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5篇
  免费   739篇
  国内免费   2349篇
安全科学   569篇
废物处理   309篇
环保管理   241篇
综合类   4620篇
基础理论   1070篇
污染及防治   1029篇
评价与监测   225篇
社会与环境   90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12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370篇
  2020年   292篇
  2019年   352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302篇
  2015年   377篇
  2014年   432篇
  2013年   444篇
  2012年   498篇
  2011年   450篇
  2010年   387篇
  2009年   418篇
  2008年   415篇
  2007年   391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321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低浓度SO2废气脱硫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试验确定了由NaH_2PO_4和Na_2B_4O_7组成的缓冲溶液作为废气脱硫的吸收液.考察了吸收液中NaH_2PO_4浓度、吸收液中NaH_2PO_4/Na_2B_4O_7值、吸收液中SO_2含量、吸收温度和液气比等因素对SO_2脱除率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在喷射塔中用该吸收液脱除废气中SO_2的适宜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12.
苗期玉米根叶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齐健  宋凤斌  刘胜群 《生态环境》2006,15(6):1264-1268
采用人工控制水分的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下苗期玉米(ZeamaysL.)根系和叶片的生理指标,用以明确苗期玉米根系和叶片对干旱的生理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苗期中度干旱胁迫处理条件下,玉米根系和叶片均表现出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并各具特点。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使玉米根系和地上部的生物量降低,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叶片光合面积减小,根冠比增大。干旱胁迫使玉米根系比表面积增大,根系氧化活力和还原活力增强。干旱胁迫导致玉米叶片的光合功能降低,初始荧光升高,初始光系统Ⅱ(PSⅡ)的原初光能转换效率、PSⅡ潜在活性、潜在光合作用活力均受到抑制。干旱胁迫下玉米叶片和根系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根系和叶片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913.
介孔纳米TiO2的超声化学法合成及其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南  马东  尚贞晓  孙剑  张锋  刘廷礼 《环境化学》2005,24(2):150-152
采用超声化学法制备介孔TiO2,并采用XRD,TEM,FT-IR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超声波作用下,液相体系中能够一步合成锐钛矿相TiO2;添加有机模板剂并控制实验条件,则能直接合成具有介孔结构的锐钛矿相TiO2.超声化学法能更好地控制粒子的形貌和尺寸,所制备的TiO2晶型完整,孔径均匀,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914.
Cu在扇贝组织中的蓄积及其对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Cu^2+)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肌肉、内脏团组织中Cu蓄积量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水体中Cu浓度的升高,扇贝各组织中Cu蓄积量明显上升,Cu蓄积量顺序为:内脏〉鳃〉肌肉.Cu浓度对栉孔扇贝各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有明显影响,各组织中酶活性均随Cu浓度升高表现为抑制-诱导-抑制的规律.这表明,栉孔扇贝各组织中CAT酶对水体中Cu污染反映敏感,存在计量-效应关系,对海洋Cu早期污染具有指示作用.图2表1参19  相似文献   
915.
底层土壤的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排放N_2O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影响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重要因素.通过一系列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一种农用土壤不同土层在碳源和NO_3含量不同情况下产生N_2O的能力。结果表明,试验用土壤的不同土层均具有进行反硝化作用产生N_2O的能力.底层土壤产生N_2O的能力大于根区土壤:单独添加葡萄糖、NO_3或同时添加葡萄糖和NO_3.对土壤N_2O和CO_2释放的影响与土壤层次和观测时间有关;向土壤添加葡萄糖和NO_3,各个土层释放N_2O的能力均显著提高;从产生N_2O和CO_2能力的角度而言,不同层次土壤的微生物区系间存在较大差异。采用短期(24h之内)饱和泥浆好气培养法,可以区分土壤微生物区系在产生N_2O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16.
