed and shaped by smallholders whose marginalization is exacerbated by uncertainties and a lack of policy attention. Human–environment interfaces in mountains hence require holistic policies. We analyse the potential of the Global Mountain Green Economy Agenda (GMGEA) in building awareness and thus prompting cross-sectoral policy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mountain development. Considering the critique of the green economy presented at the Rio + 20 conference, we argue that the GMGEA can nevertheless structure knowledge and inform regional institutions about the complexity of mountain socio-ecological systems, a necessary pre-condition to prompt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and cross-sectoral policy formulation. After reviewing the content of the GMGEA, we draw on two empirical cases in the Pakistani and Nepali Himalayas. First, we show that lack of awareness has led to a sequence of fragmented interventions with unanticipated, and unwanted, consequences for communities. Second, using a green economy lens, we show how fragmentation could have been avoided and cross-sectoral policies yielded more beneficial results. Project fragmentation reflects disconnected or layered policies by government agencies, which inherently keep specialized agendas and have no incentive to collaborate. Awareness makes agencies more likely to collaborate and adopt cross-sectoral approaches, allowing them to target more beneficiaries, be more visible, and raise more funds. Nevertheless, we also identify four factors that may currently still limit the effect of the GMGEA: high costs of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lack of legitimacy of the green economy, insufficiently-secured smallholder participation, and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global agendas influence local policy.  相似文献   
262.
利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计算甘孜州1995~2007年生态足迹,并分析甘孜州的生态安全状况。甘孜州人均生态足迹从1995年的1.480467hm2增加到2007年的1.766288 hm2,以耕地与草地为主;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95年的5.646667 hm2减少到2007年的5.328501 hm2,减幅较小,生态承载力结构具有不对称性,以林地与草地为主;人均生态盈余从1995年的4.1662hm2减少到2007年的3.562213hm2,林地人均生态盈余基本稳定在5.0 hm2左右,是甘孜州人均生态盈余的主要贡献者;生态压力指数在0.280852~0.350215波动,生态占用指数在0.528738~0.718585波动,生态协调性指数在1.875003~2.327831波动。结果表明甘孜州生态环境处于安全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较差。  相似文献   
263.
中国环境监测陆海统筹机制的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环境监测陆海统筹机制是新形势下管理模式向环境质量控制转变的必然需求。通过对涉海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运行管理模式、标准规范和信息发布体系的调研,分析了环境监测陆海统筹机制面临的缺乏统一规划、管理职责不清、标准化滞后和信息发布混乱等问题,并剖析了其深层次原因。借鉴欧盟、美国和日本在环境监测陆海统筹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其对中国的启示:陆海统筹既是自然环境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自下而上的环境管理需求;管理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是陆海统筹的基础,监测网络加强技术体系整合是陆海统筹的关键。遵照公正可信、分步推进的原则,提出中国环境监测陆海统筹机制的实施路线。  相似文献   
26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流域内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问题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分析了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的耦合协同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2012—2018年黄河流域62个地级市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各系统的综合水平及三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及其驱动因素。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短期内三者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①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各系统综合水平总体上呈现平稳态势,三者发展速度差异不明显,但耦合协同严重失调,黄河流域整体尚未达到三者协同发展状态。②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为正,局部空间自相关呈现出聚集趋同特征。③预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的耦合协同发展在短期内保持平稳。在预测期内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仍未达到协同发展状态,部分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有所提高,但总体提升与演进的速度较缓慢。最后,基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分析,为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同构建了包含组织保障、空间治理、政策保障以及体制机制等支撑体系,以期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奠定科学决策基础。  相似文献   
265.