[CO2]和温度增加的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CO2 和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功能的两个关键因子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 ,[CO2 ]从 2 80 μmol/mol增加到 36 0μmol/mol且每年增长速率为 1~ 5 μmol/mol,到 2 0世纪末达到更高的浓度[1] .最近的模型预测表明 ,到 2 10 0年 ,全球表面温度可能会增加 1~ 4 .5℃ [2 \〗.CO2 是光合作用的底物 ,而且还是初级代谢过程 (气孔反应和光合作用 )、光合同化物分配和生长的调节者 .温度几乎影响植物所有的生物学过程 .因此 ,在全球气候变化要素中 ,大气 [CO2 ]和温度升高对植物的生理过程和生物量及产量具有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17.
在低磷(1mg L-1)和适磷水平(10mg L^-1)下,分别以混合培养方式研究了粳稻京系17(Oryza sativa ssp.japonica)(JX17)和粘稻窄叶青8号(Oryza sativa ssp.indica)(ZYQ8)对磷营养的反应。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JX17较ZYQ8吸收更多磷素,干物重也显著增加。相反,ZYQ8则受到更强的磷胁迫,吸磷量和干物重降低,主要是因为JX17具有较高的吸磷速度,单位根长吸磷量大,即根系高亲和力磷酸盐转运蛋白表达强,最大限度地吸收可能利用的磷素,从而改善植株营养状况,同时又有较多的磷被分配到根系,使根第,根表面积和根干重相应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其在低磷胁迫条件下的竞争磷营养的优势。图3表2参17  相似文献   
918.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植物在经受干旱胁迫时,通过细胞对干旱信号的感知和传导,调节基因表达,产生新蛋白质,从而引起大量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变化.干旱胁迫对植物在细胞、器官、个体、群体等水平上的形态指标有显著影响,也会影响其光合作用、渗透调节、抗氧化系统等生理生化指标.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分子响应较复杂,包括合成一些新的基因如NCED、dehydrin基因和CBF、DREB等转录因子.另外,干旱胁迫还能造成蛋白质组学的变化.参52  相似文献   
919.
溶液pH和吸附离子对水相中δ-MnO2氧化Cr(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室研究了溶解氧、介质pH及表面吸附离子(PO43–、Cd2 、Pb2 )种类等对人工合成的氧化锰(δ-MnO2)在水相中对Cr(Ⅲ)的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当悬浮液中ρ(MnO2)/ρ(Cr)为10/1时,氧化锰对Cr(Ⅲ)的氧化量达最大;pH值的升高降低Cr(Ⅵ)→Cr(Ⅲ)氧化还原电位以及增强Mn2 催化作用可以增强溶解氧对Cr(Ⅲ)的氧化能力。溶液pH的提高导致Cr(Ⅲ)的水解程度增强而生成Cr(OH)3沉淀和吸附离子后氧化锰表面位点的减少,可以提高Cr(Ⅲ)稳定性。因此,土壤和沉积物δ-MnO2在水相中氧化Cr(Ⅲ)的能力与溶液化学性质密切相关,且在Pb污染下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20.
黄泥土微团聚体颗粒组对Cu2+的吸附与解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低能量超声波分散和冷冻机干燥法提取太湖地区黄泥土不同粒径微团聚体颗粒组样品,用平衡液吸附法和CaCl2与HCl溶液的连续解吸法研究原土和不同粒径微团聚体颗粒组对重金属Cu2 的吸附和解吸特征。结果表明,对于Cu2 的吸附,原土用Langmuir方程拟合最佳,而不同粒径微团聚体颗粒组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原土和不同粒径微团聚体颗粒组吸附量大小顺序为粘粒级>砂粒级>原土>粉砂级>粗粉砂级,这与其游离氧化铁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原土和不同粒径微团聚体颗粒组对Cu2 的专性吸附质量分数随吸附量增加而减少,而非专性吸附质量分数则相反。不同粒径微团聚体颗粒组吸附总量小于原土,所以传统风干磨细的研究方法可能高估了土壤对铜固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