产业结构与CO_2排放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产业结构与CO_2排放量的耦合关系。本文基于2012年中国1 km高空间分辨率网格CO_2排放数据(CHRED),运用耦合度模型,分析了中国288个城市产业结构与CO_2排放量的耦合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和CO_2排放量之间正处于中度耦合一致性阶段,以资源型为主的城市产业结构和CO_2排放量处于极度耦合一致性阶段;工业型城市耦合度和一致性均高于服务业型城市;其他类型城市则分布比较分散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而在其他类型的城市中,工业占比相对较高的城市耦合度和一致性往往高于农业和服务业占比较高的城市。根据产业结构和CO_2排放量的耦合度和一致性关系,将现有的城市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产业结构与CO_2排放耦合一致性相关关系极强的城市,产业结构与CO_2排放耦合一致性相关关系较高的城市、产业结构和CO_2排放耦合一致性相关关系一般的城市以及产业结构和CO_2排放耦合一致性相关关系较弱的城市。通过对4种类型城市进行特征分析,4种类型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而且第二产业与碳排放之间的耦合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266.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特殊的地理单元,其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是否匹配,直接影响着库区的长治久安。选取库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测度体系,采用相关性模型对之进行检测,并通过静态协调度模型对15 a间两者的协调度定量分析。测度结果表明:(1)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紧密相关;(2)在时间上,库区社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测度体系协调度呈协调到失调的发展态势;(3)在空间上,库区不同区县差异明显,需结合具体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推进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67.
村庄整治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问题,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村庄整治规划内涵丰富,包含了村庄发展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与思想,是多个规划的综合体。通过村庄整治规划案例的总结,阐述了村庄整治规划的涵义、目标与原则,并从整合多个规划的角度重点分析了村庄发展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之间的关系,找到彼此之间的结合点,为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8.
Knowledge creation and reliable decision-making in complex emergenc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ruke BI  Olsen OE 《Disasters》2012,36(2):212-232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cre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location of 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within relief organisations influence coordination.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from the headquarters of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in 2003, as well as from Darfur and Khartoum, Sudan, in 2005 and 2007, respectively. Relief organisations rely on quality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between the field and headquarters. Yet, reporting from the field often is overloaded with misplaced precision,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managers at headquarters to grasp the key issues. A high turnover rate among international field officers and a lack of inclusion of local staff and partners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accumulated knowledge. Furthermore, most relief organisations have a centralised decision-making system. The creation of 'collective-meaning structures', based on reliable information on all decision-making levels, opens the way to the decentralisation of decision-making to field officers engaged with inter-organisational coordination structures. In sum, more efficient and reliable coordination between organisations relies on improved decision-making systems within each organisation.  相似文献   
269.
海洋环境区域管理的主体,涉及多个地方政府以及若干涉海部门,政府间横向关系复杂,鉴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各主体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治理目标.由于彼此间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协调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合作的成败.因此,良好的协调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在海洋区域管理的基础上提出海洋环境区域管理.首先对海洋环境区域管理政府横向协调机制的概念予以界定,并对内涵进行说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目前海洋环境管理的政府问横向关系进行定性分析.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体现为合作与自然无关联状态并存,涉海部门间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从以上分析中得出结论,海洋环境区域管理的横向政府间存在不协调问题.构建我国海洋环境区域管理的政府横向协调机制应制定约束各政府主体的契约,健全跨行政区以及行政区内跨部门的组织机构,并从信息沟通、协商和利益分享与补偿三个方面完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70.
天津市节能减排绩效及经济效益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节能绩效-减排绩效关系图,以及节能绩效、减排绩效与经济效益协调关系三角图,研究了2006-2008年天津市17个区县及滨海新区的节能减排绩效关系及其经济协调性状态和趋势.结果如下:①2006-2008年,天津市17个区县及滨海新区的节能减排绩效整体上较差,河西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宝坻区、静海县和蓟县的节能减排绩效呈现变差趋势,东丽区和滨海新区(塘沽区、汉沽区和大港区)节能减排绩效很差且无明显变好趋势;其他6个区县的节能减排绩效呈现变好趋势.②2008年,北辰区、武清区、静海县3个区县的经济协调性很强,河西区、河北区、汉沽区、蓟县处于强不经济协调性状态,滨海新区处于弱不协调性状态;2006年,大部分区县(包括滨海新区)处于弱不经济协调性状态,且按强协调趋势发展,其协调性增强主要来自经济效益驱动.③天津市17个区县及滨海新区的节能减排绩效及经济协调性评估权重选择较为合理,能准确地反映节能减排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